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1)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3A001);(2)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512072);(3)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8344);(4)哈爾濱商業大學青年骨干教師科研創新項目摘要:中國傳統繪畫中突出為“寫意”的特點,這與當時人們的宇宙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針對中國古代宇宙觀問題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握當時的審美取向,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在精神,發掘中國藝術價值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宇宙觀與繪畫表現影響的分析,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宇宙觀;中國傳統繪畫;寫意表現宇宙意識是哲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們認識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深刻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及藝術審美的取向。我們在欣賞中國傳統繪畫的時候會發現中國傳統繪畫不同于西方油畫,在繪畫中畫家并不重視對畫面的逼真描寫,而是突出畫面寫意的表現。這種繪畫表現與很多因素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是這一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現。但是,無論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究其根本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對宇宙的思考、對天地的感悟、對自然的認識才是我們理解這一時期美學、繪畫的一個本根本所在。
1中國古代宇宙觀
人類生于宇宙之中,對于天地、自然與人的關系的探索思考就成為一個最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從遠古社會開始,原始人類就開始對于宇宙問題進行探索與思考,但那時的人們只能依靠神話來解釋自然。生活中,他們觀察到一洼水中清靜和渾濁總是上下分開,自然中天空清澈、大地沉實,以小喻大,他們想象天地也是這樣產生的,眾所周知的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宇宙的產生。
神話是原始人關于宇宙天地的解釋,隨著時代的發展,理性的哲人們并不認可這樣的解釋,他們開始理智的思考世界本原的問題。古代的哲人們不再從荒誕而膚淺的神創世界的神話中去思考,而是著力于從物質本身的變化規律去構建自己的理論。不僅探索天地的起源與模式,更要發掘宇宙天地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人關系”。這樣,天人關系就成了宇宙論中一個基本的問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宇宙觀。在道家的宇宙論中老子以“道”作為宇宙本原。用他的話概括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老子以道、天、地、人為“域中四大”,宣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宇宙觀,在他看來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要依照“道”這個“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十四章》)的宇宙本原自然而然的順應發展。生活在天地中的人們如何與這個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本原相觀照呢?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宇宙觀點,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強調了“天道”與“人道”的同一性,這就把對自然的認識回歸到了人的趨勢。從道家的宇宙關系中我們看到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發揮人的主觀意識,這也是天人關系的一種全面觀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關系。以后的思想家、哲學家們在論及天人關系的時候都討論到“天人合一”這個命題,雖然說法不同,但是對于天與人關系的問題,他們的思想還是基本一致的。
2宇宙觀下繪畫寫意表現
在以“道”為世界本原意識的宇宙觀下,人們可以通過“無視而聽,搶神以靜”(《莊子·有宥》)的方式認識世界。因此,在中國美學看來,離開了主體,也就無所謂道,無所謂美,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對審美主體的極大關注。藝術家們也追求以“天人合一”境界把主體和客體、心與物融合而一。在這樣一種美學觀下,中國傳統繪畫不同于西方傳統繪畫,畫家們不關心幾何的比例、物理的空間、色彩的逼真,他們把自己融化到自然宇宙中去,體會自然的渾涵汪茫和悠悠無限,在繪畫中不追求寫實而突出寫意,重視對畫面“意境”的描寫。
線條和墨色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但是如果要表現客觀事物,線條和墨色卻不太符合逼真描寫的要求。我們通過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觀察可以認識到,事物真實的物象是通過體積和色彩來顯現的,要客觀的表現事物的真實相貌就需要從逼真造型和使用色彩入手。而筆墨所描寫的客觀形態是對客觀真實形態的抽象表現,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和能動表現。因為,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畫家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模仿”,而是將感情投入到物象上的主觀表現,向主體意愿和自己的審美情趣方向努力。正如歐陽修所說“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2]這里明顯地表現出中國傳統繪畫重視寫意的突出特點。用線條和墨色來構建畫面主要強調的是畫家的用筆。鉤、勒、皴、點等筆法和烘、染、破、積等墨法都是畫家用筆法描繪一個寫意創作的方法。
可以說,在以“寫意”為目的的中國傳統繪畫中,物象的存在只是主體表現自身情感的一種符號,畫家將自身情感寄托在客觀事物中,將主體與客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物寄情,烘托情感,使中國傳統繪畫不拘泥于客觀物象的真實表現,更多的傳達畫家的主觀精神,這樣的繪畫特點是與中國古代宇宙論中天人的關系分不開的。參考文獻:
[1] 劉坤生.老子解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
[2] 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88.作者簡介:張博(198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哲學碩士,哈爾濱商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藝學、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