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華 徐建德 鐘立文
摘要 從江西在全省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的實踐入手,分析了在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相關措施,結合江西正在開展的“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基本構想,提出依托人工造林工程實現優化生態環境的思考。
關鍵詞 人工造林;措施分析;生態優化
中圖分類號 S7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1-03303-02
Abstract Starting from “one big and four small” projects of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evant measures in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idea of “urban and rural forests, green way” in Jiangxi, the concept of relying on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project to realize ecoenvironment realiza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Measure analysis;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2006年,江西省確立“生態立省、綠色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2008年底,江西在全省范圍內深入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2012年底,江西省委、省政府啟動了“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建設,這是江西近年來重視生態保護與建設、貫徹十八大提出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重大舉措。通過高位推動綠色生態工程,廣泛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大力開展城市和農村綠化,特別是在具體抓好落實推進的工作中,堅持用當年抓林改的理念和措施,把造林綠化的責、權、利統一起來,明晰產權,落實主體,完善政策,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造林積極性,出臺政策扶持造林企業和大戶全心投入造林綠化事業,有力地促進了江西的林業生態建設事業。
1 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存在問題
江西在全省普遍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的總體是好,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1]:①思想認識有偏差。個別地方的干部對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認識不到位,推進工程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認為江西的生態環境已經很好,沒有必要再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在工程實施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②對楊樹認識存在誤區,栽植技術掌握不多。長期以來,由于南方地區對發展楊樹產業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和知曉度都不夠,很多林農還不知道楊樹蘊藏的經濟效益。③精品工程不多。雖然在2008年之初就打造出了一些精品工程,但從整個江西省的工程實施情況來看,精品工程所占比例明顯偏低,特別是一些山區較多的縣,其公路沿線普遍靠山較多,通道兩旁造林的精品工程更少。④工程建設資金投入和成效收益比不高。雖然各級黨委政府普遍非常重視工程建設,資金投入上也比較到位,但有的地方在技術和栽植質量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工程建設投入高卻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
2 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措施
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僅僅依靠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行政監督是遠遠不夠的,各級政府層面一定要有嚴格的考核監督和獎懲機制,還要充分依靠群眾和新聞媒體等多方力量,監督各地和各造林主體嚴格把好造林綠化質量關,有序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2-4]。
2.1 做好宣傳推廣工作
在2008年工程實施初期,很多干部群眾對于在全省開展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的意義并不了解,各級黨委政府紛紛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資源開展宣傳推廣工作:①將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與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與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城鄉綠化美化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宣傳,組織不同層面的宣傳教育隊伍,重點進村入戶發放宣傳單和加強對未成年人進行愛樹護樹教育,讓更多干部群眾能夠做到不折樹、不毀樹。②重點組織動員農村婦女、中小學生等群體,參與到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中,通過打造“三八友誼林”、“巾幗文明崗林”等紀念林的活動,實現了造林與造勢的雙重效應,同時也讓更多的群眾明白在全省實施的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是一項德政工程,讓更多群眾特別是農民朋友珍愛大自然,樹立了一批婦女、學生等群眾造林綠化的典型。③各地加強了對優良樹種特性的宣傳推廣,讓參與造林經營的主體感覺到造林有甜頭、造林有收益,從而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造林事業中。④在全省范圍內加大對有成功經驗造林大戶的宣傳力度,推廣他們植樹造林的先進事跡,在全省上下形成造林的有利氛圍。
2.2 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造林
在2008年啟動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之初,江西省石城縣就及時出臺了鼓勵政策,廣泛發動全縣干部群眾,通過家庭或聯營的形式,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大力發展種植油茶、楊樹、泡桐、光皮樹等,吸納了大量民間資本投入到植樹造林。僅2008年度,該縣就有200多個民間組織或個人投入到造林工程,累計吸納造林資金超過1 800萬元,為全省做好吸納民間資本投入植樹造林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該縣還對造林綠化有突出貢獻的自然村、造林企業、造林大戶等進行獎勵,并為資金短缺的造林戶提供小額擔保貸款,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資投資林業生產和經營,吸引了多家實力雄厚的大型造林企業落戶該縣,極大地盤活了全縣的閑置土地、荒山、荒灘、荒地資源。
從大環境分析,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種投資風險都在加大,特別是對于長期以來缺乏投資空間的民間資本而言,傳統行業的競爭日漸白熱化,效益回報已顯疲態,投資空間有限,民間資本要進軍有發展前景、高回報的產業或行業更是難上加難。2008年底,江西在全省范圍內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因宣傳造勢工作到位,在全省普通百姓中知曉度很高,加上工程建設規模較大,這對于民間資本投資造林是個難得的好機會,工程建設吸引了大批企業家、能人、大戶等社會力量,轉行參與到了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中,開啟了江西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勢頭。
2.3 注重創新經營機制
對于一個省級政府推進的大型造林工程,在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縣后,單純依靠縣、鄉2級干部自身的力量難以完成大面積的造林綠化任務,因此需要有一個好的經營機制,在工程建設的推進中,地方各級政府都在通過多種形式將任務落實到相關的經營主體中去,充分依靠產業和效益來拉動、激活造林主體的積極性。在堅持“誰造林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原則基礎上,大膽地創新了造林綠化經營與運行機制,賦予了造林綠化主體更多的自主經營權,政府也依法依規給參與造林的經營主體核發了相關林權證件,保障了造林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
①在產權的明晰上,盡量做到將所有造林主體都落實到具體企業或自然人,政府只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實現了由政府主體向社會主體的轉變,由生態型向生態經濟結合型的轉變,由分散小戶經營向大戶規模經營的轉變。重點加大了引進專業隊伍和動員林農參與造林的積極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工程建設成效,形成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造林的濃厚氛圍。②積極借鑒上高、高安等2個平原地區實施造林的做法,對集體所有的機耕道、溝渠堤路、灘涂地以及荒地進行公開招標、拍賣、流轉后,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進行造林,落實“承包到戶、責任到人、植樹造林、收益歸己”,通過政府免費提供樹苗,農戶承包造林自主經營。對于農民個人在房前屋后或自留地上營造的林子允許繼承和轉讓。對于在國道兩旁的綠化,實行“誰種誰所有誰受益”,激發造林主體的積極性,確保工程造林的效果。③鼓勵政府相關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縣鄉干部和各類能人,帶頭到農村去參與承包土地實施造林,通過干部的示范帶頭效應,全面帶動縣、鄉、村3級可用資源投身到造林綠化工程中,助推“國土增綠,生態變優,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④將造林綠化與產業發展進行結合,引導農民和相關企業積極發展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樹種,引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當地楊樹、油茶、毛竹等精深加工業發展。
2.4 探索科學實用的管護機制
在抓管護工作上,總體堅持按照“誰造誰管、合造合管”的原則,通過采取“包種植、包存活、包管養”的方式來落實管護責任。對于在通道外圍進行的綠化造林,提出“樹隨土走、樹隨田走、樹隨山走、產權私有”,切實把經營主體或管護責任主體落實到位;對于道路路基沿線的造林綠化,由道路工程實施的主管單位負責管護;對于農戶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山區丘陵的造林,則堅持“自造、自管、自有”原則,由造林主體自主進行管護;對于在城市、鄉鎮、園區等地的造林綠化,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部由當地政府和權屬所在單位負責管護。在全面落實管護責任前提下,政府鼓勵專業化的管養隊伍參與管護,同時提倡社會化認種、認養,營造全民參與造林管護工作的氛圍。比如在永新縣在中鄉有1條主要景觀道路叫“洋道線”,全路長12 km,在道路兩旁設計栽植了2排景觀樹,該鄉政府將整條道路劃分成5個小段,分別將兩旁綠化樹的養護權公開對外發包,獲得承包權的承包商都要先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約定保證金在管護期結束且苗木成活率達90%以上時,由鄉政府負責全額返還),由承包商來負責對新栽苗木進行澆水和防病蟲害等管護,待林木進行采伐或移植后,鄉政府與承包商共同進行收益分成。
為了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建設后續的養護與管理工作,實現鞏固好工程建設成果的目標要求,有效防范人畜、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等對工程造林的破壞,各地都結合當地實際,通過“鄉規民約”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很好地規范落實了管護責任,有效地鞏固了“一大四小”工程造林成果。同時,注重做好其他環節上的跟進措施:①對造林存活率(保存率)不到90%的小班,將于次年進行補植補栽;②嚴格做好幼林撫育,指導、督促經營戶及時進行松土、除草、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等;③政府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經營戶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經營戶的管護技能。
3 開展“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建設的基本構想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江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推進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建設,2012年11月13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的意見》,決定從2012年冬季開始,在全省大力實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確定在今后5年,要通過實施森林城市創建工程、森林鄉村創建工程、通道綠化提升工程、綠道建設工程、生態富民產業工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設,著力構建以城市、鄉鎮、村莊綠化為點,以公路、鐵路等通道綠化為線,以山地綠化為面的綠化新格局,努力把江西建設成為森林屏障更加安全、綠色產業更加發達、人居環境更加優美、生態文化更加繁榮的生態大省。提出到2017年要實現“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4%左右,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5.8億m3;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兩側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景觀林帶,宜林荒山全面綠化;所有設區市和80%的縣城分別達到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標準,80%的鄉鎮和村莊分別達到森林鄉鎮和森林村莊創建標準;受重金屬污染地區的森林植被體系基本恢復;森林資源穩定增長,森林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效益不斷顯現”的目標。
4 依托人工造林工程實現優化生態環境的思考
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優化江西的生態環境,現就政府主導推
進人工造林工程建設提出5點思考意見。
(1)堅持生態優先、自然和諧原則。各地在具體工程實施中,一定要把握好滿足生物多樣性需求,力爭營造結構合理的近自然森林景觀。
(2)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在工程推進中不宜過多強調統一標準或固定模式,應充分考慮不同的區域、立地條件和建設類型等因素,實現森林綜合效益最大化。
(3)堅持創新驅動、適地建設原則。結合工程建設的開展,要同步做好適地適樹理念的普及與推廣工作,力求在設計理念上有創新,科學實施造林,實現造林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要防止“只注重形式上的高端上檔次,盲目種植一些不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名貴樹種”的現象發生。
(4)堅持以人為本、惠及民生原則。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在主導和推進人工造林工程建設項目時,應該要在努力做到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提高城市品質,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升市民幸福指數和宜居環境。
(5)江西省境內除了北部地區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全省形成了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省在各個不同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主要氣候、土壤條件,結合當地實施了多年園林綠化的實踐,在工程栽植的植物物種選擇上,堅持樹種選擇要符合生物多樣性,重視長壽慢長與速生樹種的合理比例。總體上要堅持“普遍以鄉土植物為主,鄉土植物與引進植物相結合;通道以落葉樹種為主,落葉與常綠樹種相結合;城鎮以喬木樹種為主,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相結合;休閑帶以生態景觀植物為主,多種色彩植物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選擇栽植的植物物種。
參考文獻
[1] 鐘瑞華,鐘山,楊馥寧.鞏固江西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0(3):61-63.
[2] 楊馥寧.江西省靖安縣森林經營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3] 吳君琦.我國林紙化一體化發展的趨勢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2.
[4] 牛正田,李金花.楊樹的經濟價值不應局限于木材[N].中國綠色時報,200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