鄧景鴻
如果說蒸汽機是近代化之母,那么火車無疑是她最驕傲的子女。縱橫交錯的鐵路網,是火車描繪出的最壯麗的近代化圖景。在外來文明的沖擊下,中國打開了近代化的大門。走過一百多年的中國鐵路,如今已讓火車開上了世界屋脊,密密麻麻的鐵路線、高速公路網覆蓋全國,在今天似乎沒有什么地方是我們所不能及的,而這一切無疑得益于飛速發展的交通運輸業。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一直備受重視,“要想富,先修路”這句人盡皆知的話也充分說明了其重要性。隨著國家對公路、鐵路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的日益擴大,交通運輸類院校及相關專業備受考生和家長的青睞。目前,國內千余所高等院校中,冠以“交通”名號的不乏其數,除了久負盛名的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大名捕”外,還有大連交通大學、重慶交通大學、蘭州交通大學這樣的后起之秀,以及同濟大學(合并原上海鐵道學院)、中南大學(合并原長沙鐵道學院)、長安大學(合并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這些雖未冠以“交通”名號卻以交通為專長的院校。縱覽這些高校,雖然辦學特色各異,但有一點還是相通的,就是以理工科見長,擁有跟“交通”緊密相關的王牌專業,如北京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交通工程實力排在國內前列,西南交通大學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則位居全國第一,而有關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誰才是“交通大學”始創者之爭更是讓這個派系的高校賺足了人氣。
本期我們主要圍繞運輸展開來說,從運輸方式來劃分的話有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類,從功能來劃分的話則有運載工具、交通設施和交通運輸三類。涉及的學科門類紛繁眾多,主要有交通運輸類的交通運輸、交通工程、飛行技術、航海技術、交通信息與控制、交通建設與裝備,機械類的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海洋工程類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土建類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水利類的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航空航天類的航天運輸與控制、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等,甚至管理科學與工程類的物流管理等都和交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原“鐵道學院”概覽
【華北篇】
時下最熱的詞匯是什么?沒錯,京津冀協同發展。廣袤富饒的華北平原是全國路網密度最高、交通運輸最繁忙的地區之一,但也是最不均衡的地區之一,河北的高速公路密度僅為北京的1/2、天津的1/3。這里,有全國交通運輸的中心,但太陽放射狀的路網周邊,卻無數人抱怨“燈下黑”,常態化流動不得不舍近求遠,區域間互聯互通參差不齊。這里,東臨渤海港口眾多,西接絲路腹地廣袤,海陸通道如何更有效對接?公路、鐵路、海港、空港,優異的交通資源稟賦如何協調發展,共贏共生?身處其中的北京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有著自己深刻的感觸。
北京交通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
北京,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有著強烈的“核心”情結。皇宮就是核心,所以交通就圍繞皇城根、天安門,先是二環,把內城的交通分流出去,后來又修了三環,以此類推,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攤大餅”。鬧市取靜地北京交通大學稱得上是中國鐵路管理的最高學府,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是一所以鐵路相關專業為特色的理工類高校。百年滄桑,櫛風沐雨,萬千交大學子,循“知行”之路,精讀課業,踐實篤行,使北京交大在高手云集的首都闖出了自己一片天地。如今,學校電信學院的信息與通信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土建學院的橋梁與隧道工程,機電學院的車輛工程,運輸學院的運輸、交規、物流等都是小有名氣的專業,尤其交通運輸工程專業,是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全國排名第一,實力超群。占據著“地利優勢”的北京交大在首都交通建設上頻有大手筆,如承擔了新開工建設的多條地鐵線路的研究設計任務,后期的地鐵運營管理也多由其主導策劃,這讓其他兄弟院校艷羨不已。
石家莊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線、石太線、石德線在此交匯,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交通樞紐城市。而現在,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鐵路對于石家莊的意義被再次強調。與這座城市唇齒相依的高校莫過于石家莊鐵道大學了。關山何迢迢,云天何渺渺,中華逢盛世,神州有鐵魂。石家莊鐵道大學三遷校址,兩番改制,七度更名,時至今日,成為一所以交通隧道為特色的理工類高校,在隧道施工新技術及環境控制、國防交通應急工程、地質超前預報、交通環境與安全工程、虛擬現實技術等領域頗具造詣。尤其機械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悠久,是學校的“臺柱子”,目前開設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車輛工程等實踐動手能力強、市場需求大的熱門專業,其中載運工具及運用工程還是省級重點學科。另外,土木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建校初期設置的線路科與橋梁科,與一般院校土木學院針對一般民用建筑有所不同的是該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在橋梁建設及隧道建設上有著很深的學科底蘊,在市政工程建設領域處在全國領先地位。
【東北篇】
幾乎每座城市都因為鐵路而有所改變。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一些城市卻因為鐵路而誕生。當李鴻章與俄國人簽下不平等條約后,中國東北部地圖上還是成片荒無人煙的森林和平原。隨即近千公里的中東鐵路的鐵軌在整個東北地區延伸開來,各種城市、廠礦應運而生,由此誕生了比中國內陸任何一個租界要都大得多的“國中之國”。在日俄戰爭中,東北這塊土地被分成為兩個國中之國。一個被稱作“中東”、一個被稱作“南滿”。在南滿鐵路上,皇姑屯和柳條湖的兩聲爆炸,以最慘烈的民族戰爭的方式,終將在封建社會徘徊了三千年的中國人拉進了現代化的大潮。
大連交通大學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以軌道交通為特色的高等院校,大連交通大學致力于服務軌道交通行業,構建軌道車輛生命周期的學科專業體系,被譽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工程師的搖籃”。從專業角度講,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是大連交大的開山鼻祖,乃王牌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力也很強,跟俄羅斯、韓國等高校都有學術交流;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原本包含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里,是材料學院中就業最好的兩個專業方向之一,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報名參加國際通用的焊接資格考試;車輛工程是大連交大的另一張王牌;電氣也有20多年的歷史了,過去始終是二本里的強勢專業,具有一定實力。不可忽略的是,為了滿足國家快速發展的高速鐵路、城軌、地鐵對動車組運用維護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保持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的傳統優勢,大連交大于2012年新成立了動車運用與維護工程學院,訂單式服務使很多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好苗子還未畢業就被南車集團、北車集團、各地區軌道交通集團、車輛研究所等用人單位盯上了,成了香餑餑。時尚浪漫之都,謙遜和藹的師長,風景如畫的校園……大連交大,凡此種種,無不讓人戀戀心間,猶如夢中花的芬芳,永遠在靈魂的最深處釋放著綿長的溫馨。
【西北篇】【華東篇】【西南篇】
一地·一城·一校系列
每一片地域,都有一座核心之城;每一座核心之城,總有一所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解讀這所最具代表性的高校,能夠尋覓“城”之秉性,可以見證“地”之風格。
蒼茫歲月 盡斂其中
說來川大歷史悠久,但漫步川大,是找不到多少真正的早期歷史地標的。那些早年的歷史碎片,散落已久。以中國最早的地方官學、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翁石室為基礎創辦于1704年的錦江書院是川大源頭之一,但其舊址現為石室中學所有。望江校區是川大由“皇城”遷往望江樓一帶后形成的,那些中式老樓奠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也還有些味道。化學館周圍成群的巨大銀杏每年在秋季的藍天下發出金色的流光,感動了幾代川大人。行政樓為梁思成設計,解放初落成,其風姿倒是在全國高校中獨一無二的,中西合璧,恢宏大度,有真正的“大學”氣象,據說很多人就是因為看見這棟樓而愛上川大的。華西壩上的近代建筑群小巧精致,更有鮮明的西方元素,承載了成都人對現代化進程中若干文化悖論的深切感喟,鐘樓荷塘更是當年流寓于此的外國人、外地人不滅的記憶。川大新校區唯一標志著與川大歷史相聯系的是仿舊的“國立四川大學”校門,那原本為成都故宮“皇城”的大門,后面有皇城的主體建筑 “明遠樓”,暗含了諸葛亮那句著名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名對川大人當是一種深切的訓導。今天,“明遠”二字成了新校區所建之湖的名字,歷史的深意也還隱約閃現在瀲滟的湖光之中。
而真正與川大始終相契的地理因素應該是杜甫反復吟詠過的“錦江”吧。錦江書院“稽古在平生,可信錦囊無俗物;論文或不愧,試看江水有源頭”之聯至今仍可為川大人的座右銘。而今川大之“望江校區”望的就是錦江,華西校區所傍也為錦江。可以說,將川大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完全連接起來的就是錦江。而那江邊的望江樓正是川大的標志。
四川大學的國家重點學科
吐故納新 兼容并蓄
在百多年的歷史中,川大吸納融合了不少大學的精華。眾所周知的是世紀之交與成都科技大學(前身為四川大學工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前身為四川醫學院)的合并。其實,1931年國立四川大學正式掛牌成立,就是合并張瀾當校長的國立成都大學、吳玉章曾當校長的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大學和公立四川大學而成。五十年代院系大調整,規模不大的華西大學三分之二的學院并入了川大,一同進入川大的還有華西大學博物館,更名為四川大學博物館,而老的川大博物館此前去組建四川省博物館了。這座1914年創建的博物館,是中國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也是國內高校僅有的綜合性博物館,楊振寧曾稱之為全球前十的高校博物館。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1933年對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首次發掘,曾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三星堆早期的文明碎片就隨著華大博物館藏進了川大,而后來三星堆的大規模發掘,川大歷史、考古學科的師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說整個三星堆文明的面世也彰顯著川大的歷史厚度。
五十年代是華西因素與川大因素大融會之時。而實際上此前兩校關系就可謂十分密切,一國立,一私立,地理相近,在蓉之兩大學,多有互動,而兩校教授多有交叉,或同時任教兩校,或先此而后彼者,數不勝數,其中多有名流大家。例如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林山腴。陳寅恪到成都,就曾專程拜訪他。名滿天下的陳寅恪對著林山公行磕頭大禮,讓當時的人都覺得有些尷尬。拜訪之后,陳寅恪用一副對聯贈與林山公,聯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時賢士皆與之游。”
多少年以前,就有人說:國立四川大學譬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能新之道,吐納是其一。吐納之間,川大之內涵與外延,有“變”有“不變”。其中真諦,耐人尋味。
四川大學的特色專業:
文科: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新聞學、英語、動畫
理科: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科學、化學
工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核工程與核技術、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制藥工程、土木工程
醫科:臨床醫學、法醫學、藥學、口腔醫學、護理學
拳拳之心 亙古相傳
川大,就像一片海,也如一片天,太大了,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川大”,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各自的“川大”生活著。
在這里,人們可以發現“國際化”的川大,以國際聯系與國際標準來表現的川大。川大自中西學堂始,就有國際化的色彩。今日之川大,國際合作、國際交流的力度也是十分可觀,國際學術會議也常閃現川大教授的身影,而被民間稱為“中國外交總司令”的國務委員戴秉國等一批校友活躍在中國外交第一線,也是川大“國際化”的一條注釋。
在這里,人們也可以發現“國家級”的川大。以前,成都皇城國立四川大學門前有一個很大的石牌坊,綴有“為國求賢”匾額,標志著川大為“國家的大學”。當然,今天那些承擔著國家重任或以國家標準行事的川大人未必都還知道這些訓誡,但其作為川大的脊梁,精神是一樣的。
在這里,人們也可以發現“在川言川”的川大。扎根巴蜀大地,服務四川文化經濟建設,本是川大題中應有之義,雖然并非其全部使命。巴蜀之地,多奇山異水,人多有奇思異想,文化學術自成一家,也常有震驚天下的高人。
在這里,人們也可以發現完全草根的川大,你會碰見甚至真心實意以川大所在望江街道辦事處為直接領導而畢恭畢敬或以“在成都市名列前茅”為榮的老師。川大的在校學生,既有樸學苦讀之士,也有經常過著“飲酒賦詩、游山玩水”生活之人,也許還能找到以成都麻將為主課的奇人怪士……如此種種。”
(注:本文節選自蔡尚偉教授《問“道”錦江春色中——四川大學》,文章各級標題均為編者添加)
四川大學的兩個二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