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雯 張鋒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賀州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鄉村建筑與景觀設計教學團隊(編號:hzxytd201309)摘要:《中外建筑鑒賞》教學在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學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作為理論課程,往往在實踐性較強的設計類專業教學中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筆者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模式,進行一系列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設計;建筑鑒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中外建筑鑒賞》課程是環境設計本科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建筑藝術鑒賞與剖析能力。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往往受到學生冷遇。文章通過對《中外建筑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和歸納,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若干對策,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創新與進步。
1課程的性質和作用
《中外建筑鑒賞》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必修課。通過對各世界著名建筑實例分析與鑒賞,從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華,增強學生建筑藝術鑒賞能力,開闊設計思維、提高專業修養等,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外建筑鑒賞》是安排在大二上學期進行的專業理論課,但由于入學之初專業方向劃分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傾向于強調實際動手的專業實踐課,而專業理論課往往受到忽視。在此情況下,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對課程相關各方面做出調整,達到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在教學中主要的問題有:第一,學生普遍認為理論課知識對實際設計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機會從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建筑相關知識,有的學生甚至在課前就會提出“學習這門課有什么用?”“很多理論課都是沒有意義。”等問題,顯然他們還沒有意識這門課程在環藝設計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學內容多而廣。《中外建筑鑒賞》課程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設計大師、建筑流派等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安排里,無論是對于教師授課還是學生的接受程度來說,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三,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文史類基礎知識較弱。而建筑蘊含了古今中外幾千年的建筑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記載著關于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所涉及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學生很難在短短幾十節課中體會建筑藝術所帶來的魅力。面對諸多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明顯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成為任課教師重點思考的問題。
3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模式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更應通過不斷地創新教育模式來順應時代的需求。教學模式的創新主要從拓寬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開展:
3.1拓寬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1)正確引導學生了解學習《中外建筑鑒賞》的意義。針對學生對建筑理論課的忽視與不解,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課程的性質,并明確指出通過課程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建筑藝術分析、鑒賞能力。使學生在課程開始前樹立明確的目標,有助于課程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順利開展。
(2)《中外建筑鑒賞》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建筑可以反映時代特征、地域風格以及民族審美情趣等。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特征、建筑的類型、建筑技術等基本理論,教師在備課之初就必須要有選擇性、邏輯性的組織課程內容。如:縱向以代表性建筑為例,引導學生通過世界建筑發展史的脈絡,歸納世界建筑藝術的發展規律。橫向可以通過比較法,將中外著名建筑進行對比,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建筑藝術特點,通過多層面切入相關內容,由學生自己歸納建筑特色、藝術風格等重點知識,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外,更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建筑藝術的發展是藝術設計發展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建筑鑒賞能力的同時,更需要豐富學生的藝術設計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適當增加相應的教學內容。如:室內專業方向的學生,在分析洛可可風格建筑風格時,可以增加洛可可風格家居、室內裝飾等內容介紹,有目的地分析洛可可風格的特色。不但拓寬教學內容,還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為今后的環藝設計學習積累更豐富的知識。
3.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推動課程順利開展
(1)運用實踐教學,突出學生主體性。如何在理論課當中引入實踐教學,這是教師在這門課程中需不斷探索的問題。經過在教學過程中的嘗試,主要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運用課堂討論加強師生交流、互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將每個章節的主要知識點以及作業要求向學生講述清楚,以小組為單位負責不同章節的資料收集,隨著課程的展開,每個小組派出學生代表按要求進行階段性介紹,教師有引導性地參與其中。同時,其他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進行交流或者補充,運用多元化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第二,運用實地考察進行實踐教學。可以根據本地方以及周邊區域的建筑特色,適當地額外安排學生進行古建筑調研活動,通過對古建筑的實地分析,使學生形象地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藝術的發展規律,增強學生的建筑藝術鑒賞能力。
(2)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對于建筑理論課來說,更是豐富了學生直觀感受建筑魅力的一個必要手段之一。第一,要達到建筑鑒賞的目的要么實地考察,要么通過多媒體展示,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前者在教學過程中實行比較困難。而后者則可以通過圖形、圖像、音頻和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將建筑完整地呈現出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一些沒有被保存下來的著名建筑,可以通過圖像、視頻等多角度了解建筑的魅力,使建筑由抽象的量化數字變成可視化的直觀感受。如:埃及金字塔,無論教師在課堂中生搬硬套的理論講解其規模宏大、建造技術驚人,不如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通過紀錄片鏡頭的縮放去感受建筑給人的震撼。
4結語
對于從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來說,創新性教學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符合社會發展及課程自身的發展需求,并結合專業特點制定出適合學生發展、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同時,要求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擁有更好地駕馭課堂的能力。參考文獻:
[1] 雍振華,雍振華.論中國建筑史課程與建筑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J].蘇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學院學報.
[2] 趙賢淑,陳劍利.加強多媒體教學研究,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北京印刷學院院報.作者簡介:張鋒(1972—),男,河北張家口人,賀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