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從文人士大夫的主體精神與繪畫技法的關系入手,探討南方山水畫藝術風格及審美趣味。而董、巨作為南方山水畫之代表對后世文人畫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從南方山水畫的“藝術”特點、南方山水畫“道”的體現等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南方山水畫;道與藝;融合
孔子主張“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從貫穿整個山水畫的脈絡來看,“游于藝”的本身并不是繪畫的最終目的,而只是實現“志于道”的一種繪畫形式,或者說不過是在通往“道”的途中,用來緩解疲憊的身心,調節焦慮情緒的精神驛站,儒家對于“藝”的要求最終是要為“道”服務的。蘇軾在《寶繪堂記》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可知,在藝術創作中,“寓意于物”是把心意寄托于事物中,順著自然心意去創作;“留意于物”則把心意停留于事物中,特意懷著某種意圖去創作,即使畫得再好,也不足以為樂。這正是道家之自然而然的藝術思想的體現。繪畫藝術正是足以愉悅人心而不會使人心轉移。若是游于藝內就會為人情世故所役。只有游于藝外也就是所謂的“志于道”物來欣然接受,物去亦不留戀,真正做到“寓情于物”才能將外在自然和內在本性與情感之真相互融合,最終領會山水畫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美感意境。
一、五代南方山水畫的“藝術”特點
南北方在地質和氣候上存在較大差異。南方之地煙波浩渺,林木蔥郁,景色十分清麗秀美,這種地域性的特色也正是在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因而造就了一批以南方風景為特色的山水畫家。而能代表南方山水畫并且具有南方特色的山水畫,應該是南唐。南唐的君臣皆為文學和藝術上的高手,所以,南唐繪畫,花鳥、人物、山水皆達到極高的成就。 “董源……事南唐為后苑副使,善畫山水”,董源的成就及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李中主曾請他主筆畫《賞雪圖》中的雪竹寒林部分。所謂南方山水畫,一般是以董源山水畫的風格為典范。如畫江南山脈,平淡天真,淡墨輕嵐,氣象溫潤,景色秀美;山石輪廓均皴法用筆;林梢出沒,雜樹灌木叢生;多低矮山丘,州汀掩映。這與北方山水畫自然是迥然不同的。在繪畫的表現技法上,董源用純樸的墨線來做皴,給人以圓渾的感覺,其繪畫中所運用的墨線足以表現江南溫潤而蘊藉的氣象。也有柔性的線條和小點子,并摻雜干筆、破筆,達到互為變化。如《夏山圖》,便是用這種方法描繪的。畫中用點較多,畫山不作奇峭之筆,且無刻意雕琢之習氣,畫中景物的墨色深淺都極其自然,表現出了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北苑水墨極類右丞,寫江南真山,墨氣蒼郁,雖用筆似草草脫略,而嵐光樹色,活躍絹素。總的看來,其山水約可分為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淡幽深,山石做麻皮皴;一種著色者,皴文甚少,用色甚淡。釋巨然、劉道士,皆傳其衣缽,而米氏落伽之手法,實際有此脫胎。而得董之正傳者,釋巨然也。巨然少年多作礬頭,到了老年漸趨于平淡。嵐氣清潤,積墨幽深。他的《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就有這種表現,而且給人以幽深的感覺。盡管董、巨是“淡墨輕嵐為一體”,然而巨然的畫風,仍具有自身的特色,正如米芾所說:“巨然明潤郁蔥,最有爽氣。”他的《萬壑松風圖》正是代表他那明潤而又有爽氣的畫風。直到北宋,董巨山水成為南派正傳。到了元代,水墨畫法大發展,董巨畫法更為畫壇所重視。明清及其后,其溫潤的畫風特別投合儒雅之士的精神狀態,實際上,董源所開創的南方山水,構圖上以平面展開,用筆上圓潤簡樸、溫和柔渾,筆墨清潤淡雅,呈現出一派平淡幽深,蒼茫渾厚之氣,墨色也多變化,畫面平淡天真,淡墨輕嵐,溫雅柔潤的南方山水就此形成了。
二、南方山水畫中“道”的體現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是“道”,所以對宇宙萬物的觀照最后都應該講到對“道”的觀照。為了進行對“道”的觀照,就應該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利害得失的考慮都洗滌干凈,使自己得到一個空明的心境,這就是老子提出的“滌除玄鑒”的命題。這個命題在宗炳那里稱作“澄懷觀道”,宗炳所把握的真山真水,是質有而趣靈的,其繪畫與其胸中之靈融為一體。宗炳所要把握以作其精神安頓的是神,他所說的神,即莊子之所謂道,莊子進一步發揮了老子的思想。提出“心齋”和“坐忘”的理論。其核心思想是要人們從內心徹底排除利害觀念,保持一個空明的心境,也就是“無己”、“喪我”的境界。這種境界是“至美至樂”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五代時期文學藝術在南方較為興盛,但隨著朝代的更換,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狀況和審美趣味也隨之發生變化,山水、自然風光秀美之地便成為文人士大夫的棲息之地,山水不僅是畫家現實生活的一部分,還是文人畫家尊“道”的價值觀念的結果,文人無法行“道”,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因而需通過山巒與流水來表達當時的心境。而董巨畫風本身“平淡”的韻味符合他們表現隱逸淡泊心態與對現實實現超越的目的。 在五代,王維的山水畫對當時畫壇已產生很深的影響,他的水墨山水畫同樣超脫了世俗、人與自然契合的境界。正是在此種淡泊的韻味中,王維置身于自足、素樸而又逍遙的純粹世界。而董源的繪畫情趣亦是如此。如董源后人已指出其“水墨類王維”,這是他的自出胸臆;而著色如李思訓,這是他的投時所好。這說明了五代南方山水畫風格都是在繼承唐人水墨畫上的發展,也說明了水墨能表現多種技法,這些技法很適合表現他們那種超越心靈,托山水竹木之繪畫,以寄托其對自然景物慕戀的心境,董源正是將這種審美觀念及美感情趣表現在他的山水畫中。
三、南方山水畫道與藝的融合
繪畫作為畫家情感認知及其全部心理活動的結果,其發展與當時的社會形態也是息息相關的。魏晉山水畫的盛行是魏晉文人主體自由覺悟所致,盛唐山水畫的金碧輝煌與盛唐文人心態相關。他們的山水畫在某種程度上看做是理想主義的“游觀山水”,表面看來似乎是以寫實為目的,但事實上常被賦予近乎人格化的獨立性和合理性。因此,畫家與物像的關系游移于“物我”、“客主”之間。人們各種被現實阻礙的需求都能在這種意象性世界里得到滿足。而且藝術內容與現實的美還能使活動主體的心靈得到洗滌、凈化和升華,因而是人們平衡身心、緩解焦慮的一個重要手段。誠如李戲魚先生所說:“山水畫備受文人推崇的原因在于中國人的二元思維、中國文人外儒內道的思想傾向和山水畫能夠表現浩淼闊大的宇宙之全。”徐復觀先生認為:“山水畫是莊學精神不期而然的歸結地,因為山水在藝術上的自覺,較之在人身上所引起的藝術上的自覺,對莊子的藝術精神而言,實更為當行本色。”李可染先生認為:“山水畫能滿足失意文人平衡身心的心理需要。”姜澄清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儒道禪等思想體系中都有樂山樂水的傾向,山水畫不僅在思想方式上迎合了古代文人的崇儒、尚道、好禪的心理需要,且在生活方式上也將他們引向了山水自然的真實環境,使他們能夠“將小我包容在大我之中,將心與物的界限打破并渾然融而為一” 。總之,山水畫作為文人畫家平衡身心、建構理想的一個重要途徑。山水林泉的自然、清靜和生機意趣也是文人畫家不懈追求的目標。山水畫的實質就是表現出畫家心理上的“山水”,它是畫家主觀的、內心真實的心態,也是境界的映射與象征。五代畫家董源就是一位將道和藝融合的畫家,其畫頗得南宗畫空靈淡遠的意味,多畫南方山水風貌,如其名作《龍宿郊民圖》。從其畫面可以看出,技法上皴法用筆,大開大合,線條秀美,給人以煙巒出沒、云霧顯晦之趣。董源的畫可以說是氣化哲學的衍生物,沒有氣化哲學,就沒有董源的畫風。董源較擅長“煙景”所重即在氣,將氣象渾淪的境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給人以空闊韶秀之態。其畫以道和禪的審美情趣為宗,這也正是后世文人畫的楷模典范。
參考文獻:
[1]王新偉.心靈的象征[M].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
[2]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4]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上)[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毛冰霜,江西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