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

當今醫學發展的趨勢特征是生命與健康規律的認識趨向整體,疾病的控制策略趨向系統,正走向“4P”醫學模式。“4P”醫學模式即預防性(Preventive)、預測性(Pr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被譽為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新方向。“4P”醫學模式更加強調人的主動性,強調日常生活行為對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性,強化對個體生活行為的干預,以達到預防疾病、控制發展的目標。
從治療走向預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解決慢性病發病率的迅速增長,醫療資源的日益緊張,醫療費用支出日趨加大等問題的必然選擇。但是疾病的發生往往是隱匿的,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機體早期反映出的不適,經常被人們忽視。同時,我們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獲知自己身體狀況的相關數據。隨著醫療儀器逐漸向“微型化、智能化、個性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可穿戴技術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
可穿戴技術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興技術,并逐漸從專業領域向日常生活擴展。從最初的臨床監護、應急救護、航空航天、體育訓練、軍事作業等方面逐漸延伸到家庭保健、睡眠分析、社區健康監測等。可穿戴技術將人體生命體征信號檢測技術和人們日常穿戴的衣物或飾品相融合,做成衣物、腰帶、戒指、手表、手環等形式,使佩戴者或者穿著者感到方便與舒適的同時,檢測到他們的心電、血壓、血氧、呼吸、體溫、體動等生理信息。
當大量的信息數據被采集后,需要有效的監測、分析平臺才能使這些數據被有效利用,也需要醫生針對這些數據反映出的問題提出有效、具體、個性化的指導,并在危急時刻及時予以救治。2011年,杭州師范大學聯合附屬醫院開始與拱墅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開展遠程醫療心電監測系統,只需將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查的心電圖數據發送至附屬醫院,就可以及時獲得專家診斷,既免去了醫院排隊檢查的苦惱,又可以及時獲得專家的診斷。若遇到急性心梗的患者,社區衛生中心和醫院則可迅速展開急救措施,開通急救綠色通道,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目前該系統已經覆蓋拱墅區所有衛生服務中心,已監控1500例患者。同時,開展心電圖遠程診斷,為心臟病高風險患者提供隨身攜帶心電采集無線終端設備,不間斷地將心電圖和其他體征數據實時發送到醫療監測中心,以便及時發現患者的突發情況。遠程心電系統建立了延伸到醫院以外的監測和救治體系,起到了區域示范性作用。另一方面,現有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和醫護人員數量緊缺的情況下,患者不僅要長途奔波,更在排隊、就診、結賬時浪費大量時間,于是許多城市提出遠程醫療、智慧醫療。如杭州的智慧醫療建設,大大簡化繁瑣的門診就醫流程,縮短民眾就醫時間。
借助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無線傳輸技術、信息采集技術等相關科技的迅速發展,健康管理事業也逐漸走向智能化。智能健康管理仍然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結合的理念,以移動醫療數字信息化技術管理為手段,推進信息科技和醫療技術相結合,研制人體穿戴式多參量醫學傳感終端等醫療與健康管理設備,建設綜合醫療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實時的健康管理服務,為醫護人員提供在線的醫療服務平臺,為衛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檔案實時的動態數據,形成自我健康管理及健康監測、健康風險評估和遠程醫療協助有機結合的循環系統,實現對個體健康的全程監控,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提高醫療服務效率、質量、可及性,降低醫療成本與風險,為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