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貢生
[摘 要] 城市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現象,是經濟發展進程中必然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如今,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已進入成熟時期,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依然在加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到底情況如何,進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什么效果,遇到哪些困難,《城市化質量:理論框架與中國經驗》一書致力于解答這些問題。
[關鍵詞] 城市化;理論框架;中國經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47
[中圖分類號] F2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0- 0068- 01
1 《城市化質量:理論框架與中國經驗》一書的主要結論
內蒙古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李琪的新著《城市化質量:理論框架與中國經驗》已經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5萬字,分9章對城市化質量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梳理。著作在清晰界定城市化質量內涵的基礎上構建出城市化質量問題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整體)為對象對1999-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質量問題進行了理論解釋與實證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城市化質量即生活質量,城市化質量提高的過程就是居民消費商品和服務種類越來越豐富、數量越來越多,而且生活成本相對下降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健康、教育、住房、就業、安全、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2)1999-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質量基本上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城市化質量指數在不同時段具體的變化趨勢與生活方式方面指數的變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說明的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化質量也隨之改變;對城市化質量的提高貢獻最大的是生態環境的改善,這和近年來國家的指導思想和政策導向密切相關;目前,中國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總體已初見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城市的生態環境己經處于非常好的狀態,只是環境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相比之前有了一些改善。目前中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資源消耗的強度非常大且污染排放比較嚴重,如何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來提高城市化質量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3)城市化質量呈現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減趨勢。通過對2010年中國286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質量的度量,以及對其進行階段性劃分發現,從各階段城市的數量來看,當前中國城市化質量總體不高,城市化質量優秀和良好的城市較少,城市化質量較差的城市偏多。不過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深入推進以及對城市化質量的更加關注,城市的分布會往這個方向發展。另外,東部處于城市化質量中等階段的城市最多,然后是城市化質量良好和一般,城市化質量優秀和較差的城市最少,符合城市化質量理想的分布狀態;中部也是處于城市質量中等階段的城市最多,然后是質量一般和較差階段;東北的城市分布幾乎和中部一樣,只是較差階段的略多;而西部是處于城市化質量較差階段的城市最多,然后分別是城市化質量中等、一般和良好階段。總的來說,城市化質量呈現出明顯的從東向西的遞減趨勢。而影響各地區城市化質量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2 該著作的主要特點
仔細閱讀該著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 理論研究前沿與中國城市化實踐相結合
該著作首先對城市化質量現有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評價,使讀者對城市化質量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其次對世界主要國家(已完成城市化的國家)城市化歷史進程進行了簡單回顧,使該書的研究立足在城市化質量的實踐和現有研究基礎之上;再次作者構建了城市化質量的分析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建立了城市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而對中國城市化質量進行總體評價,并且分析了中國城市化質量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最后從全國和區域兩個方面給出提升城市化質量的路徑選擇。
2.2 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
該著作在綜述各方觀點及描述世界主要國家城市化的軌跡中,綜合大量的事實說明“城市化是自發演進的過程,而城市化質量是需要政府來構建的”,從而為之后的分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從“質量的一層含義是指事物的本質與特性”出發,結合之前研究,對城市化質量的內涵進行了清晰界定,認為:城市化質量即生活質量,這就是城市化質量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城市化質量的決定因素。由于事物的發展都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結合中國城市化質量的現狀,即中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質量有所提升,但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由此判斷城市化質量也存在階段性,這也是該書觀點的創新之一。根據經典的工業化理論,和馬斯格雷夫及羅斯托關于政府公共支出結構的觀點,作者對城市化質量嘗試性地進行了階段性劃分,并對中國地級市城市化質量進行了階段性劃分來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結果表明,對城市化質量進行階段性劃分基本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城市處于城市化質量的哪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過對于個別城市難免有些缺陷,但不影響整體的判斷和研究。
2.3 整體研究與局部研究相結合
該著作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市化進程進行了多維視角的理性回顧,進而指出:“其一,1978年前由于多種因素導致城市化波動較大;其二,城市化進程中嚴重忽視城市化質量,使得城市化在快速推進并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農民利益沒有得到根本保障、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突顯,亟待解決”;對1999—2010年中國城市化質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自1999年以來中國城市化質量基本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其中1999—2003年間城市化質量均速上升,2003—2010年間一直處于較快提高的過程之中;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不平衡,所以該書選取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研究對象,來評價這些城市的城市化質量,這樣的研究本身就克服了僅從整體層面分析評價城市化質量,難以揭示中國城市化質量的區域結構特征、反映各區域城市化質量的差異的問題,從而可以更加深層次地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當然,該著作也存在著些許不足,比如是否可以從區域的角度設計適合區域自然稟賦的指標體系并加以檢驗;是否應該從城鎮承載力的角度提出更加符合實踐的提升城市化質量的政策建議。總之,希冀作者能夠長周期地致力于該項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