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加強“90后”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幸福的真實內涵,引出幸福是以道德為基礎的,更是人生意義的詮釋。通過分析培養正確幸福觀的外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如何培養“90后”大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90后;大學生;幸福觀;研究
“90后”大學生作為青年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觀念代表著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進步。因此,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幸福觀的引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幸福的真正內涵
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對幸福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中國的儒家則認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內心,是道德完善的結果。“反身而誡,樂莫大焉”,只有道德修養和踐履,才能成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與快樂,所謂“仁者無憂”,“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這種觀點把德性本身當作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幸福當作追求的結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這是人們對幸福最古老的認識之一”, “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導觀點。早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明確提出這一觀點。有“基督教叔父”之稱的塞涅卡更是反復強調,“快樂不應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這一觀點認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無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徑,人一旦到達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紛至沓來。
“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價值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幸福是一個統攝性范疇,它關注人的存在樣式,反映對人現實欠缺的把握,它是人們對人生的反思中完滿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內容在長遠歷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僅僅是人的主觀體驗。幸福作為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不是評價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暫時的愉快和滿足,而是對生活的一定階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總的評價,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義緊密聯系的。
2 培養正確幸福觀的外部條件
“個人幸福的實現離不開社會條件,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固然有賴于個體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觀上受社會歷史條件所制約。”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為助。因為,沒有外在條件,便不可能或難于作出高尚的事。”個人存在的幸福,離不開社會的真善美。那么,個人幸福的實現和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社會條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會能夠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個人幸福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物質生活條件只是給人提供了作為人存在的物質基礎與前提。在普遍意義上,物質生活條件的缺失,不會有人的生活,更不會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僅僅有了物質生活條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質生活條件直接提供的是快樂感,快樂經過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同樣,良好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是提供培養正確幸福觀的可能性,它并不是個人形成正確幸福觀的必要條件。
其次,社會能夠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個基本公正的社會中,個人幸福才有實現的可能,個人培養正確的幸福觀才有可能變為現實。同樣,只有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成員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這個社會才有可能被稱為是公正的。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中國人,包括每一個有著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學生,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與圓滿,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這是其基本的正當權利。不過,每一個大學生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時,又毫無例外地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打破過去那樣一種“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認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應當追求什么樣的人生幸福,通過什么方式實現人生幸福。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對大學生培養建立正確的幸福觀是有害的。
3 關于如何培養“90后”大學生正確幸福觀的幾點思考
首先,要讓大學生懂得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辯證統一。社會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統一的,個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會幸福不斷增長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一直注重讓學生懂得“大我”和“小我”的辯證統一。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集體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核心,它要求人們在為社會貢獻中塑造自己、滿足自己,同時也要求社會積極關心每個人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的精神和物質需要。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真正的有機的統一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只有個體與社會統一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幸福。”
其次,要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對不幸的認識,這對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幸福作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狀態,應當通過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價才有可能換取;幸福作為對人現實存在的體驗,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當代“90后”大學生生長在中國的和平年代,他們的成長時期也是中國現代化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文化條件。他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也沒有親身體驗過在物質極端匱乏、人妖顛倒的年代靈與肉的考驗,因此,他們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卻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帶來的傷害,他們也最不能體會到幸福的珍貴。“幸福總是相對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對于一個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只有飽經人間滄桑折難,讀透塵世沉浮變幻這部天書之后,人才有資格說他真正懂得擁有幸福。”在培養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必須對不幸有正確的認識。
再次,在塑造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也要加強對“90”后大學生 道德人格的塑造,使他們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禮記·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對至善的追求就是對幸福的追求。幸福不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對每一具體人生目標的實現,對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滿足感,并且它還與義務、使命一體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為一種追求,它往往成為激勵個體不斷奮進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人生圓滿的最大力量。在對道德人格的追求過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幸福感的滋生過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對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沒有“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體驗,也就更談不上形成正確的幸福觀了。
最后,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還應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對幸福的真實把握。培養當代“90后”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應當從抓人文素質教育開始。在大學課堂中,通過文藝活動,使學生更愛美、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義;通過歷史課賦予大學生崇高的使命感,讓人在歷史的脈動中追尋幸福的真諦;通過哲學課讓人透悟智慧,讓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真實把握人生幸福,指導人生圓滿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錫敏,張云蓮.加強“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和研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3).
[2]李鳳英,李斌.“90后”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分析[J].人民論壇,2011(17).
[3]陸雪飛.論“90后”大學生幸福觀教育[J].科技風,2010(22).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