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課題項目: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兒童美術創作與徐州民間美術承傳問題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GH11L156摘要:挖掘徐州民間美術蘊涵的教育資源其實就是對地方民間美術的進一步搶救、挖掘、整理和傳承。從美術教育的角度尋求途徑,從小學開始加強對徐州民間美術的學習,使孩子們從小就珍視當地優秀文化遺產,變技能的學習為文化的學習。
關鍵詞:徐州民間美術;教育資源;思路;意義徐州民間美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的教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美術教育。徐州民間美術源于徐州人的創造,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徐州民間美術體現著徐州人的審美理念和藝術形式美的規律;造型夸張,色彩強烈;彰顯著一種渾厚之風,體現出強烈的視覺美感,有別于其他地方民間美術。例如“邳州民間剪紙”構圖簡練,造型古樸,處理手法大膽潑辣;據考證從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邳州的先民們就已創造了邳州剪紙的雛形,即以影像為形象表現的藝術手法,后經不斷發展吸收南北方剪紙的特點,形成今天的模樣。曾有許多專家把邳州剪紙同繪畫大師畢加索的作品相提并論。還有徐州泥玩、布玩、糖人、木版年畫等多種民間藝術樣式,各具特色異彩紛呈。面對種類如此豐富,藝術特征各異的徐州民間美術資源我們如何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這也是對民間美術繼承和發展的問題。從徐州民間美術資源中吸取養分,并注入當下的美術教育之中,才能呈現徐州本土美術教育的新亮點。在徐州民間美術的學習中找到一種“本土精神”,并把這種精神融入徐州美術教育之中,則會成為文化創新的源泉。就目前國內對地方民間美術的研究,主要是對現有資源的搶救性整理,較少思考如何使地方民間美術資源融入當前的教育之中,即民間美術的傳承及其在美術教育中的轉化與應用問題。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究與實踐,旨在思考徐州民間美術自身與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
1挖掘徐州民間美術蘊涵的教育資源
文化的多元及對民間美術教育資源日益重視,徐州民間美術資源也被一些學校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并不斷挖掘徐州民間美術蘊涵的教育資源。因而講,只有深入研究徐州民間美術資源,才能獲得更豐富的教學資料;只有教師對徐州民間美術的充分開發和理解,才能使民間美術得課程內容不斷豐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才能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徐州民間美術中存在著大量傳說和典故,如在民間美術教學中得到很好挖掘,是美術教育中的絕好素材;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容易使學生進入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如徐州民間美術的創作題材多來源于勞動者的生活體驗和對美好生活的感受。美術教育中我們可以利用對徐州民間美術資源做深入的探索,讓學生了解徐州民間美術創作題材的來源。徐州民間美術盡管題材豐富,但從觀念上來說,多是表現勞動人民生活中美好、樂觀向善的一面。正如邳州民間傳說“神剪”的故事里唱的那樣:小白紙,方又方,我拿它來鉸花樣。能鉸山,能鉸水,能鉸萬物美又美。能鉸龍,能鉸鳳,能鉸猴子滿山蹦。筐花盆花鞋樣花,喜花禮花雕刻花,百花開在俺手下。小紙拿在俺手里,俺想鉸啥就鉸啥。
徐州民間美術表達了徐州人民的心理意愿和生活理想,人們對于美的認識不但融入民間美術作品中,還融入民間美術形成的傳說中;徐州民間美術不僅體現了民間藝人對于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的把握,同時也發現了美和創造了美,因此通過學校開設專門課程,并對徐州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美的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又了解了傳統文化。因此,通過對徐州民間美術的深入發掘、整理,尋找徐州民間美術的特點,使徐州民間美術納入學校美術教育。
在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中,長期以來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相對邊緣化,特別是地方民間美術資源在教育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在逐漸的淡化。因此,兒童美術教育中加強對地方民間美術的介紹,具有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分析徐州民間美術的特性與審美特征,并不斷挖掘其具有的審美教育意義,是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弘揚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人類的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各地區,各個時代都形成的自己的文化特色,這些個性各具的文化,都閃爍著人類的創造智慧和才能。徐州的漢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渾厚粗獷的外觀,為世人所注目。漢美術中形神兼具的漢畫像石,精美絕倫的陶俑都是生命的再創造。對徐州民間美術蘊涵教育資源的挖掘,也是對徐州文化本源的探求。
2徐州民間美術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思路
徐州民間美術轉化為教育資源,其實就是對徐州民間美術的進一步搶救、挖掘、整理和傳承。從美術的角度認識文化,并轉化為教育資源,其實也是對徐州民間美術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造型特點和藝術性的再認識,同時也是對徐州民間美術中蘊含的文化進行詮釋、破解其當地的風物和民俗差異的密碼。徐州比較著名的民間美術有漢畫像石、漢王石刻,邳州剪紙、木刻版畫、年畫、紙塑獅子頭,沛縣泥模玩具等;這些民間美術是培養學生民族審美情趣的好題材,如何從美術教育的角度尋求途徑,同時在小學的美術教學中體現出來。為此筆者對現狀做了實地調查與分析。通過研究發現從美術教育的角度尋求途徑,從小學開始把徐州民間美術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思路是行之有效的。通過對徐州民間美術在小學學校教育情況的實地考察,總結為以下幾點:
(1)從美術教育的角度對徐州民間美術進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徐州民間美術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可行性,總結徐州民間美術的藝術特色及視覺語言的規律。具體地說還必須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造型、色彩、材料的分析,了解徐州民間美術的制作方法和技術,美術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等,并聯系和小學美術教學相適應的特點及審美品質,確定民間美術作品的美學意義。徐州民間美術各種類及教育功能的確定,有助于對小學美術課程進行有效的補充,有利于課程的實施和教材體系的建立,同時也便于教師操作,掌握教學的精度、進度和推廣普及。
(2)美術教師要對徐州民間美術各種類進行實地考察,并從理論上分析徐州民間美術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首先是對轉化為教育資源的種類要有實地調查、圖片拍攝和藝術理論研究。其次是對轉化為教育資源的種類,在教學中要形成學案,成果。第三是要用科學的研究方法。
(3)要把徐州民間美術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積極深入實地,體驗生活,收集、整理、積累民間美術資料,建立資料庫并加以保存。理解和運用徐州民間美術資料及文化信息,可整體計劃分步實施。
美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作品來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通過收集、整理、發掘徐州民間美術傳統美術文化資源,讓學生了解、學習地方的優秀民間美術,充分運用地方豐富的傳統美術文化資源,通過多樣的美術教育方式開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并通過教育的方式展現徐州民間美術的審美和道德意義,從而感悟學生心靈,提高審美情趣,理解民間美術的重要性及其深刻的文化內化,進而更加珍視它,傳播它。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此也做了專門的表述。因此,我們通過對徐州民間美術的學習,使孩子們從小就繼承民間美術優秀傳統,珍視當地優秀文化遺產,不單純是一種技能學習,而是一種文化學習。
3徐州民間美術資源教學轉化的價值和意義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應用徐州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的現實意義是徐州民間美術來源于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祖輩的生活習慣及他們的勤奮努力,并繼承祖輩的優良傳統不斷發展創新。徐州民間美術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素稱“五省通衢”,其民間美術受南北方藝術的影響形成獨特藝術特性。隨著多項徐州民間美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徐州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對徐州文化的挖掘、保護和研究。因此,將徐州民間美術作為教育資源應用于小學課堂的研究將更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徐州民間美術是徐州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一種文化,它貼近人們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日常起居、風俗習慣、人生禮儀皆有體現這不僅是物質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徐州人們的思想。徐州民間美術強烈的藝術特性對研究中國民間美術發展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徐州民間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一方水土一方藝,徐州經過歷史變遷形成了尊重傳統審美觀的自覺性,表現在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其的影響上,這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強烈的地域性特征,既有南方文化的秀美,又有北方文化的質樸。雖然徐州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徐州民間美術的發展變化,但徐州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內美”文化傳統沒有變,這也與徐州人性格忠厚奔放,英勇剽悍有關。這種“內美”表現為“善”,體現在民間美術上則是一種樸實無華、激越高亢的民間藝術風格。徐州人對善的渴望,對美的追求正是我們探索利用當地民間美術資源的目的,也恰是教育的目的。
徐州民間美術資源的多樣性可以解決學校美術課程的單一,及校本課程的問題。徐州民間美術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增加美術教育的實效。特別是一些農村的美術教學,如果將民間美術的資源加以轉化和拓展,無疑對農村美術教育是一個提升。農村美術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徐州民間美術各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教學活動。可以建立民間美術活動室、課外活動小組、活動基地等形式來適應美術教育的要求。充分地利用民間美術資源,也能降低學生學習成本,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快樂的美術教育,也使學生增加了和生活的聯系。
徐州民間美術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突破,學生通過民間美術學習,使他們認識民間美術的特征及民間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將其文化內化。學生對本土文化有深刻認識,才能尊重它、愛護它,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弘揚和傳承徐州民間美術實際上是保持文化的多元,研究和整理徐州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并把它應用在美術教育中,通過學生達到薪火相傳,是對人類社會做出的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