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 趙倩雲
摘 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和企業越來越關注設計的價值,同時消費者對物品的設計要求越來越高,物品的造型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今天設計多樣化的時代,那些缺乏個性化、缺乏造型美感的造型設計大量涌現,實際上造成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從基本元素到最后形態的演變過程涉及各種問題,嘗試以動態元素為基本元素,系統地去解析這一造型設計過程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造型設計 動態元素 形式美法則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人類在自身文明的創造進程中,從石器時代起,從簡單的經過打砸摔加工而成的石器開始,就進行著對造型藝術的不斷探索。作為設計師,造型可以植根于傳統,但是要面向未來。以現代技術為基礎,把傳統元素融入動態視覺中,讓其在空間、時間中變幻游走。
特別是我國的現代設計,相比較而言,與國外的設計還有一段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許多缺乏現代感、缺乏美感的造型設計,所以研究造型設計的過程變得尤為重要。設計師把握動態元素,掌握好運用動態元素的方法不能不說是對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嘗試。
1造型設計中動態元素的生成分類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動態元素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來自于神奇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為我們創造了大量的無與倫比的動態元素。一類來自于人造物。不管怎么分類,動態元素都來源于我們的身邊。只有善于發現和思考,我們才能夠運用好動態元素去進行造型設計。對于設計師來說,“眼睛就是命根子”。
2造型設計中運用動態元素所遵循的法則
運用動態元素進行造型設計,我們同樣要遵循基本的形式美法則。形式美法則基本包括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寸、節奏與韻律。對于動態元素而言,變化始終貫穿著,統一于動態元素本身這個整體。細節上的變化統一于動態元素本身的特征,細節和大的框架、姿態共同表現動態元素的本質特征,形成整體的美感。對比就是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就是使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比例和尺寸法則對于動態元素造型設計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后期把動態元素與產品功能結合時,根據人機工程學,我們必須詳細考慮產品各個部分的比例和尺寸與使用者的匹配問題。在造型設計中,節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就會產生節奏感。
3造型設計中運用動態元素的方法
在多樣的單元立體形態中,包括方體、球體、柱體等。這些基本單元形體的處理方法可以簡單歸納為:加法、減法、混合法。動態元素雖然復雜,但是動態元素可以通過基本單元體來分析和解構。這些方法的應用會隨著我們不斷作基礎練習而得到深化,總之,要想創造優美的造型,每天如饑似渴地不斷做基礎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單元體造型設計中的加法就是針對基本單元體增加點元素或線元素,或改變邊線屬性,或改變面屬性。減法和加法是相對的,造型設計中,減法表現為對大的體量進行刪減,這個過程涉及到產品的各種功能要素。不管是為了審美的功能,還是使用功能,設計師都應該清楚:每一次刪減都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多余的。設計師往往綜合利用了加減法,才能創造出千姿百態的美妙造型。混合法中還存在著兩種特殊形式:分割和變異。
對于抽象的形態,作為設計師,應該讓觀者充分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并從中體驗快樂,這只是造型一部分的功能。將日常生活用感性的、理性的、記敘性的理解方式來自我同化是設計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樣的,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自我同化這些基本方法,去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造型風格。
4結語
總結來說,從我們獲得動態元素開始造型設計時,基本過程可以概括為:首先,對動態元素本身進行分析,分析它的特征,以及它所處的環境。這個過程基本涉及到形式美法則和造型設計中的加法。然后,對動態元素進行概括分析,主要是繪制它的特征骨架、線條以及大的輪廓,這個分析過程需要把握好動態元素的特征和整個大的姿態。最后,需要把我們設計的對象和提取的動態元素進行聯系。整個過程一定要時刻考慮設計對象的功能要求,以動態元素為基礎,賦予它基本的功能模塊。整個過程涉及到加法、減法和混合法,沒有嚴格的邏輯順序,而是不斷的運用所有方法,循環往復的推敲和繪制圖紙。直到形態和設計對象的功能要求有了完美的融合,這才是設計中一個階段的結束。基本流程可以概括為:(1)分析動態元素;(2)提煉特征骨架和線條;(3)把設計對象的功能模塊和動態元素的特征融合;(4)完成設計對象的造型。
參考文獻
[1] (俄)康定斯基.點線面[M].余敏玲,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 何曉佑.中文國際-綠設計 第四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
[3] (日)巖倉信彌.本田的造型設計哲學[M].鄭振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4] 于東玖.造型設計初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 (日)釜池光夫.汽車設計[M].張福昌,李勇,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6] 王慧明.感“動”之處—論城市濱水景觀中的動態元素設計[J].大眾文藝,2013(08):76.
[7] 王緋.淺論動態設計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元素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2010(1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