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琴
摘 要: 為了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分析了該課程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網絡的負面影響、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片面強調計算機等級考試等。進而提出從分層教學、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素養、加強師生交流、增加考核方式、注重實用性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大學計算機基礎; 分層教學; 教學模式; 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10-66-02
Discuss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course
Yang Aiq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acing questions of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ar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clude uneven level of student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etwork, the domin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 teaching,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d ignoring the practice, one-sided emphasis on the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Multiple level teaching, changing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creasing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and so on are put forward, which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pondering,?proposing and solving problem.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multiple level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0 引言
2009年教育部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并明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在高等教學中的基礎地位[1]。2010年西安召開的“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課程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著重強調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
作為大學生入校的第一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即主動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比如實驗課時少,教學內容偏重計算機理論知識,片面強調計算機等級考試,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應用,考核方式單一等[3-4],上述問題已成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
針對這些不足,我們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取分層教學、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素養、加強師生交流、增加考核方式、注重實用性等措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問題
1.1 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大一新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本應該是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內容的延續和難度的升級。然而,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未能及時跟上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絕大多數內容和操作是相同的。對于相同的內容,有些學過的學生已經掌握,再學起來會感覺毫無興趣,沒有任何吸引力;而對于從未學過的學生而言,聽起課來覺得抽象枯燥,又難以理解。
1.2 網絡的負面影響
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以及無線網絡的無處不在,大學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而手機應用絕大多數以娛樂為主,比如游戲、聊天、閱讀電子小說、購物等,這些正是他們的興趣愛好所在,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中,無法自拔。相比之下,教材上抽象的理論知識則顯枯燥,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夠。若學生對這門課的認識不夠,不能把控自己,則會影響他們對這門課的投入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效果。
1.3 重科研、輕教學
目前,國內眾多高校通常成立一個類似于基礎教學部這樣的部門,該部門的教師專門從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優點之一就是專職教師一直從事基礎課程的教學,基本功扎實,熟悉教學內容,但存在科研與教學相矛盾的弊端。當前大學處于“重科研”的大環境下,在這樣的考核背景下,很多專職老師則會選擇花較多的時間搞科研,而無心教學。再者,科研成果較易量化,而教學是個循序漸進、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實現的。
1.4 重理論、輕實踐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遵循“3+1”模式(3表示前三年修完全部學分,1表示最后一年去企業實習),各高校不斷壓縮教學課時。以南通大學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課時已從原來的64學時減少到48學時。而大學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包含的內容相當廣,知識點也眾多,需要學生掌握有關信息技術、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等知識[5]。可見,分配的理論學時為39學時,上機實踐則只有9學時,如此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十分嚴重。
1.5 片面強調計算機等級考試
隨著每年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能在今后的就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許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紛紛考各種各樣的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就是其中之一。許多高校也將計算機等級證書與學位掛鉤,學生們為了順利拿到學位,不得不逼著自己有針對性地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大多“高分低能”,反而忽略了計算機實際應用技能的培養,導致有些學生到大四時不會對畢業論文進行排版,諸如此類現象在以后工作中也會屢見不鮮。
2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進措施
2.1 分層教學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是指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根據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因材施教,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分層教學這一措施是借鑒于眾多高校對大學英語的處理方式。學生入學初始,高校一般都會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水平測試,并以此為依據,合理分班教學。鑒于此,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也同樣面臨著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
由于受各地經濟與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很多大城市的中學都已開設了計算機教育課程,但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仍無法正常地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以上原因造成了我校入學的新生計算機的基礎及水平參差不齊,必須對入學新生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是對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而采取的一種針對性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大一新生課程多而雜,過多的層次會增加排課的難度,故以兩到三個層次為宜。這種分層教學形式管理難度大,但任課老師教學針對性強。
2.2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由于課時緊張,教師常常采用傳統的“集中講授+上機實踐”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既沒有考慮學生是否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接受內容這么廣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知識,也沒有考慮如何在第一時間通過上機實踐進行強化,即單位時間灌輸內容過多、教學與上機實踐間隔時間過長等不足,令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新的教學模式的引入勢在必行。
為了改變課堂上學生被灌輸學習的局面,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依據南通大學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師課前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重點難點,從而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課時就圍繞這一系列問題和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對于重點難點問題,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提示,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強化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手機等多媒體設備中解脫出來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以教學設計與組織、指導、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
2.3 提高教師的素養
當前大學重視科研,但人人都搞科研,則違背了學校教書育人的初衷,學校應當考慮到專職教師的辛勤付出,在制定政策時應努力聽取普通教師的心聲,在考核機制上應做到有所區別或有所傾斜。除此之外,教師也應具備較強的責任心,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克服各種外界因素對自己的不利影響,兢兢業業,努力完成教學的各個環節。此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有關教學的培訓活動,比如國際教育交流;積極參加學院和基礎教學部開展的各類教學活動,比如聽課、講課比賽等;積極參加一些教研項目。總之,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教學水平。
2.4 加強師生的交流
良好的師生交流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入手,課堂上用平等和真誠的態度、平實的語言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進程的各個環節良好互動,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性。
課后是課堂的重要延伸,課堂上的不足可以通過課后的交流進行彌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師生之間交流的渠道越來越廣,比如QQ、微信、E-Mail等。老師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隨時留言,使學生一遇到問題就能及時得到解決。
2.5 增加考核方式
通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就只有期末筆試考核,這種考核方式單一且滯后,當學生通過期末考核發現自己的不足時已為時已晚。因此,為了及時地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需要增加考核方式。新增的考核方式包括期中考核和上機考核。期中考核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為了通過期末考試,則必須化壓力為動力,用心地去練習。上機考核有助于學生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
2.6 注重實用性
目前,計算機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應該圍繞以面向今后的實際應用為基礎,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學習當中,鞏固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將計算機技能應用到所學專業領域中。只有具備良好計算機基礎的學生,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如魚得水。
3 結束語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我們發現,學生的興趣在提高,動手能力得到加強,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總的來說,教學效果良好。
然而,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后需要廣大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者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計算機素養,進而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之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具備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
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馮博琴.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J].中國大
學教學,2010.9.
[3] 郭洪濤,林春杰.“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
育,2009.2:87-88
[4] 付瑞平,靳偉國.大學計算機基礎分模塊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計算
機時代,2014.1:49-51
[5] 魏英.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西北工業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