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小到WiFi、路由器,大到手機、電視,互聯網企業扎堆硬件領域無疑成為IT領域近年來的一大看點,百度、360、盛大、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大佬紛紛涉足硬件領域,當互聯網思維和硬件思維融為一體時,曾經貌似兩條平行線的兩個領域交叉在了一起,用智能為我們詮釋了軟硬件結合的意義。這樣軟硬領域的跨界將會成為未來IT設備發展的主要趨勢嗎?互聯網企業為何熱衷進軍硬件領域呢?這樣的跨界產品會取得成功嗎?下面,筆者將為大家深入分析互聯網企業扎堆硬件領域這一現象。
上一個火一個的互聯網硬件
當IT硬件廠商和經銷商不住抱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360卻將一個小小的WiFi無線網卡賣出了數百萬的量,互聯網企業進軍硬件領域,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掀起了硬件領域的革新。360隨身WiFi、小度WiFi、樂視盒子、小米盒子、天貓魔盒、華為秘盒、360智能路由器、極路由……互聯網硬件設備在2013年已經呈現出了井噴的態勢,不單是新品不斷涌現,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售傳奇。
在眾多互聯網企業面前,IT硬件領域的不景氣仿佛從未存在過,新品的不斷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推出或計劃推出硬件產品。從早期盛大文學的Bambook、百度攜手戴爾的Streak Pro D43,到如今的Baidu Inside計劃,互聯網企業對硬件產品的熱情越發高漲,這背后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不僅僅是搶占入口
互聯網公司進軍硬件行業是為了給自己的互聯網服務找更多的入口,這是不少人對于互聯網企業進軍硬件領域目的的看法。的確,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視盒子等設備對用戶進行了分流,用戶不再僅依靠PC完成互聯網的接入,更傾向直接啟動軟件App滿足自己的應用需求,天貓魔盒、華為秘盒、樂視盒子等一大批盒子將資源平臺與硬件設備直接綁定,用戶啟動硬件設備的同時,也在第一時間啟動了相應的互聯網平臺,成為搶占互聯網入口典型的代表。
無論是搶占入口還是用戶,互聯網企業涉足硬件領域的根本是利用硬件設備的粘性,從而獲得用戶長久的忠誠度,而這背后,是對用戶數據的獲取。通過分析用戶行為,了解用戶需求、建立用戶資料系統等等,從而完成客戶群定位或細分、商業分析及盈利模式調整等應用,最終實現大數據價值。
當然,通過銷售硬件盈利也可以成為互聯網企業進軍硬件領域的緣由,畢竟就利潤率而言,一個不足20元的360隨身WiFi成本不足售價的一半,當銷售量巨大時,同樣能為企業帶來不錯的利潤。不過相對獲得用戶數據、搶占互聯網入口等得到的利益而言,硬件銷售的利潤對百度、阿里巴巴這樣的巨無霸互聯網企業而言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淘寶天貓幣換天貓魔盒的行為,更引發市場對于互聯網硬件最終將免費化的猜想。
推動硬件免費時代
據稱,索尼每售出一臺PS4游戲機,都要虧損60美元,但索尼卻希望先通過此舉打開市場。據悉,亞馬遜即將發布一款免費的智能手機,但要求用戶必須使用年費79美元的Amazon Prime服務。而樂視、愛奇藝、小米、阿里巴巴都發布了智能電視產品,但價格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它們希望削減硬件成本,在價格上產生競爭力,繼而通過賣內容盈利……隨著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硬件領域,硬件設備未來真可能免費嗎?
早在幾年前,微軟就已經開始嘗試類似的模式。2005年,微軟推出了Xbox 360。調查發現,Xbox 360豪華版的材料成本為525美元,遠高于399美元的零售價。在硬件賠錢的情況下,微軟對會員、下載等增值服務采取了付費模式。如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也逐漸開始進入傳統硬件領域,并沿用了“硬件賠錢,軟件賺錢”的策略。一個由互聯網公司推動的硬件廉價甚至免費的時代,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硬件免費也是較為合理的,畢竟消費者成為互聯網硬件用戶以后,往往會在使用過程中被動接受品牌廠商推送的廣告,并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互聯網企業采集數據,用戶成為互聯網硬件企業新的平臺。無形中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為何還要花錢購買硬件呢?通俗來說,互聯網企業將類似“廣告牌”的硬件放入了用戶生活中,用戶為何還要付錢?
為硬件注入互聯網思維
人們常說,互聯網企業和硬件企業對于市場的“玩法”不一樣,其根本原因是企業的思維不同。傳統硬件思維更關注產品,相信一款優秀的產品自然能夠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其通過銷售硬件賺錢的盈利模式較為狹窄,更喜歡通過大客戶贏得銷量。而互聯網企業往往更關注用戶,關注這個產品可以帶來多少用戶,考慮從用戶身上獲取多少利潤,這樣的核心著眼點讓互聯網硬件表面上看似不掙錢,但其實通過產品黏住了用戶,并通過拓展性和長尾實現盈利。
在傳統硬件領域,我們更多看到產品硬件的不斷升級,以平板電腦市場為例,短短2年時間,便完成單核、雙核、四核直至八核的升級換代,傳統硬件思維關注產品本身升級換代,通過新一代的硬件產品吸引消費者并獲取市場效益,這造成傳統硬件產品壽命往往僅1年或6個月甚至更短,而在產品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容易造成用戶流失。互聯網思維同樣也會讓硬件產品進行升級換代,但其對升級換代的理解更多從功能出發,而非單純的硬件平臺性能,在整個產品升級過程中,更會邀請用戶參與整個研發、生產及試用環節,從而讓產品能夠更符合消費者需求,將“應需而生”四個字理解得更為深刻。
互聯網企業做硬件的軟肋
先驅隨時可能變成先烈,潮退后才知你在裸泳。互聯網企業進軍硬件領域并非絕對美好,盛大Bambook、360特供智能手機都稱得上是失敗了的互聯網硬件產品。而縱觀當前熱門的互聯網硬件設備,絕大多數產品售價都在200元以內,低價讓互聯網企業和市場消費者都能較為寬容地對待這類產品,從而給予互聯網企業不斷試制的機會。
一款硬件產品的誕生,往往要經歷設計、研發、驗證及制造四個基本環節,而在這四個基本環節中,互聯網企業很難像傳統硬件廠商一樣熟悉掌握硬件方案、結構模具、物料采購、產品可靠性驗證等多個子環節。對硬件設計的不熟悉甚至輕視,往往會造成產品質量問題,連iPhone 4都會出現“天線門”,小米電池晃動等問題也就可以理解了。互聯網企業喜歡采用“饑餓營銷”,讓用戶先預訂再生產最后發貨的模式也是其無法充分掌控整個產業鏈的尷尬妥協,HTC這樣的品牌都出現過因三星斷供OLED屏幕逐漸導致中途更換產品配件供貨商的情況,何況國內品牌呢?
寫在最后
軟硬融合的趨勢
應需而生無疑是近年來IT硬件產品發展的主流趨勢,雙系統智能移動設備的出現可以理解為用戶對于單一系統應用缺失的彌補,例如不少用戶不太習慣Windows 8系統的觸控體驗,而Android系統在辦公應用上的落后也讓白領群體有些無奈。筆者認為,Android+Windows雙系統產品的出現更多時候是系統應用性能不成熟階段的過渡手段,當單一系統應用性能足夠優秀時,這樣的組合必將成為過去或重新歸位小眾群體的玩樂,主流消費群體沒有太大的必要購買這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