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霞
摘 要 程序設計專業知識的學習相對一些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學習要枯燥很多,尤其需要學生思維主動的、積極的投入。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這一階段表現得興趣不大,有了疑問也不愿意主動向老師求解。在程序設計知識的講授階段,我給出一些學生容易理解、切合實際的問題,然后圍繞這些問題開展知識點的教學。
關鍵詞 程序設計 算法 情境 語法格式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算法與程序設計是高中信息技術選修課程之一,傳統教學模式是從生活算法入手,把程序作為算法的實現手段,再從三種基本結構入手,逐步揭示出程序結構與設計方法。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產生了許多困惑:
(1)算法與程序設計難教、難學是困擾師生的突出問題。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該部分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和恐懼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平時學生對其了解甚少,會使其對編制程序產生神秘感。
(2)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因為信息技術這門課不參加中考,所以在初中開設狀況不是很理想。另外,大多數學生不需要參加這門課的高考,這就造成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重視程度減弱,在課堂上的聽講狀態、完成練習情況都不是很好。
(3)教材章節內容比較多。按教參學時進度安排,完成一課時規定內容,學生接受很困難,只能是蜻蜓點水;若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授課,就不能完成每課時的規定內容。
(4)教師普遍認為算法與程序設計的教學適合在教室上課,應盡量少安排上機。因為學生一到機房會想上網或玩游戲,注意力容易分散。可如果不讓學生體驗調試程序的過程,那么算法的學習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學生對算法和程序知識的理解將是膚淺的。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合理運用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程序設計知識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所提高,有所進步?這是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有一點大家都明白,如果把程序設計學習的目標僅僅定位在獲得高考的加分或取得等級考試的好成績無疑是非常狹隘的。能夠在競賽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畢竟是少數。高中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當然不是為了培養他們今后個個成為程序員,對于大部分將來并不會從事計算機專業的同學來講,真正能夠讓他們受益的是在程序設計學習中促進他們能力的發展。
程序設計專業知識的學習相對一些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學習要枯燥很多,尤其需要學生思維主動的、積極的投入。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這一階段表現得興趣不大,有了疑問也不愿意主動向老師求解。對于這樣的情況,僅僅將原因歸咎于學習內容枯燥或學生的“懶”,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通過與學生的交談,筆者發現真正的原因在于學生并不清楚學習程序設計的用處在哪里?因此在程序設計知識的講授階段,筆者給出一些學生容易理解、切合實際的問題,然后圍繞這些問題開展知識點的教學。這種學習方法具有明確的學習指向性,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在求解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新觀點、新想法。
1創設情境 培養學生興趣
算法引入新課程,確實在于它是與時俱進中不可缺少的數學知識,同時,它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而能力的培養是“教”不會的,需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通過親歷問題解決來實現,教師的作用就是在“問題鏈”的設計中,借題創景,提供學生親歷的機會。在介紹算法的概念的時候我就采用了情境設計的教學方案。
設計意圖:在這個階段,學生對算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情境的幫助下,學生可以自己給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且知道了在設計算法的過程中,要滿足算法的三點基本要求。否則,所設計出來的算法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算法,或者根本就不能完成最初設定的目標。經過這樣的處理,學生輕輕松松就理解了算法的概念,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問題入手,促進學生面對問題
由特殊問題入手,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的“二分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先不給精度要求,組織學生試用自然語言寫出算法,在學生體驗到,二分法操作可以使結果存在的區間越來越小時,教師追問:若不加控制會如何?此時,學生容易理解,為什么需要引入控制量?學生也會有指向地學習如何進行控制?
這樣設計的學生活動,可以使學生結合問題運用邏輯思維,可以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更可以使學生親歷體驗產生問題,從而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接受新知。在這樣的設計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算法的形成過程,暴露這一過程,體驗這一過程,能促進學生面對問題,有方法、有途徑去得出算法。
3完善例題,同類比較
4“任務”為驅動,給予學生及時反饋
在算法的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一個任務中,同時以Visual Basic應用軟件為載體,讓學生能夠動手實踐自己地算法,在各個任務之間,設計地時候注意一定地循序漸進梯度,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于學生的不同層次,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也有所不同,將若干個有層次之分的任務布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能夠不斷的看到自己的成果時,就會爆發出強烈繼續學習的愿望。教師在這過程中,不僅僅是任務的設計者,同時也是引導者和參與者,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主動的去探索。
對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予以及時反饋,學生在了解了學習結果后,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熱情,增加努力程度,同時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進心,爭取更好地成績。筆者在算法教學過程中,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把自己的程序上傳給筆者,在筆者的教師機上,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自己的文件夾,通過這種方式,筆者能夠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反饋,根據學生的需要,給出相應的指導。
5結束語
通過一個學期的算法講解,對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個小小的總結和討論,在實施這些教學方法的時候,問題依然很多,教學方法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培養和加強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交際能力、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不斷實踐下,把缺點和不足彌補上。
參考文獻
[1] 陶增樂.高中信息科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忻展紅,舒華英.IT項目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6.
[3] 魏小山.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策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02).
[4] (美)Jerry?Honeycutt.微軟知識管理策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