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雁
摘 要:英語詩歌的節奏靠輕、重讀音節的交替出現而形成。節奏的輕、重、緩、急可以通過烘托渲染的方式輔助表達詩歌涵義,表現詩意。葉芝的《長久的沉默之后》是作者的后期作品,強調表達詩歌的現實意義。在表現手法上,詩歌節奏起了突出的作用,具體表現為詩歌節奏的大膽變體,甚至是非同一般的變化。節奏上的特殊手法賦予讀者一種戲劇場景般的詩境,實現詩歌的象征指示意義。
關鍵詞:詩歌節奏 葉芝 《長久的沉默之后》
After Long Silence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Speech after long silence;it is right,
All other lover being estranged or dead,
Unfriendly lamplight hid under its shade,
The curtains drawn upon unfriendly night,
That we descant and yet again descant
Upon the supreme theme of Art and Song:
Bodily decrepitude is wisdom; young
We loved each other and were ignorant.
這是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一首詩,詩人于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葉芝不同時期的作品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和個人風格。其早期作品體現唯美主義風格與浪漫主義色彩,后期作品則轉入現實世界,抒情詩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他的作品擅長運用洗練的口語和含義豐富的象征,用富有質感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哲理。上面引的小詩《長久的沉默之后》(After Long Silence)是他的后期詩作,其節奏的象征指示值得我們欣賞與思索。
這首詩只有短短八行,卻留給我們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昏暗的房間里,一對伴侶坐著,談著。不管他們在談什么,有一點卻是肯定的——他們已經上了年紀,相依相伴已不能繼續多久了。因為“All other lover being estranged or dead”(“其他的情侶已經疏遠或者作古”)。詩句中講到,他們在討論藝術與詩歌,經過一段沉默,許是在思考,然后繼續。藝術與詩歌是他們之間唯一永恒的話題。
經歷了歲月的戀人,現在已經超越了欣賞對方外表的美麗(揭示歲月無情的燈光是“unfriendly”)。外部世界也已經無所謂了(窗簾擋住的世界同樣是“unfriendly”)。經過人生的漫漫長途,他們可以談論“藝術和詩歌這個至高的題旨”,包容了對他們人生經歷的所有解釋。而“wisdom”,足以解釋一切的能力,卻只有在身體衰老之后才可以擁有。詩人把智慧看作是絕對的收獲。同時,也有幾分輕輕的婉嘆:感慨擁有美貌和青春的年輕時代悄然而逝。整首詩的基調是認可,盡管伴隨著些許的哀婉,卻必須承認人不可能完美,不可能同時擁有美貌和智慧。
一首小詩能給提供如此內涵已經足夠,何況它呈現在我們閱讀視野中的還不僅僅這些,其形式技巧表現也非常出色。詩人把簡單的陳述戲劇場景化,生動地描繪出一種真實經歷的心情和感受。不止于此,仔細審讀,詩歌真正打動我們的,或者說這首詩的絕佳處卻在于節奏。
英語詩歌的節奏是靠輕、重讀音節的交替出現形成的,格律就是這種節奏規則變化的結果。節奏的輕、重、緩、急可以借助烘托渲染的方式輔助語義,表現詩意。節奏不僅讓詩歌富有音樂性,優美動聽,而且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在《長久的沉默之后》這首詩中,葉芝巧妙地運用了一般加特殊,復雜回歸簡單的節奏變化,利用節奏的轉換表達詩人復雜的情感,帶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因為,詩歌所表現的是一個多點反射、多點回應的永恒話題。
詩歌選用了英詩中最常用的格律——抑揚格五音步,卻又在常規之中加入一些巧妙的變化。這些變化會起到什么效果呢?
首先看詩歌的第一行。這一行打破了規律的節奏,為這句話營造出一種恰似閑談的效果。它沒有采用一般抑揚格的開頭,第一個音節就出現了重音下降,speech,這種形式稱作不完全變化音步(缺音節處標注“∧”)。第二音步,after long,是抑抑揚格。由于前面的不完全變化音步,這里必須做一個補償。隨后的silence又屬于揚抑格替換了標準的抑揚格音步。分析到這里,我們來看一下這些節奏設計在整句話中的作用。Speech是一個強調重音。出其不意的開始很符合一種突然打破沉默的談話方式。after處出現了兩個非重讀音節,或者叫輕讀音節。輕讀音節讀得較快,語流的節奏也會逐漸加快。這就使long這個詞得到巧妙的強調,增強了詞義。緊接著,我們又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節奏現象:揚抑格音步中重讀音節si-緊隨重音long之后,中間卻沒用非重讀音節來緩解。重讀起強調作用,重讀音節連續出現,詞匯的語氣會得到明顯的加重。由此,我們的注意力隨著讀法的強調會停留在詩句的那一點上,long silence成為本行詩句的焦點。
還是在這一行,有一處不完全音步——it。前一個短語結束的地方(分號標記出來的)缺少一個非重讀音節,隨后又是一個規則的抑揚格音步。silence后面重重的停頓(修辭結構所需要的停頓)把說話人講完自己觀點后那種沉思片刻的效果表達了出來,后面的詞給了我們沉思的韻味。不僅如此,這里還有一個特殊效果:it這個詞要比一般性強調強烈得多。通常來講,it都是相對不重要的單詞,至多輕微地強調。可在這首詩里,它卻非常重要。剛出現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it的具體含義,而詩歌中真正的話語含義,即“the right thing”將構成這首詩的基本陳述。因此對it這個詞的解釋可以讓我們摸到這首詩的骨架。
總之,從詩歌的第一行入手,可以看出其節奏上的大膽變體;而每一處變化都遵從整行詩的結構意圖。形式上的變化是昭示背景意義上的深層涵義。
第一行運用了極其不規則的變化,隨后卻體現了節奏的平穩;第二行只有一處微小的一般性變化(第四音步-ing estranged更像是抑抑揚格而不是抑揚格,兩個輕讀音節連在一起主要為加快詩歌速度并強調單詞estranged):第三行也只有兩處輕微的節奏變化。-light這個音節處有一個很強的次重音,使詩句出現一種徘徊不定的效果,或是一種回旋的音韻效果——詩歌停留在“被遮住的燈光”這個中心意思的闡述上。經過這樣一種推遲,under的揚抑格替換又一次加速了這行詩句結論的出現,這也是葉芝作品韻律上的獨到之處。抑揚格和揚抑格的交叉使詩歌整體風格上起伏跌宕,形成抑揚頓挫的旋律。弱音節(-der its)再次連在一起出現,朗讀時語速會加快,很快到最后的重讀音
節shade。
下一處節奏變化出現在第六行。第二音步“the supreme”是抑抑揚格;說明-preme這個音節的發音不是一般性強調。下一個又是不完全音步,只包含了theme一個音節;在-preme音節處的徘徊與停頓補償了下一個音步的缺音節狀況。這樣一種情形,正像在第一行中出現的那樣,可以起到特殊強調作用。而兩個重讀音節處用詞的精辟與巧妙進一步突出了這種強調。
第七行一開始,一種更特殊的格律形式出現了:兩個重讀音節(即這一行的第一個音節,Bo-和第五個音節cre-)中連接著三個輕讀音節:di-,ly-和de-,可以認為是抑揚格跟在揚抑抑格之后。輕讀和重讀音節相間出現,由于輕讀音節讀得較快,語流的節奏會逐漸加快。單看此行詩句的這幾音步,好像看到一個失去平衡的人。即便到了wisdom后的停頓,盡管已經又一次顯出抑揚格的趨勢,這一行的節奏結構也并不清晰。在這次停頓之后,young這個音節上的重讀強調對讀者來說只能是被迫的,是一種強制的抑揚格收音效果,只有通過這樣的重音,這一行才能獲得相應的節奏。這種特殊的節奏重讀到底要達到什么效果呢?
于是,我們從節奏走向詩歌的內容。從意義上來講,young這個單詞的設置與前面所有的詞是對立的,這首詩的前面部分勾勒了一幅衰老的畫面。事實上,單獨的一個形容詞young是下面這句話“But when we were young, etc. ”的凝縮。因此,這個詞起到了整首詩中樞的作用。所以說,詩人善于運用節奏表現內容的技巧又一次體現在這行詩句中。在這七行詩中,大量的節奏變化是主要特征,其中僅僅第四、五行完全符合抑揚格五音步的一般節奏特征。全詩中,詩人用了變化,甚至有時是非同一般的變化來強調一些詞并以此賦予整首詩一種靈活感——令人想起談話的動作。
從上面的詩律分析繼續往下看,我們發現最后一行中的連詞and需要重讀,而一般來講and是一個非常不重要故無須重讀的單詞。此處詩人有意識地加以重讀強調,因為and并不是隨意性的連接,它一定有突出的重要性。之前談過這首詩的主旨——即這對伴侶談論的話題——人不可能完美,不可能同時擁有美貌和智慧;這兒的重讀連接凝縮并重申了這一意味。因此
降在and上的節奏重音給出一條線索并強調了對這一行乃至這一首詩的理解——只在這個時候,全詩渾然一體地完成了。
簡單的語言與句式由于增加了節奏的巨大變化,詩歌突出要表達的主旨得到強化,延伸了詞義,擴大了語言的感染力。具體說來,在這首詩中,節奏使用的巧妙性對詞義的豐富是通過以下三種
方式獲得的。1.節奏使用的靈活性賦予了話語戲劇性的印象卻并沒有違反節奏形式的整體(當然,詩人并沒有隨意到采取談話逐字記錄的方式;他僅僅是從一種固定的格式里走出去而留給我們一種印象)。2.節奏變化并非隨意而只是恰當強調了焦點單詞。3.通過第七、八行的節奏對比,整首詩觀點的發展更加生動化和形象化了。
這首小詩的成功再次向我們證明:真正的抒情詩,應該是以質而非以量取勝。那么不起眼的短短幾行,一旦和讀者遭遇,即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給讀者的閱讀記憶和審美心理留下久久難忘的印象。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這首詩,詩中抒寫的內容就更具備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讀葉芝的這首詩,我們也應該從中悟到些什么。
參考文獻:
[1] 傅浩.葉芝在中國:譯介與研究[J].外國文學,2012(4).
[2] 何寧.葉芝的現代性[J].外國文學評論,2000(3).
[3] 蒲度戎.葉芝的象征主義與文學傳統[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7).
作 者:左 雁,博士,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