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等
摘要
[目的]為了探索我國熱帶海島地區更有效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栽培模式。[方法]在我國熱帶海島地區先期建立的蔬菜椰糠基質栽培系統(常規栽培模式)基礎上,研究改善型栽培模式對番茄生產的影響。其中常規栽培模式為:栽培槽槽底襯聚乙烯黑色塑料膜,發酵后的椰糠按體積比4∶1摻入細沙作為栽培基質,將基質平鋪滿栽培槽后進行栽培;改善型栽培模式為:栽培槽槽底襯較寬的銀黑地膜,寬余的地膜覆蓋在番茄株行間,發酵后的椰糠按體積比10∶1∶1.5摻入細沙和0.5 mm粒徑陶粒,基質槽內基質中間開溝,呈“V”型栽培。[結果]與常規栽培模式相比,改善型栽培模式降低了地溫,提高了番茄坐果率和產量,水生產效率得到顯著提高。[結論]改善型栽培模式是一種更有效的番茄栽培模式。
關鍵詞 熱帶海島;栽培模式;番茄;生產效率
中圖分類號 S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1-0319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more effective culture model of tomato on tropical islands of China.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vegetable coconut residuum culture system (conventional culture model) on tropical islands of China, impact of modified culture models on tomato production is studied. The conventional culture model is black plastic film paved at the bottom of culture trough, filling the trough with the mixture of the fermented coconut residuum and fine sands (4∶1) as the substrate. The modified culture model is wider silver-black mulching film paved at the bottom, the marginal film covering spaces between lines, mixing the fermented coconut residuum with fine sands and 0.5-mm ceramisites (10∶1∶1.5) as the substrate, leaving a ditch in the middle of substrate, culturing in V-shaped pattern.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ulture model, the modified model reduces soil temperature, improves fruit-bearing rate and yield of tomato, and improves wat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greatly.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culture model is a more effective tomato culture model.
Key words Tropical islands; Culture model; Tomato; Production efficiency
我國某些海島遠離祖國大陸,蔬菜運輸補給非常困難。同時海島具有典型海島地區高光照、高溫、高濕、高鹽及多臺風、多暴雨、缺淡水、缺土壤“四高兩多兩缺”的極端環境條件,常規條件下無法進行蔬菜生產,島上官兵長期面臨“吃菜難”的問題。海島上具有防臺風、防日曬、防暴雨、防腐蝕功能的“四防”屋頂全開型溫室,為蔬菜生產提供了栽培條件。在建設“四防”溫室基礎上,初步成功建立起一套椰糠基質栽培模式[1-2]。島上水電等資源缺乏,如何改善這種栽培模式,提高蔬菜栽培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番茄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蔬菜。為此,筆者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對番茄生產的影響,以期找到更為適宜的栽培模式,為建立完善的海島蔬菜栽培系統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2年5~10月在海島“四防”溫室內進行。試驗期間光照、溫度、濕度等見表1。溫室內設有半地下栽培槽,槽深30 cm,埋于地下約20 cm。栽培槽內徑寬80 cm,槽間距64 cm。試驗材料選用“美國優品”番茄,72孔穴盤育苗,30日苗齡(4片真葉)時定植。每槽雙行定植,平均行間距64 cm,株距30 cm。栽培所用營養液配方見表2。選用以下兩種不同栽培模式栽培:①常規栽培。栽培槽槽底襯聚乙烯黑色塑料膜,發酵后的椰糠按體積比4∶1摻入細沙作為栽培基質,將基質平鋪滿栽培槽后進行栽培。②改善型栽培。栽培槽槽底襯較寬的銀黑地膜,寬余的地膜覆蓋在番茄株行間,發酵后的椰糠按體積比10∶1∶1.5摻入細沙和直徑為0.5粒徑陶粒,基質槽內基質中間開溝,呈“V”型栽培。每種栽培模式種植5個栽培槽。試驗期間記錄統計地溫及番茄始花時間、坐果率、產量、用水量。
1.2 試驗方法
地溫用清華同方RHLOG-Ⅱ型溫度自記儀測定。將溫度探頭插入基質內15 cm處。每小時記錄一次數據。每個栽培槽設置2 個測定點;播種至第1朵花完全開放的時間稱為始花時間。記錄每個栽培槽單株的始花時間A,平均始花時間=i1Ai/i;開花時用2,4D噴花,每朵花噴1次,記錄坐果數,計算坐果率,坐果率(%)=坐果數/噴花數×100%;從果實開始轉色采收至拉秧,以單個栽培槽為單位計算番茄產量;番茄定植到拉秧消耗水總量計為用水量。番茄栽培采用滴灌方式。每個栽培槽使用單個閥門控制。每次滴灌水和營養液之前記錄營養液或水的體積V1,滴灌完畢記錄營養液或水的體積V2,V1-V2即為用水量。
試驗數據用Excel 和SPSS 軟件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改善栽培模式下,地溫降低,番茄坐果率和產量增加,水生產效率也顯著得到提高。30 ℃地溫有利于番茄發育和生理代謝,地溫過高時,番茄生長發育緩慢[3]。改善型栽培模式使用了銀黑地膜,之前報道銀黑地膜具有降低地溫的效果[4],這在該試驗中得到了證實。同時將椰糠基
質內加入了陶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透氣性,可能改善了基質物理性質。而“V”型栽培可能也進一步增加了番茄根的透氣性。地溫降低(更為適宜番茄發育)以及透氣性增加可能是番茄產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改善型栽培模式下,基質內水不易散失,而試驗中番茄生產用水量與常規栽培模式相比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跟改善栽培模式下產量提高,消耗了更多的水分有關,試驗中改善型栽培模式下水生產效率的顯著增加為此提供了佐證。
熱帶海島地區高溫、缺淡水。解決高溫和缺淡水問題是熱帶海島地區進行有效蔬菜生產的主要困難之一[1]。該研究中,改善型栽培模式在未增加較大生產成本情況下,有效改善了作物高溫(高地溫)環境,提高了水生產效率,提高了產量,這對環境惡劣資源相對匱乏的海島地區有效開展蔬菜生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明,劉明池,姜立綱,等.我國熱帶海島地區極端環境下蔬菜椰糠基質栽培系統的建立[J].中國蔬菜,2010(12):36-40
[2] 周明,姜立綱,劉明池,等.我國熱帶海島地區極端氣候條件下番茄長季節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0):10613-1061.
[3] 馬光恕,廉華.設施內環境要素的變化規律及對蔬菜生長發育的影響[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2,14(3):16-20.
[4] 王玉光,徐坤,趙鍇,等.有色地膜覆蓋對洋蔥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巾國蔬菜,2009(6):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