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 郝潤梅 蘇根成 高淑梅 楊超 遲文峰
摘要:科學地進行土地評價,實現土地評價的定量化、綜合化、信息化、精準化、動態化、信息化,有利于實時掌握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變化,有利于提出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評價方法,為解決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提供保障。本文對國內外土地評價的研究進展進行歸納,并對土地評價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尤為突出。人類社會進程中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土地,但人類對土地的認識、利用和改造卻是漸進的,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耕地面積大量減少的同時,耕地質量也在不斷下降。農用土地的評價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通過文獻檢索法對國內外農用土地評價發展歷程、研究現狀進行歸納分析,有必要對農用土地評價進行研究。
1.土地評價概念
土地評價通過對一定區域內的自然、經濟屬性的綜合鑒定,將土地按質量差異劃分成若干相對等級,以闡明在一定時期內科學技術水平下,土地在各種利用方式中的質量優劣和價值大小在此基礎上,確定土地的最適當最有利的用途。土地評價又叫土地分等,因為土地評價的最終成果通常是進行土地分等。耕地質量定義為耕地滿足作物生長和清潔生產的程度,包括耕地地力和土壤環境質量兩個方面。耕地地力評價是指以利用方式為目的,估價耕地生產潛力和土地適宜性的過程;揭示生物生產力的高低和潛在生產力。
2.國內外土地評價研究進展
2.1國外土地評價研究進展
國外最早的土地評價是俄國著名土壤地理學家道庫恰耶夫1877年在俄羅斯黑鈣土地區的考察和尼日格羅省的考察期間對土地收益進行鑒定時提出。20世紀初開始出現以合理利用土地、發展農業為目的的土地評價。1903年美國墾殖局擬定了以發展灌溉為目的土地評價方法;1934年美國土壤保持局頒布以水土保持為目的的土地能力分類方法;1934年德國頒布了《土地評價法》,是為土地評價立法最早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初,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面臨嚴重的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情況下,為了保持水土,美國的司脫雷(Storie,R.E.)和克林格貝爾(Klingebiel,A.A.)代表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局按土壤特性將美國土地分成八個等級,提出了以土壤分類為基礎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1949年美國的荷肯史密斯(Hnkensmith)在第五次美國土壤學會上提出了“土地評價的目的從作為土地賦稅的依據而轉到為土地利用的目的而服務”。美國為了農業生產的目的,主要從土壤的特征出發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土地潛力評價,并于1961年頒布了土地潛力分類系統(CCC),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較為全面和科學的土地評價系統。之后,許多國家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在美國的土地評價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基礎上進行補充,土地潛力分類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如英國1969年發表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加拿大1969年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澳大利亞1963年制定的土地評價系統、日本農林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1963年制定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等。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在印度、中國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農用土地開始從土地清查向農用地評價研究轉變,并制定了評價系統。農用土地評價系統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同的分類和評價體系也給學術交流和應用帶來了很多的不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76年正式頒布了《土地評價綱要》(Framework of land evaluation),為世界各國各類農用土地評價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土地評價體系,并搭建了一個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這是目前國際上影響最大、使用最廣泛的土地評價方案,它使各國的土地評價在形式上得以標準化,為進行土地資源分析及優化配置奠定了基礎。這一綱要的頒布,大大促進了國際上土地資源的研究。該綱要提出了一個各國通用的、從土地適宜J陛角度出發,為土地利用規劃服務的評價體系,該評價系統分為土地適宜性綱(Order)、級(class)、亞級(Subclass)、單元(Unit)四個層次,主要反映土地的適宜性程度、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和改良管理措施,彌補了土地潛力分類系統的不足。之后,經過長期的應用和實踐,形成了系統的、全面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理論體系。《土地評價綱要》提供了較匹配的土地特性及其完善的土地生產力評價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地資源評價史上的里程碑。同年,原蘇聯正式頒布了應用于地籍工作的較為綜合的“全蘇土地評價方法”,用于確定農用土地生產能力和農業生產中最有效的利用途徑,包括土地評價區劃、土壤質量評價和土地經濟評價三個主要部分。FAO又陸續制定了《雨耕農業土地評價綱要》、《林業土地評價》和《灌溉農業土地評價和土地分類綱要》。FAO利用計算機技術研究出了“農業生態區”(AEZ)法。這是一種基于氣候生產潛力和土壤生產潛力,并考慮到土地投入水平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FAO通過農業生態區計劃,曾設計出不同農業投入水平下可養活人口的估算方法,并用它評價117個發展中國家2000年的人口承載能力。國際應用系統研究會采用了AEZ法對中國耕地生產潛力進行評價㈣。我國現階段農用地分等方法也以AEZ法為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潛力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主要用于農業的“土地評價和立地評價”(Land Evaluation and SiteAssessmen,tLESA)系統,它強調農田立地條件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主要為規劃和管理工作者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決策而制定。緊接著3S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興起與應用,產生了土壤信息系統,將土地評價和土地規劃相結合,并用于土地管理,具有綜合性和適用性,如FAO世界土壤圖(SMW,1971-1981)和世界土壤資源數據庫(SDB,1989-1991)、土壤與地體數字化數據庫(SOTER)、加拿大土壤信息系統(CANGIS)、澳大利亞SIRO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和英國的土地信息系統等。近年來,通過GIS技術與模型方法如層次分析法(AHP)、模糊數學法、神經網絡等智能控制技術的集成,發展的空間決策支持系統更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管理與使用。隨著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發展,促進城市景觀生態、環境保護等的土地生態評價成為土地評價研究的新方向。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觀生態規劃立足生態評價,通過景觀綜合、景觀功能劃分分析景觀內部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結構,選擇對環境最有意義的功能要素,評價景觀生態特性指標的功能價值,進而確定目前景觀生態評價利用的適時性。
90年代以來,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主題的背景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土地研究的重中之重,土地資源可持續評價成為土地評價研究的新熱點。FAO 1993年頒布了《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綱要》(《FESLM》),確定了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原則、程序和五項評價標準,即:土地的生產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穩定性、水土資源保護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接受性,成為指導各國土地可持續利用管理的綱要。世界銀行1995年發布了《土地質量指標》,國際地圈一生物圈計劃(Intem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IGBP)和“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領域計劃”(HDP)于1995年聯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研究計劃。1998年,在荷蘭恩斯赫德召開的,“可持續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統國際學術會議”上,把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分為環境與技術指標、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三類,進一步為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2.2國內土地評價研究進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土地分類和土地評價的國家。最初目的是為獲取土地賦稅依據而展開。早在夏商時代,《尚書·禹貢篇》中曾按土壤色澤、性質、水分狀況等將九州土地劃分為三等九級。《管子·地員篇》根據地下水位、植被、土壤性質和生產力差異,將土地分為3等18類,每類又分為5種,共90種,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類和土地評價著作。1853年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按全年單位面積產量評定田地等級,將田地分成三等九級,是我國最簡單的土地經濟評價。由于科學技術的局限,古代的土地評價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這一時期的土地評價處于起步和雛形發展階段,而系統的農用地評價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荒地資源考察研究。
我國土地評價研究和實施工作的大規模開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1950年,政務院召開全國土壤肥料大會,主要研究部署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和4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決定對全國中低產田的分布、類型和改良措施等進行研究,推動了新中國土地評價工作的開展。1951年,為確定農業稅率,財政部組織查田定產的方法,對全國耕地劃分類別、評定等級,并制定常年產量作為確定農業稅收的依據,這是一種簡單的土地評價。
1958年開展了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這是我國一次以全面清查土壤資源、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為目的,對土壤的類型、數量、分布以及各種類型土壤的基本性狀進行了調查。隨之形成了兩套比較成熟的荒地評價分類系統:一是當時的農墾部荒地勘測設計院1962年擬定的全國荒地分類系統;另一個系統是中國科學院綜考會于1963年提出的土地類一土地亞類一土地等一土地組的四級分類系統。這一時期的土地評價都是簡單的土地評價,其方法和體系主要考慮自然因素,對經濟因素考慮仍然較少,大部分屬于專項評價。
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地評價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正式成立了土地資源研究室,以合理利用土地為目的產生了兩個評價體系,一是參照美國農業部土地利用潛力分類系統制定了《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該技術規程對土壤的主要養分水平、土壤肥力狀況進行評價定級,將全國分為8個級別,初步掌握了我國土壤資源的分布特點;二是在借鑒FAO《土地評價綱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擬定了《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分類體系,分土地潛力區、適宜類、質量等、限制型和資源單元,編制了全國1:400萬至1:100萬的土壤圖、土地利用圖及土壤養分圖、土壤母質圖和土壤養分圖等專題圖,進行了全國性土地適宜性評價。隨后我國與FAO合作進行了中國土地承載力研究,區域性的土地人口承載力研究廣泛開展。這一時期土地資源研究從地區性走向全國性研究,從單項資源走向全國綜合資源研究,從經驗上升到理論和系統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資源學科研究體系,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資源分類系統,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土地評價理論、方法體系的發展,為耕地評價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80年代中后期,隨著土地利用規劃和耕地保護工作在全國的開展,土地評價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手段上都有飛躍式的發展,一方面在定性土地評價框架體系基礎上定量化土地評價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數理方法應用于土地資源評價,使土地資源評價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如模糊數學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神經網絡模型、物元分析法、生態指數法、3S技術法等高新技術以及景觀生態理論、區域經濟學理論和土地持續利用理論在土地評價中的應用使我國土地評價理論全面深化,評價手段和對象多樣化。既可以提高評價的精度,又有利于評價結果的推廣,同時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總之提高了效率。近年來,我國的土地評價也應用了國際上的新技術,例如土壤一土地數字化數據庫(SOTER)被用于土壤評價中。在計算機技術及3s技術的支持下,建立很多土地信息系統,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Internet的普及,“數字土地”應運而生。我國土地評價研究向定量化、精確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土地評價研究從集中于分類、構建體系等方面開始發生轉變,景貴和發表了“土地生態評價與土地生態設計”拉開了我國土地生態利用研究序幕。史培軍等分析了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機制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是我國今后一段時間研究的重點方向。接下來是將景觀生態學理論引入到具體的土地研究中,并呈現出了關于土地生態景觀重建的研究,如北京大學的蔡運龍教授通過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對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社會經濟領域問題和如何實現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以及對退化土地生態重建的研究等。我國土地評價研究向生態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對國外土地利用的參考、引進等方面也有許多相關成果,如丁榮晃翻譯印度學者R.曼德爾的《土地利用理論與實踐》,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規劃司翻譯A.S.Mather的《土地利用》,王萬茂教授翻譯了俄羅斯的《土地規劃設計》等。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我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許多學者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從自然、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方面提出了各種土地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人們已不再局限于認識土地目前的質量狀況,而是更加重視土地質量狀況在未來的利用改良過程中將如何變化,這使得土地評價由靜態轉向動態。
1986年,原農牧漁業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等單位在國內外土地評價理論和各地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擬定了《縣級土地評價技術規程(試行草案)》,主要以水、熱、土等自然條件為評價因素,以定性評價為主,劃分農用土地自然生產潛力的級別,為耕地地力評價和農用地分等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和方法基礎。80年代后期,中國農科院區劃所和農業部土肥總站按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狀、土壤障礙因素和農用地生產水平等條件綜合比較,把全國農用地劃分為5個等級。1995年,中國農科院農業自然資源以縣級為單位對耕地進行了分區評價,并得出各縣的耕地質量指數。農業部在1996年發布的《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NY/T309-1996)》中,依據當地典型的糧食種植制度的近期正常年份全年糧食產量水平把全國耕地劃分為七個耕地類型區,同時根據耕地基礎地力不同所構成的生產能力,將全國耕地分為十個地力等級。2002年,農業部在全國30個省(市區)開展了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工作,并啟動了重點項目“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隨著測土配方施肥財政補貼項目在全國的深入開展,2006年決定,利用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取得的數據,進行項目區耕地地力評價。2008年,頒布了《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對耕地地力和耕地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為了進一步規范全國農用地分等工作,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對《農用地分等規程》進行了修訂,界定了農用地等和級的概念,農用地分等以建立全國范圍內統一可比的分等指數為核心,體現了對土地級差地租I的評價,反映不同質量農用地在不同利用水平和經濟水平下的收益差異,認為農用地分等定級是根據農用地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綜合評定農用土地質量差異并劃分出的農用地等別;規范了土地分等定級程序。農用地分等是在基準作物、標準耕作制度限定下,從區域光溫和氣候生產潛‘力開始,經作物產量比系數折算成全國可比的標準糧,再測算土地自然質量分、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按照積分法折算成全國可比的分等數量指標。2008年底建立了全國統一可比的1:50萬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國耕地等別與分布狀況,第一次實現了全國等別的統一可比。2012年完成了在上一次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實時掌握耕地的動態變化。
3.土地評價的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尤其是目前我國土地市場供需矛盾顯著地情況下,以土地資源現狀特性分析為主的土地評價已不能滿足土地可持續利用及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的要求。國內外土地評價研究向信息系統、高新技術的應用及土地評價的定量化、綜合化、信息化、精準化、動態化、信息化方向發展。這將推動土地評價研究繼續向前發展,探索適合我國現階段的新型土地評價系統。
應用“3S”技術,建立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系統,激活許多已完成土地管理系統(數據庫),實時掌握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變化,加強土地評價指標選取研究,目前土地評價多采取靜態指標,應用高新技術選取靜態+動態指標進行土地評價,保障土地評價結果的精準化、動態化、信息化。
土地評價工作是法律賦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成果為進行耕地占補平衡、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用地使用權流轉等各項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今后應更注重于土地評價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研究,以農用地分等成果確定各類農地的質量、等級,客觀、公正地評估其市場價格,真正成為農用地流轉、征地補償價格的依據,使農用地分等定級真正成為土地管理各項工作的基礎。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各自行為所共同造成的累積效應。
人口數量的上升和土地資源狀況惡化目前已上升成為全球性問題之一,因此,就土地而言,其具有復雜性、綜合性、開放性、區域性的特征,決定了研究應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學習的必要性,相互合作、交流,引進、學習和應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方法體系,這對推動土地評價研究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