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道玖

2013年11月1日,巫溪縣勝利鄉中心小學。
早上7點20分,起床鈴響。
在被窩里掙扎了一會兒,12歲的任作友翻身起床。
穿戴整齊,任作友來到陽臺,從一排牙刷水杯里拿出自己那套,開始洗漱。
陽臺外,細雨飄飛,群山如墨。
盯著那雨,任作友停下了動作,小腦瓜里浮現出一幅畫面——
那也是一個雨天。
一條泥巴小道上,密布著一個個深沒小腿的泥坑。
凌晨5點,任作友一手拿手電筒,一手拉著妹妹,在泥濘中掙扎前行。
狹窄小道旁,就是百米懸崖。
這是2010年11月的一天,任作友兄妹像往常一樣出門上學。
任作友居住的村子,位于平均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他和妹妹從家走到學校,要花四個小時。
上課時間是上午8點30分——為了不遲到,兩兄妹凌晨4點就得起床,生火做飯,然后打著手電上路。
凌晨5點30分,妹妹腳下一滑,跌倒在泥濘中。
任作友趕緊去扶,不料腳下一滑,摔倒在地。
“哥,我冷。”妹妹滿臉泥水,聲音打著顫。
妹妹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任作友。一個愿望,從他心里冒出:“要是有一天,上學不這么難就好了!”
“任作友,吃飯了!”室友一聲吆喝,將任作友的思緒拉回現在。
來到食堂,任作友要了包子和豆漿,趁熱吃起來。
此時,校長王洪春鉆進食堂。
“期中考試就要來了——大家睡得好不好?”王洪春問。
“住學校不用天天爬山,當然睡得好!”任作友搶著回答。
他的話引來一陣應和聲。
2012年春天,勝利鄉開始推廣農村學校寄宿制,一個以鄉中心小學為核心,四個村小學參與的農村學生寄宿工作體系隨即形成。
“住校……貴不貴?”寄宿制推行伊始,任作友很是擔心——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他不想給父母增加負擔。
很快,寄宿收費標準公布——農村寄宿生享受政府補貼,只需繳納少量生活費。
這樣的費用,當地大部分農村家庭都可以承受。
很快,任作友兄妹住進了學校的“八人間”。
一種全新的學習生活,在兄妹倆面前展開——不用再摸黑上路,每天可以一覺睡到早上7點30分;學校組織了體育、音樂等18個興趣活動小組,放學后,他們選自己喜歡的參加;一日三餐都由學校提供,“天天都有肉吃,還有牛奶雞蛋”;宿舍旁還有“親情聊天室”,他們可以免費給父母打電話……
“學校就像我的家。”任作友兄妹愛上了這種生活。
2013年夏天,市委出臺22件民生實事,其中包括完成10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任務。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巫溪縣加大了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勝利鄉中心小學獲得30萬元資金,擴建了學生食堂,添置了桌椅。
這樣的好消息,很快傳遍全鄉——附近村小學的學生家長,競相找到王洪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學校寄宿。
“我們全校309個學生,306個都在學校寄宿。”王洪春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