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2013年初,沿海某省一位廳級干部頻頻開會,自感不勝其擾,于是讓部下統計本單位一年開會次數。
統計結果讓人咋舌:這個尚不屬于“最重要部門”的單位,一年竟開了1068次會!
長期以來,會議多、會議濫、會議虛等問題,讓廣大干部叫苦不迭。
在中央號召整治“四風”、改進會風文風的今天,公務人員應該如何開會?
【上篇:三問會風】
會風之“弊”從何而來?又有什么表現?辨明這兩個問題,是改進會風的第一步。
一問 會上都說“開會好”,為啥背地里都喊“累”?
當局者迷:“天天開會,勞身更勞心!”
張淑麗,某機關副職領導
“上級開的會,我負責‘填座位;平級開的會,我負責‘互相恭維;下級開的會,我負責‘講套話——開這樣的會,如何不累?”
對“開會為啥累”這個問題,張淑麗如此評價。
自從當上單位“二把手”,張淑麗幾乎天天向外跑——她稱之為“趕會”。
2013年9月,張淑麗“趕”了23個會。
“其中一些會就是個形式——‘領導臺上講,我只管鼓掌。”張淑麗直搖頭,“但我們卻無可奈何——機關干部,不就是要開會?”
旁觀者清:層層開會陷入“空轉”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 甄小英
當前,一些干部成天忙于文山會海,工作就是開會、發文、傳達,大干部傳達到小干部,大機關傳達到小機關,層層開會、層層發文、層層傳達,與人民群眾接觸很少,對實際情況了解很少,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空轉”。
編輯點評:
當前,不少干部一邊喊累,一邊“趕會”——然而,在忙著“趕會”的同時,他們忘記了一個問題:會議,究竟是為何而開?
二問 開會為推動工作,還是“工作即開會”?
當局者迷:
“開會,究竟為了啥?”
李浩,某參公事業單位中層干部
“上班沒干啥,一直忙開會,大會接小會,神經快崩潰。”2013年7月那些天,李浩對這首打油詩頗有感觸。
這個月,由于頻繁到鄉鎮、部門開會,李浩月度工作量未達標。
“大部分工作時間在開會,工作還干不干?”李浩找領導評理。
“開會是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領導說,“我們黨的重大決策,哪一項不是開會作出的?”
李浩啞口無言。
旁觀者清:
開會是抓工作的重要形式
網友“風雨刀客”
在我國,開會一直是抓工作的重要形式,比如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制訂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領導班子換屆調整……這些會關系到改革發展大局,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但要開,而且必須開好。其他如總結表彰、經驗交流、節日座談等會議,對推進工作、振奮人心、交流感情、加強團結大有助益,也應該適度舉行。
編輯點評:
既然會議是為解決問題、助推工作而開,但為何一些會議卻成了工作負擔?
三問 開會本為干工作,為啥逐漸變了“味”?
當局者迷:
“開會,就等于重視?”
張順利,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對冗長泛濫的會風,張順利深感厭煩,卻不得不開。
2013年3月,張順利主持了一場年度總結暨先進表彰大會。
會議開始,一、二、三把手輪番上臺講話,各部門負責人總結,頒發獲獎證書……
其間,張順利發現:會議發言內容空話多、真話少,恭維多、建議少,宣傳成績多、揭露問題少。
“會議冗長——能否簡化?”張順利向領導建議。
“開會、講話、頒獎,都是為了凸顯領導對相關工作的重視!”“一把手”這樣說。
“不開會,難道就表示領導不重視?”對此,張順利有些困惑。
旁觀者清:
會議“變味”根源有三
中央黨校教授 宋惠昌
造成會議“變味”的根源有三。
一是教條主義。其突出表現是“惟書惟上”——對書面理論生吞活剝,對上級指示生搬硬套,自然缺乏“含金量”。
二是形式主義。一些領導干部對開會極為“重視”——會前要開準備會,會議的各種報告、發言都事先寫好并打印成冊,而開會本身只不過是按計劃走個“過場”,會議一結束,準備好的會議簡報、報道稿就同時“出籠”。至于這個會議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取得了何種實效,就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了。
三是官僚主義。開會,是為了深入貫徹黨委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切實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但在官僚主義影響下,一些會議變成了少數領導干部表現自我的形式。
編輯點評:
會風問題背后,“歪風”頻頻作祟——干部又該如何應對?
【下篇:如何營造好會風?】
會議,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體系。改進會風,就要切實改進這個工作體系的各個環節。
會前 調研做“實”,會議不“虛”
——沒有會前調研,就沒有“貨真價實”的會議內容。
例證:“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1962年,河南省蘭考縣。
這一年,在風沙、內澇、土地鹽堿化等“三害”夾擊下,全縣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新低。
新任縣委書記焦裕祿動員干部群眾組成“三害”調查隊,對“三害”進行調研。
“你有肝病,就別去了。”有人勸焦裕祿。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焦裕祿如此回答。
次年9月,蘭考縣召開大小隊干部會議,根據調研結果提出“三害”防治計劃。
到1965年,蘭考縣基本防治住了“三害”。
此次會議被喻為蘭考戰勝“三害”的轉折點——試想,沒有大量會前調研,這場會議能擔如此重擔?
如何做好會前調研?
·針對實際工作,提出須在會上解決的問題。
·帶著問題到基層,通過縝密調查和了解問題,征詢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調研資料進行深入分析,整理出完整會議提綱。
會上 解決問題是王道,不拘一格創形式
——會議,重在傳達、貫徹、落實黨委、政府方針政策,以及分析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會議的形式、排場、規格。
例證:重慶“兩會”新風
2013年1月26日,渝中區重慶大禮堂酒店,重慶“兩會”正在進行。
每個座位前就放著一杯清茶、一條毛巾,沒有印著“兩會”紀念性字樣的會議用品,也沒有包裝精美的紀念品。
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2013年重慶“兩會”出臺了一系列厲行節儉、轉變會風的相應措施。
“2013年的‘兩會形式簡樸,‘含金量卻很高。”代表、委員們如此感嘆。
如何讓會議更具“含金量”?
·只邀請和會議相關者參會。
·會議要敢于直陳問題。
·堅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
·會議時長由內容決定。
會后 貫徹落實不“空轉”,建制監督是關鍵
——貫徹落實,是會議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浸淫下,一些黨政機關形成了“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空頭執行”。
例證:“院壩會”的效率從何而來?
2013年7月10日,江津區先鋒鎮永豐村回龍灣。
一棵大黃葛樹下,近50名鄉親端坐在小板凳上。對面,坐著鎮黨委、政府的干部們。
“‘院壩會開始!”村黨支部書記說。
“進村公路被沖垮了!”有村民發言。
有干部當即提出解決辦法——公路需重型機械大修的地方,由鎮里出錢;路上的一些小修小補,由村民進行。
“同意!”鄉親們回答。
這次會議,村民提出了18個民生問題——能當即解決的,干部就當面提出解決辦法;對暫時不能解決的,干部們也進行記錄,以待事后跟進處理。
“以前貫徹會議決策,大部分是‘以會議貫徹會議。”江津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敖天才說,為此,我們創新出了“院壩會”——在最貼近群眾的地方開會,吸引群眾直接參與,同時接受群眾監督。
如此一來,“院壩會”效率奇高——從2011年8月至今,江津相繼召開“院壩會”兩萬多場,群眾參與人數達到130多萬人次,解決群眾問題8000多個。
如何讓會議更具執行力?
·對會議提出的任務,由執行者公開承諾、限時辦結。
·擬定落實會議決策的計劃,對其關鍵環節進行督導。
·建章立制、強化考核,邀請相關干部和群眾參加,建立“以行動貫徹會議”的動態監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