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春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徐州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XM13B035)研究成果之一摘要:結合徐州新城區建設的實際,以文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契機,以地域文化研究為背景,明確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價值取向,以視覺傳達設計為支點,通過構建公共藝術設計平臺,探索適合比較適合徐州新城區公共藝術建設的設計策略,并就其未來發展提出了思考方向。
關鍵詞:徐州;新城區;公共藝術;文化1徐州新城區公共藝術景觀的現狀
徐州市新城區經過幾年的建設,不論在規模還是形式上與周邊其他城市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徐州市新的“門戶”和“窗口”,其形象定位十分重要,因此新城區建設中的“美化運動”,即公共景觀設計,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其典型特征是強調視覺形象的設計,新城區看上去很美,但和許多新建城區一樣,毫無特點可言;展示性的景觀大道、城市廣場似曾相識,水體與綠化景觀被不斷復制,這種城市公共空間的“同質化”現象,在滿足于繁華熱烈的表象上,卻忽略了不同城市的現實需要和文化背景。唯決策者或規劃設計者的審美取向為標準,公共景觀建設成為迎合特殊需要的“面子工程”和“政績名片”。許多人工景觀,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就其設計模式來看,事實上還處于模仿的階段,由于缺乏對公共藝術的整體規劃,有的地方甚至因為突出視覺效果,而忽視了生態平衡和公眾的真實需要,造成了毫無城市內涵的尷尬。
以上現象在新城區公共景觀建設中的存在,它表面上是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本身的失敗,事實上,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對城市文化概念的忽視。城市地域文化的消失,沒有文化支撐的設計,只是通過數量與規模來提升城市形象的做法是可怕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使城市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人文精神資源,而對環境的無情破壞,使得城市變得更加無情與冷漠。正如查爾斯·摩爾所說:“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不可居住。此時,我們的建筑卻變得‘越來越好。”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看到的是城市的擴展已與藝術化生存的理想漸行漸遠,喪失了令人愉悅的美感,背棄了它建設的初衷。
公共藝術(Public Art),從產生之初就與城市結緣,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亦是城市公共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存在于公共空間,體現為一種開放、共享和溝通的文化精神與公共空間價值。公共藝術融入當下的景觀設計,可以提供更多創造性的設計思路,將公共藝術融入徐州新城區公共景觀的整體設計,這是體現城市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從符號學的角度看,公共藝術存在于城市,往往形成城市的最顯著特征和最有吸引力的文化符號。如何在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塑造城市個性魅力的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一個高品質的城市共享空間,這是新城區公共景觀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通過以下設計策略的思考,對推進徐州新城區公共景觀和文化精神建設有著積極地意義。
2徐州新城區公共藝術景觀設計策略
(1)設計應強調公共性。公共藝術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它是存在與公共空間的,被公共享有的藝術作品。它以藝術的方式介入公眾生活,它的受眾是廣大市民,并由此進入廣泛的社會交流之中。它既是一種可視的藝術創作實踐活動,同時又是居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一種方式。通過對老城區城市雕塑發展歷史的調研,從曾經的處處是景,到現在的零星寥落,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對由于種種原因,或被誤讀,或被隱射,或被拆除,因此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徐州新城區的公共藝術設計建設,首先必須強化其公共性,它的存在與否不能被某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意識所決定,它的規劃設計也不能被設計師或藝術家的個人好惡所代表,其創作必須是在廣大民眾公共參與的基礎上,并有規劃部門、設計單位等共同協調、論證、設計、制作并完成,這是公共性的客觀反映,也是公共意識的必然要求。當然我們并不是將大眾所有的需求一一滿足,在此只是強調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內在推動力應是公共參與,要建立有效的反映市民想法的參與方法和組織機構,并在這一基礎上,由專業人士正確引導公眾的審美需求和判斷標準,同時組織普通公眾有計劃的全程參與到每一條道路、每一個節點、每一片區域的公共藝術作品設計中,建設一批公眾滿意度較高的公共景觀設計作品,完成特定的空間構造,彰顯場所精神。
(2)設計應賦予文化性。從文化本身來講,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內涵,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精神和性格的符號,對城市居民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公共藝術與生俱來的公共性特質使其在對城市文化的表達上有著必然訴求,它決定了其價值取向是公共意識所表現出的城市文化精神的框架。徐州本地文化資源是新城區公共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石,缺乏文化內涵的公共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公共藝術因其身處城市公共空間和本身的物質特性,所以他是城市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展現了公眾心中所擁有的共同印象,凝聚他們的集體記憶,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是最具文化象征意義的城市符號。它在溝通城市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同時,不僅可以承載城市歷史文脈,而且塑造了城市的性格和情感特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形成一種精神上的凝聚力,它所散發的獨特魅力會使每一個城市居民都受到影響。徐州文化底蘊深厚,遺產豐富, 正如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所說,徐州文化具有“融合古今的綜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相對成熟的文化資源,既是昨日文明的見證,更是今日實施文化名市戰略、再鑄文化輝煌的重要基礎和有利條件。因此從傳統文化汲取精華,融合現代精神進行文化再造,也恰恰成為新城區公共藝術設計資源中的一大優勢。
(3)設計應突出地域性。地域文化精髓的當代價值體現,在同質化的城市建設競爭中起到了的突出作用,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生動寫照,它反映著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審美好惡、宗教信仰等一切文化問題,深入挖掘徐州傳統文化,充分展現本土藝術特色,巧妙地將公共藝術景觀與徐州城市文化精神和新城區整體簡化發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新城區公共藝術設計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徐州地域文化遺產豐富,以彭祖為代表的養生文化,張道陵的道教文化,劉邦項羽的楚漢文化等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唯一性,如此優越的地域文化資源完全具備了成為展現城市文化特色的設計元素。正如《辭源》中對“徐”的解釋:“淮海間,其氣寬舒,秉性安徐”,從中完全可以體悟到一種獨特的地域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我們這里所強調地域性,包含了文化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屬性,我們既要有物質文化視覺元素的敏銳洞察,更要具備對文化精神的深刻體會,并通過巧妙地構思、精心的設計、合理的布局,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實現新城區公共景觀的地域化、個性化設計。為此,在新城區公共藝術的建設中,我們需要獲得一種把握了城市歷史、文化根脈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必將成為徐州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形象品牌。
(4)設計應體現時代性。從發展的角度講,城市是變化的,城市文化也要隨城市的發展不斷生長,伴隨時間的變遷不斷新陳代謝,這也促成了公眾對公共藝術需求變化。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堅持城市的傳統文化,接受時代精神的洗禮,是城市文化活力的保證徐州新城區的公共藝術設計在把握本地歷史文脈的的基礎上,其設計理念不能分離與時代,必須與新的城市精神相兼容。尊重傳統,挖掘地域文化,我們應在加強對徐州本土文化特征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公共藝術設計的時代性進行思考,而不是對歷史遺跡或是藝術符號的簡單復制。公共藝術作品作為城市文化形象載體的同時,應從徐州本地域傳統文化中深入發掘城市的個性特征,并促成與現代設計理念的對接與融合,應該將廣大市民所追求的生活環境與文化精神體現出來,形成與新徐州精神相協調的創新設計。當然,我們提倡設計的時代性,但更反對“面子工程”的應景之作和嘩眾取寵的“文化快餐”。公共藝術有其自身的時代特點,我們應該在明確把握徐州未來建設發展定位與方向的基礎上,設計理念應結合徐州本土文化特色,契合未來發展脈搏,創作一批反映徐州文化個性,聯結歷史、當代與未來的優秀作品。
3對徐州新城區公共景觀設計的藝術化思考
在當今“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同時,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融合的一種新趨勢。公共藝術創作的包容性,以及真正的藝術審美文化交流的環境,已成為衡量城市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它往往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理想、 審美情趣和整體文化精神。將公共藝術融入到新城區的整體設計中,不僅是為了對城市環境進行裝飾與美化,更重要的目的是為市民提供高品質、藝術化的城市共享空間,并能夠傳達人性的關懷。決不能出于對城市文化“補妝”為目的而做著所謂“公共藝術”作品,將其作為一件文化裝飾品填充到城市空間中去,它不僅無法用來美化環境,甚至會成為城市文化的反射面,它使深層的文化思考表面化、簡單化,造成藝術品性的矯飾與低質,暴露了城市文化缺點。從存在性來考量公共藝術,其最重要的內涵是引起人們對社會和人性價值的思考,它承載著社會的、文化的多種功能,帶有社會的而非個人德、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它應該是城市整體的文化形象和藝術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新城區公共藝術的創作一旦脫離了藝術的精神,那就脫離了它真正的使命和積極的意義。
而從其藝術表現形式判斷,公共藝術與環境的融合,使其景觀環境設計的一部分,它已然成為一種當代文化形態,具有了豐富的樣式,曾經安置在廣場、公園和草坪中傳統雕塑形態,已不能滿足現代市民對環境和藝術的審美需求,更不能稱其為公共藝術。今天的公共藝術不僅包含了以雕塑、壁畫等傳統形式,更囊括了公共設施、建筑、影像藝術等在內的多元化的、開放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人們的生活和空間帶來豐富的感染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它可以塑造更具有動態的公共空間,也為滿足市民在精神與文化方面的需求,建立了一個生命棲居的理想場所。我們在新城區公共藝術的市規劃中需要藝術家、景觀設計師、建筑師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勇于探索對新材料、新工藝、新媒體的運用,創作出更多富有創意的表現形式,不負當代藝術設計的使命。
公共藝術在新城區建設中具有的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深入得調查、思考,對地區生活文化與空間歷史脈絡進行排序,以跨越舊有思維的新的態度與價值觀,重新審視徐州所具有文化資源優勢和地域特點,借由全面規劃設計與民眾參與的落實,從而達到公共景觀設計、文化價值構建與時代精神彰顯的“三位一體”,彰顯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宣傳并塑造徐州形象、徐州精神,促進徐州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而真正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的雙重飛躍。參考文獻:
[1] 金彥秀,金百洋.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 吳嘉振.論城市文化建設和公共藝術策略[J].建筑與文化,2011(8).
[3] 宋薇.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J].文藝評論,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