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項目:本文系水樂鋼琴音樂研究,項目編號:13g195摘要:本文以“水樂”鋼琴音樂為主線,通過本體研究、造型研究、審美研究、比較研究、演奏技法研究,讓人們了解描繪水的鋼琴音樂,探究如何通過各種具體的創作手法塑造“水樂”形象,感受“水樂”音響帶來的美妙,交流演奏此類作品的心得,對創作和演奏此類題材的作品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性的見解,最終對“水樂”鋼琴音樂有更系統、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水樂;音樂形象;塑造自古以來,描寫有關于“水”的題材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藝術家們喜歡通過對水的各種描繪來抒發情感,傳情達意。在音樂作品中,“水”更是激發作曲家創作靈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外國作品中,從大型管弦樂作品斯美塔那的《伏爾塔瓦河》、雷斯庇基的《羅馬的噴泉》、德彪西的《大海》,到小型獨奏器樂作品李斯特《旅行歲月》之三《艾斯特山莊的噴泉》、肖邦前奏曲第二十三首《戲水的女神》、德彪西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拉威爾的《水的嬉戲》等,都可使人領略到水的各種風采。它們以獨有的表達方式和新穎的音樂語匯,為人們展示了別有情趣的水的畫卷。中國作品中,也有大量與水有關的音樂作品,這其中既有大型管弦作品譚盾的《水樂》,又有直接在鋼琴中描寫水的各種形態,如朱踐耳的《流水》、崔世光的《山泉》,也有借水抒情的,如崔世光《松花江上》、陳培勛的《平湖秋月》等。
前文中我們已經對以“水”為題材的鋼琴作品做了本體研究,本文將探討的中心是水的音樂形象塑造,要想弄清楚作曲家是如何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自然景象用音樂來描繪,并獲得一種感應后的心理感覺,激發出極大的情感共鳴,必須要通過具體作品來完成。由此在眾多描寫水這類題材的作品中,本文選取了兩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李斯特《艾斯特山莊的噴泉》與拉威爾《水的嬉戲》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研究、共性研究,文本研究等方式,并以水的音樂形象塑造作為主線,重點探討了兩首作品在音樂形象塑造方面的異同,總結出這項研究的目的、意義。
《艾斯特山莊的噴泉》是出自李斯特《旅行歲月》第三集。第三集《羅馬游記》中包括了他在1867~1877年創作的七首鋼琴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是李斯特居住在羅馬時完成的。由于創作這集作品時,作曲家處于晚年,世界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里雖然仍舊描寫的是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但在題材的選擇以及表達方式上,已和前兩集有了明顯的不同。這集里描繪的已經不再是大自然中的風景,而是貴族宮廷中形態各異的畫面。拉威爾的《水的嬉戲》創作于1901年,在風格上已受到當時印象主義藝術思潮和德彪西風格的影響。但從后人梳理拉威爾創作風格的發展軌跡來看,他的作品明顯擺脫了印象主義美學思想的拘束,創作出大量不同于德彪西風格的作品,形象更加清晰,感情更加明朗。
本文將著重研究兩首作品中水的音樂形象塑造如何在音響上得以體現,在闡釋水的音樂形象塑造中,選取了各具代表性且較典型的音樂段落來具體說明李斯特和拉威爾在描繪喧鬧的水、平靜的水、水花、瀑布四種水的形態時所采用的不同創作手法。
1喧鬧的水
同是描寫“喧鬧的水”的音樂形象,李斯特和拉威爾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李斯特描寫“喧鬧的水”是用三個聲部的創作手法寫成,在聽覺上更有層次感和交響感。(見譜例1)
譜例1
拉威爾塑造“喧鬧的水”的音樂形象,是用長時間的兩手交替的分解和弦,音流自由的高低返行,音量從PPP到fff。這是更形象化的創作手法。(見譜例2)
譜例2
2平靜的水
李斯特描寫平靜的水是用右手震音的處理,如同水霧一般制造出一種模糊感,而左手是如歌的旋律,如同河水平靜的流淌。(見譜例3)
譜例3
拉威爾在描寫平靜的水時,采用空五度的進行,造成朦朧的感覺。左手五聲平行和弦的進行,猶如清澈透明的泉水在山澗緩緩地流淌。(見譜例4)
譜例4
3水花
李斯特用三度、四度和聲音程上下跳進的創作手法,來描繪《艾斯特山莊的噴泉》中水花飛濺歡快跳躍的音樂形象,仿佛把人們引入了田園風景中,美好而愜意。(見譜例5)
譜例5
拉威爾運用三度音程連續下行的創作手法,描寫晶瑩的水花從高處墜落時散發的音響與形象。(見譜例6)
譜例6
4瀑布
李斯特用雙手八度的下行的創作手法,加以強有力的力度表現,來描繪噴泉中形似瀑布的浪花噴灑濺落的壯麗景象。(見譜例7)
譜例7
《水的嬉戲》中拉威爾用刮奏的方式加上長踏板的引用,生動描繪了一幅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瀑布景色。(見譜例8)
譜例8
通過文本梳理和分析比較兩首作品,可以看出兩位作曲家雖然生長在不同時代,卻運用恰當的創作手法,在鋼琴上描繪出一幅幅水聲水色的風景畫,我們仿佛能聽見各種水聲,看到各種水的形態,想象到自然與水,人與水的交流。在進一步文本分析與比較中還看到,兩位作曲家在創作中各自凸現出的獨特個性,特別是在塑造同一種水的音樂形象時,兩位作曲家迥然不同的處理手法;同時,在演奏時對音色、音響層次及踏板運用的微妙差異,都體現了出作曲家各自特有的創作旨趣。具體體現:其一,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在當時的創作環境中,大膽使用了全音階、五聲音階來描繪水的各種形態,打破常規和聲進行的模式讓調性趨于不穩定;拉威爾在吸收前人創作手法的同時更有所創新,尤其在力度對比、節拍變化、音型組合等方面更為豐富與新穎;其二,李斯特筆下的水充滿詩意;拉威爾筆下的水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作曲家們各美其美,分別描繪出別有景致的畫面。難怪詩人亨利·雷尼爾在《水的嬉戲》卷首題詩“河神戲流水,流水逗河神……”。
綜上所述,本欲通過研究水的音樂形象塑造、比較水的音樂形象塑造在處理手法上的差異,以及音響處理手法對塑造水的形象的影響,讓人們了解如何通過具體的創作手法塑造水的音樂形象,進而從聽覺上理解水的音樂形象,從演奏上塑造水的音樂形象,從審美上感受水的音樂形象,達到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的目的。同時對此類作品的演奏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催生同類作品專題的研究,拓展藝術研究更廣闊的空間。參考文獻:
[1] 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 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3] 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上下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4] 喬惟進.水的嬉戲和聲評析——拉威爾早期和聲風格初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9(4).
[5] 張取明.從水的嬉戲看拉威爾鋼琴音樂的基本風格[J].鋼琴藝術,1997(3).作者簡介:鄧琤(1977—),女,武漢人,碩士,江漢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