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宋以降,中國工筆重彩人物畫從輝煌漸入低谷,其間雖有杰出者閃現,終難入主流。近年來,在眾多藝術家艱苦卓絕的努力下,工筆重彩人物畫逐漸邁向繁榮。本文從深入實踐、意象造型、意境等方面對當代著名工筆重彩畫家李峰的藝術創作進行分析。
【關鍵詞】李峰;中國畫;工筆重彩 ;意象造型 ;意境
80年代后,西方現代藝術進入中國,尤其是各種形式的前衛藝術,使人們的觀念、審美意識開始發生轉變?,F代藝術的來勢洶洶,文人水墨畫的筆墨至高,使工筆重彩這門最先發展成熟、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優雅藝術魅力的藝術樣式一度陷入低潮,對其價值的認識在美術界經過了一段曲折的歷程。然而一批有志于承前啟后、發揚光大工筆重彩的畫家重新審視歷史與現實,從傳統中吸收智慧,從現實生活中獲取素材,從外來繪畫的精髓中汲取養分,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面上進行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探索與創新,通過艱苦實踐,賦予工筆重彩人物畫以新的價值,使之被人們所重新認識,李峰就是這群有志者之一。當代著名工筆重彩畫家李峰,長期從事工筆重彩的人物畫創作,他渴望創新、勤于鉆研、善于學習、勇于實踐,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并多次在大展中獲獎,在多地舉辦個人畫展及巡展,作品深得行家與眾多觀賞者的好評。
工筆重彩人物畫有著深厚傳統的繪畫形式,然而任何藝術語言都必須隨時代藝術背景的轉換而改變,才能為當下的觀者所認可。李峰清醒地認識到工筆人物畫的傳承與創新首先要從生活的本原出發,深入生活,多角度體驗現實與內在精神。他認為只有描繪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形象,才能反映時代精神風貌,擺脫概念虛空的表現手法, 才能契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向更為積極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轉換,以自身感受的形式反映生活, 從而體現一種率真質樸的情感。為此,李峰多次北上甘南藏族自治州偏遠的甘加草原,南下云南西雙版納最具原生態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從大自然中感悟到遠離城市喧囂的另一種心靈呼喚,那些留下他汗水和足跡的山水,以及那里原生原色的住民,成為他藝術創作的永久精神家園?!疤祚穳郝?、云欲擦肩”的那份豪邁與灑脫,枝繁葉茂、輕霧繚繞的那份寧靜與悠遠;藏家女兒的淳樸敦厚,傣家女兒靈秀嬌艷,苗家女兒的婀娜多姿,這種來自于親身體驗后的頓悟,使他筆下的人物清新脫俗,充滿生活氣息,促成了他的一系列呈現民族精神、賦予時代含義、極具藝術感染力、符合國人審美情趣的作品問世,如:表現藏族牧區婦女生活的《心原》《遠芳》,以云南民族風情為背景的《香蕉園》《南風》《唯韻清揚》等,其素材都來源于深入生活體驗。
80年代以來,各大美術院校加強了工筆人物畫的教學,這種教學是建立在以傳統工筆人物畫為前提,以西洋素描、速寫(去掉光影、較為平面化的科學造型方式)為基礎的。李峰國畫系本科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依然是工筆重彩人物畫。系統的接受了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教育,不僅開闊了藝術家的視野,也在工筆重彩人物畫寫實造型上夯實了創新的根基。縱觀李峰多年來藝術創作,恰如其分的融合中西藝術表現技法是李峰藝術創作的特色之一。他極善于把中國畫造型的白描與西畫的寫實造型、日本巖彩畫的體面效果等相互糅合,應用于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體系之中,以其之長,為我所用,以便將傳統主觀傾向甚為明顯的意象造型觀,轉變為更為客觀化的科學寫實的邏輯觀,對所描寫的客觀形體及畫境進行真實的描繪。然而這種真實描繪的寫實造型并非如照相機般純客觀的描寫,而是指畫家對物象觀察、認識后所寄予的精神取向在造型過程中物化的結果。它不受物象本身質量、形態的約束,而取“移情”后物象最本質的內容,是物象的內在規律和生命力與作者的主觀感受在物象上最典型的表現,這使描繪者不受“形似”的絕對約束,具有了更加自由的表現手段和廣闊的造型空間。尊重客觀物象的外在形貌,而又不被動于客觀物象外在形貌的束縛,在對客觀物象形神兼備的總體把握中,尋求自身審美情趣的形式表現。在宣揚民族特色的傳統美學的同時,開辟“以意取象”的全新繪畫理念,畫家對生命及自然的全新感官呈現帶給工筆重彩人物畫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是在西方透視與寫實技法早已滲透中國傳統繪畫的今天,異常難得。邵大箴先生說,融匯中西對于李峰來說,是其藝術創作的一大優勢,由于早已具備扎實的寫實造型功力、系統的知識體系,以及極為重要的現代創造意識,素描造型在李峰麾下已成為充實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這使他的工筆重彩畫如虎添翼,上升到了不同于傳統工筆重彩的新層面,這種全新的創作風格不僅延續了中國畫的傳統,也更為中國畫壇注入一股活泉。
李峰認為意境是由觸景生情所生發出來的一種藝術格調,是情與景、意與象的交融與統一,也是創作者的理念、思維與客觀景物的相互融合。任何意境的創造都是在意象的基礎上營造的,沒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無味的、難以給人美感的失敗之作。而脫離意境的意象建構也是不成功的意象。在追求“以己之意, 塑彼之象, 傳己之情”的意象造型的同時,李峰根據工筆重彩這門藝術的特點,以及他自己的個性,在創作中努力追求一種靜謐、安逸、悠遠的意境。其作品畫面表現均以恬靜飄逸為主導情感, 以高雅優美為畫面意趣, 以直抒胸臆為表現語言。構圖大都飽滿、充實,色彩與作品情調和諧一致。如《家》這幅作品主要是表現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畫家在構思時,力求在現實與理想、真實與虛擬之間尋求審美意向的切合點。因此,有意識地將居家環境移至香蕉林中,人、樹、動物祥和安樂,畫面動靜相宜,是一種客觀取形、主觀造景的構成方式,追求一種內在的意蘊,力圖將自然環境家園化,以表達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生存狀態,在仿佛熟悉的心儀傳遞中擁抱生活。畫中人物形象都經過了深刻的提煉,以端莊、溫柔、感性、優雅等極富魅力的藝術特性出現在人們眼前,格調甜而不媚,毫無艷冶之態,既有強烈的理想化成分,又不失其現實感。為營造這種畫境,畫家選擇了傳統壁畫式的構成因素,讓人物在一個想象的平面空間中佇立,有意識地壓縮畫面的三度立體空間,使之產生較強的二維視覺張力。為了強化視覺效果,盡量將形線與團塊分切處理得自然流暢,使主體人物既有線的清晰輪廓,又有面的恰當過渡。在色彩的應用上,一改傳統工筆灰冷沉重的調子,以主觀意象表現物體的同時, 表達作者對色彩的獨特理解,更多地注入作者對色彩的主觀意象,使之具有色彩的詩意化和意象化, 以每幅作品的立意、氣氛為出發點, 讓色彩為之抒情添彩。他借鑒敦煌壁畫著色表現,通過傳統技法的層層渲染,輔以較強的黑白構成對比,使每個色塊都有冷暖變化,并相互呼應、融合,畫面因而顯得明朗、沉穩,格調高雅,整體效果上完美的體現了畫面的完整性。靜靜觀賞《家》這幅作品,猶如置身于熱帶叢林之中,藍天空明,氣息溫潤,造型奇特的樹木植物,悠閑無束的南方家禽,身材苗條、相貌美麗、雙眸水靈的傣族少女,氛圍寧靜安適,一派融融生機,使“家”的意境得到延伸,達到了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三方面的高度和諧統一?!对谒环健贰稅謵职婕{》《清露》《版納印象》等傣族系列作品中都體現了他獨特的畫風。有人說李峰的作品,清新淡雅耐人尋味,仿佛雨后荷葉上滾落的露珠,是詩篇,是歌謠。無論是“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香蕉園》,還是《靜》中“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這種美都在李峰的作品中則發揮到了極致。在藝術形式上,表現出一種追求清新古雅的傾向,但是在集成前任的基礎上不落俗套。清代學者王國維認為,“意境”有三層含義:是情與景,意與象,隱與秀的交融;作品要有自然再現的真實性;要直接引起鮮明生動的形象感。李峰的畫作正是體現了這一觀點。
李峰對當代工筆重彩畫的建構,是一種繪畫語言的再建設。他深知筆墨與線造型是傳統中國畫形式語言的靈魂,在創作中,線條的運用是主體,他采用了與傳統勾勒線條一脈相承的技法,但卻有自己的個性。他嚴格使用毛筆勾線,起筆落筆交代得十分到位,同時強化了線條的書法性節奏,以疾徐、抑揚、頓挫等豐富的用筆和墨色變化來提升線條的味道和品格,將線的表現力由形而入神,以此將線條從結構再現的寫實層面提升到寫意境界。這使工筆畫“工”的界限被打破,水墨畫或寫意的語匯都在為我所用,從而使工筆畫在不斷超越表達上的界限的同時,也在實現著對其自身的超越。在作品《香蕉園》中,畫面中心位置一女子端坐芭蕉葉旁,其身后兩女子正在喁喁私語,畫家通過線條的濃淡、粗細、徐疾、剛柔、曲折表達事物的質感與量感,使色形的變化和過渡變得更加含蓄微妙, 極富節奏感、韻律感,構成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形象。人物衣紋用圓轉俊暢的中鋒細描,細節處理精致到位,富有裝飾之趣。作為背景的大片芭蕉林郁郁蔥蔥,畫法尤為工整細潤,蕉葉、葉筋,皆用清圓細勁的線一氣呵成,在傳統用線的基礎上強化線的質感,在色形對比強烈的畫面中起到強調平面界形,恰如其分地過渡銜接色塊的作用。畫家始終用扎實穩健嫻熟的技巧渲染著畫面的每一角,仿佛精雕細琢的玉器,細膩、溫潤、精湛,每一個細節都表達了李峰對作品的專注與珍視,反映出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對感受與思路的梳理與思考。
李峰不僅勇于實踐探索,而且善于獨立思考,勤于理論研究。在不斷有畫作問世的同時,《中國畫構圖法》《工筆人物畫教程》《李峰國畫作品精選》等多本專著、教材、畫冊出版,《傳統中國畫對“形似”的褒與貶》等十余篇論文發表。這些論著結合工筆重彩畫的現狀,探討了繪畫創作規律和原理,如當代工筆人物畫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的同時,如何深入挖掘工筆人物畫創作風格的表現深度;在適應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在發揚工筆重彩傳統的基礎上,推進這門藝術的革新等。良好的藝術修養,為李峰逐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在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領域獨樹一幟奠定了基礎。邵大箴先生說:“這些著述說明李峰不僅是一位有成就的實踐家, 而且還是一位視野開闊、學養全面、有獨立見解的藝術家?!?/p>
參考文獻:
[1]鄭春泉.評青年畫家李峰工筆人物畫創作[J].美術,2001(1).
[2]邵大箴.意象造型和高雅畫境——李峰的工筆重彩畫[J].美術觀察,2005(8).
[3]李峰.現代仕女畫的寫實主義風格[J].書與畫,2002(6).
【岑小瑩,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