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英 陳珂 廖黎莉
摘 要: “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是我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探討了該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所采用的項目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兼顧試題庫命題和項目設計考核評價方法等,對課程的教學實踐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項目教學; 研究性教學; 案例設計; 考核評價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10-61-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ourses
Xu Weiying, Chen Ke, Liao Lil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04,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in the school, whose teaching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he reform of this curriculum is describ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idea "students as subject, teachers as leader, projects as main line", including teaching method combing project and researched-based tea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 applying both item bank and project design. This reform i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research-based teaching; case design; assessment
0 引言
“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是我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學習該課程需用到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網頁設計與制作及程序設計語言等先修課程的知識與技能,并且涉及到信息系統的設計思想與方法和Web開發技術等方面知識與技術。該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系統開發綜合應用能力,課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綜合運用Web開發技術、數據庫技術及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開發信息系統。
傳統的以知識結構驅動的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學生即使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仍不知道怎樣去開發設計一個簡單的信息系統,這是因為學生很難找到知識點和實際問題間的聯系和對應方法;②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和練習,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③學生的設計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參與度低。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我們就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進和探索,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發信息系統的能力。
1 采用項目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采用項目教學和研究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實際項目案例的設計出發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找到理論知識點與實際問題間的緊密關系。
1.1 項目教學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1]。項目教學的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主線”,在職業教育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及其他關鍵能力。項目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任務,本課程項目主要是基于Web的信息系統。在項目教學中,一般先由教師或學生選擇和設計項目;再由教師示范將項目分解為若干任務(或模塊),開發并設計部分模塊;然后進行分組,讓學生圍繞項目進行討論、協作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最終共同完成整個項目的開發。
項目開發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教學標準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以本課程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一個實際的信息系統項目讓學生完成需求分析、數據庫設計、公共代碼設計、主要模塊設計、用戶界面設計、軟件文檔編寫等工作流程,從中學習和掌握信息系統的設計思想與方法、數據庫原理與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使用、Web開發技術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編程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學生組織形式的設計
項目教學以工作流程為主線整合了理論與實踐。相對應的項目教學應該注重理論、實踐的一體化,以學生活動為主建立適合學生活動的教學組織方式,改變傳統適合學生聽講的方式。所以,項目教學以小組教學為主要形式來組織實施,以便于建立彈性化的活動教學方式。根據本課程每周6學時共15周的教學安排,在多媒體教室的2學時采用班級授課形式,完成教師的示范作用,按“項目-模塊-任務-問題-知識點”的思路實施教學[2],另外在機房的4學時以小組教學為主要的組織形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一個完整項目的分析、設計和實現的全過程。
分組教學是項目教學法常用的模式。分組前教師必須熟悉全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分組時采用學生自由組合和教師調配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組學生成員搭配合理,一般每組3~5人,確保每人均有一定的工作量。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小組協作和團隊精神,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3 研究性課程教學
研究性課程是我校根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課程改革的需要而開設的具有獨立形態的校本課程,是學校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形式[3]。研究性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點:①以實踐為導向,創新“教學做合一”課程模式;②以行動為核心,培養綜合行動能力;③以任務為驅動,創設成功學習情境;④以合作為前提,實現師生共同發展;⑤以過程為重點,實施發展性評價。
研究性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般是研究性的課題或技術應用性項目,這些課題或項目可以源自學生的生活和職業學習領域,具有開放性、可探究性等特點。在“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實訓”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我們選配多位骨干教師,分別指導6~10位學生,成立多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完成一個課題或項目,從而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學習效果。例如研究性課程項目“基于輕軌票務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旨在培養學生在輕軌票務管理系統開發過程中的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實施能力以及系統運行和維護等能力。
2 設計項目教學案例和重組課程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如何構建好項目案例以及怎樣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聯系是完成教學目的的關鍵,這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
2.1 項目教學案例的設計
項目教學法的重要步驟之一是項目教學案例的選擇與設計。選定的學習項目既要有實際意義,又要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規律[4],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進行選擇:①覆蓋性。所選項目應包含課程教學標準中所要求的知識內容,這樣才能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保證學生掌握應學習的內容,又能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②完整性。項目從設計、實施到完成要能夠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出來,作為項目的成果,使學生完成項目后有一種成就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③可操作性。所選項目來源于一線企業的生產過程,根據教學要求進行簡化,確保學生能最終有一個成果,便于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④適中性。項目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在項目順序安排上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先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再逐步深化的教學規律。
根據以上設計原則,我們選擇了“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新聞發布系統”、“網上購物系統”、“網上考試系統”等多個不同的項目作為項目案例。
2.2 課程教學內容的重組
與傳統的采取知識結構驅動的課程教學相比,項目教學具有實踐應用能力強等優點,但也存在知識結構性及系統性差的缺點。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在項目的選擇與設計上要化大功夫,確保設計項目時盡可能覆蓋課程教學標準中涉及到的全部知識點,如果不能全部覆蓋,也可通過增加其他模塊或任務來完成。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一個完整項目的分析、設計和實現的全過程,就能在課堂學習中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下面以“新聞發布系統”項目為例,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重組。把該項目分解成若干個模塊,再根據教學內容將一個或多個模塊作為一個設計任務,每個設計任務對應一定的教學內容和能力目標。如表1所示,其中的任務1至任務5通過“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課程內的學習情境來實現,任務6主要由課外時間結合“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實訓”和研究性課程教學來實現。
表1 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項目教學內容
[項目任務\&教學內容\&能力目標\&學習情境\&任務1
系統開發
環境搭建 \&VS集成開發環境搭建\&能正確配置和安裝信息系統的開發和運行環境,能按照ASP.NET程序的開發步驟創建網站\&課外在自己的電腦中配置和安裝信息系統的開發和運行環境\&任務2
系統功能與
數據庫設計\&項目分析與數據庫設計\&能利用項目分析的方法,說明某一信息系統的功能,能進行系統數據庫的設計,能運用ADO.NET訪問數據庫\&校園新聞發布系統的功能分析,系統數據庫的設計,Web.config文件的創建\&任務3
系統公共
模塊設計\&母版頁、首頁的實現,公共類的編寫\&能運用導航控件創建母版頁,能通過母版頁創建內容頁。能設計首頁的布局,能運用數據控件連接數據源和顯示數據。能編寫連接數據庫的公共類文件\&前臺母版頁面的制作,首頁的制作,公共類的編寫\&任務4
系統主要
功能模塊
設計\&查詢模塊、添加模塊、修改和編輯模塊的設計\&能夠使用Asp.net對象在頁面間進行參數的傳遞,能夠運用常用的Web服務器控件設計頁面,能運用驗證控件驗證數據,能從數據庫讀取數據或添加數據,實現查詢、更新、刪除或添加記錄\&新聞列表頁面和新聞詳細內容頁面的實現,登錄頁面的實現,新聞添加頁面的實現,新聞編輯頁面的實現\&任務5
JAX的局
部更新 \&系統用戶管理\&會解釋AJAX技術的功能,會運用AJAX技術實現添加用戶界面的局部更新\&用戶添加頁面的實現\&任務6
設計某一
信息系統\&設計、調試某一信息系統 \&能綜合設計某一信息系統的數據庫、系統功能及主要功能模塊的實現。能調試并運行已有的系統。\&某一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如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網上購物系統等\&]
3 采用試題庫命題和項目設計相兼顧的考核方式
采用試題庫命題方式考核和項目設計相兼顧的考核方式,這樣既能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學生的編程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3.1 試題庫命題方式考核
試題庫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是教考分離、最大限度提高辦學質量、實行標準化考試的需要,也是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試題庫進行考試命題,是實現由傳統人工命題到采用計算機隨機命題的根本性轉變。本課題組從2010年起開始建立并使用試題庫抽取試題來命題,并對試題庫定期進行修改和補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試題庫建設與使用的工作過程包括:①試題庫建設依據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標準來擬定知識要點,確定試題庫中試題對知識的覆蓋范圍。試題難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4個等級,試題的難度根據教師的經驗及對學生考試成績的統計分析結果來擬定。試題類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是非題、簡答題、程序分析題和編程題6種。②試題庫系統自動生成試卷時主要考慮的基本要素是試卷總分數、考試總時間、試題各類型占分數比例、綜合難度、重復率等。首先按預定要求自動生成試卷,同時提供生成試卷對應的答案,其次生成試卷后還可以通過教師人工替換試卷中的試題,最后生成的課程考試試卷主要包括單選題(每題1分,計10分)、多選題(每題2分,計10分)、是非題(每題1分,計10分)、簡答題(每題10分,計20分)、程序分析題(每題6分,計24分)和編程題(每題13分,計26分)。其中單選題、多選題、是非題和簡答題用于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程序分析題和編程題主要考核學生閱讀程序代碼的能力和編程能力。
3.2 項目設計考核與評價
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設計成果的考核與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項目設計成績由教師評價(占70%)、學生自我評價(10%)和相互評價(占20%)三部分構成[5]??己藘热菥唧w包括項目完成情況、回答問題的正確性、提出問題的見解以及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在項目設計結束時安排適當的時間,首先由每組學生代表展示并介紹本組設計的項目,每位學生的分工情況,接著由其他學生及教師向該組的每位學生提出2~3個問題,并對項目進行當堂評述與評分,最后由教師總結本次項目的完成情況。教師事先準備好較詳細的評分依據及評分表下達給學生,并在評價結束后對評分成績進行統計匯總,給出項目設計的最終成績。通過教師對學生項目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等考核方式,可以使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成績與差距,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4 結束語
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課程采用項目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相結合,大大地提高了學生開發項目的動手能力與綜合素質。教學中通過典型項目教學案例及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重組,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充分體驗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課程采用的試題庫命題和項目設計相兼顧的考核方式,既能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學生的編程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術更全面,增強了適應未來職業變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于凌云.項目教學法在數據庫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教育研
究,2008.2.
[2] 肖玉朝,何偉.ASP.NET項目化教程[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
[3] 蘇州市職業大學研究性課程教學指南.
[4] 劉宇靜.職業教育中項目教學的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0.3.
[5] 徐衛英.Web網頁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