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
2008年4月15日,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訪問美國,計劃在華盛頓露天廣場舉行彌撒儀式。由于人數眾多,彌撒門票成了稀缺資源。倒票行為應運而生,原本免費發放的門票被迅速炒到200美元以上。
對此,教皇的一位女發言人說:“門票市場不應該存在——你不能花錢慶祝神圣慶典。”
“我花錢,不就是為了參加慶典?”搶購到門票的人反問。
顯然,他們曲解了女發言人言中之意——你可以花錢從黃牛黨手中買到彌撒門票,但如果你認為彌撒的體驗是用錢換來的話,那么這種感受就被玷污了。
在新書《金錢不能買什么》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借這個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近幾十年來,在我們生活的幾乎每一個層面,醫療、教育、政府、法律、藝術、體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等,非市場的準則都已被市場價值排擠出局。
讀罷《金錢不能買什么》,桑德爾的問題在我心中久久回響——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的黨員干部能不能正確回答“桑德爾之問”,守住黨員的底線?
“硬幣”的另一面
對于市場的作用,桑德爾并沒有否認。
“市場和市場觀念得到了無與倫比的聲譽,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證明,在增進富裕和繁榮方面,任何其他組織商品生產和分配的機制都不曾取得過如此的成功。”在《金錢不能買什么》開篇,桑德爾就高度肯定了市場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
對今天的中國而言,市場的作用更為明顯和深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完善,中國經濟也高歌猛進,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市場就像一枚旋轉著的硬幣:當人們注意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時,卻忽視了它消極的另一面——市場法則往往讓人信仰迷失。
放眼全球,市場的行為準則逐漸從經濟領域向思想領域延伸,開始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
而這,就是桑德爾論述的核心: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們已經從一個擁有市場經濟的社會變成了市場化的社會”。
對此,桑德爾深感擔憂: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的行為方式正在被逐漸改變。
“萬物都有價”的陷阱
2013年7月8日,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案公開宣判。法院一審判處劉志軍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并沒收全部個人財產。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劉志軍自幼吃苦,成年后也曾經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名正部級干部——這樣一個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干部,如何會墮落為罪犯?
劉志軍墮落的心理動因,就是市場價值觀。
市場價值觀是什么?
按照桑德爾的理論,在市場經濟的持續繁榮中,市場行為模式會滲透進其他領域,讓人們逐漸習慣以金錢來衡量事物的價值,甚至包括了親情、友情、愛情、忠誠、信仰等。
這就逐漸催生了一個新的社會倫理學概念:市場價值觀。
對黨員干部而言,市場價值觀是一個巨大的陷阱:一旦進入,就將萬劫不復。
市場價值觀對黨員干部的腐蝕作用分為兩步——
第一步:市場價值觀講究萬事萬物都能“交易”。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會被逐漸削弱,行為模式逐漸和奉獻精神、進取意識、艱苦奮斗精神等黨性品質相對立,直到黨性動搖,價值觀被徹底改變。
第二步:市場價值觀會催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這樣的錯誤價值觀影響下,“權錢交易”和“權色交易”等腐敗行為就產生了。
縱觀近年來的落馬官員,絕大部分都是掉進這個陷阱,身敗名裂。
如何才能避免市場價值觀的影響?
對此,桑德爾表示,在社會生活領域,一些東西能夠被交易,但另一些就一定不能——而只有分清了個中區別,才能免于市場價值觀的腐蝕。
金錢不能買什么?
在巫溪縣天元鄉新田村,有一位名叫劉坤賢的鄉村教師。
新田村位于海拔1600米的高山上,自然條件惡劣。1983年8月,劉坤賢來到新田小學,月工資才9.5元。
由于學校經費緊張,劉坤賢自己動手修桌椅、平整操場、組裝籃球架……30年間,他一點點改變了學校的教學條件。
1995年,劉坤賢到河南煤窯打工,希望給學校增加一點經費。卻不想,在煤礦的一次生產事故中,他的左大腿動脈被纜繩割斷,被迫截肢。
當人們都以為劉坤賢將告別講臺時,拄著拐杖的他再次出現在講臺上。
2011年,劉坤賢突發腦溢血,導致右手活動能力衰弱,表達能力也大不如前。為了給孩子們上課,劉坤賢咬著牙刻苦練習,終于重回講臺。
劉坤賢本可以走出大山,尋找能掙錢、條件好的工作——在市場價值觀的邏輯下,這樣做才符合常理。
然而,劉坤賢并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在清貧艱苦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年,為此殘疾也在所不惜。
是什么讓他如此堅持?
我想,那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信念——那是一種包含了堅定信仰、執著追求、奉獻精神、進取意識、創新品質等內涵的強大精神力量。
回望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信念、追求理想的奮斗史——
在革命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烈抱定救亡圖存的信念,拋頭顱、灑熱血,締造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代代共產黨員抱定建設強大祖國的信念,艱苦奮斗、忘我奉獻,為一窮二白的中國打下了工業化、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抱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建設出一個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新興大國。
今天,當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作為改革核心力量的共產黨員群體,更需要明白信念的價值——對一個黨員而言,信念既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最強大的力量源泉。
這種價值,就是金錢買不到的。
(作者系中共巫溪縣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