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勤云
摘 要 網絡流行語實質上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語言在新的媒介平臺上,從社會變化發展、社會公眾心態的出發的再創造。本文以2013年十大網絡流行語為例,從語言學層面,運用語言學相關理論、語言研究的思維方式深入分析網絡流行語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 網絡流行語 形成機制 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網絡流行語是指以網絡媒介為平臺,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具有新穎性、創新性、社會性的語言。實質上是語言學的一個小分支,網絡語言的形成一般建立在書面語的基礎之上,有的按照書面語言的組合規律進行語言的整合,有的則是通過諧音賦予一般意義的書面語第二層意義。漢語是世界上唯一自形成起就沒有間斷的語言,漢語具有連貫性和傳承性。雖然,近代以來,文言被廢除,白話成為書面和官方語言。然而,文言文憑借其簡潔和回味無窮的意境并沒有喪失生命力。文言文的一些遣詞造句的機制,在當下仍具有很大的魅力,甚至被用于網絡語言的創造,盛行一時。
1按照傳統的語言構造規律整合
一般認為漢字具有六種造字機制,分別為“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是作為“表意”漢字的最基本的造字方法,而形聲是漢字得以不間斷的重要原因。似乎“會意”并非很重要的一種方式,但它是使漢字具有張力的最重要的造字方式。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從會意的造字機制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土豪”“女漢子”是會意造“字”法的結果。雖然“土豪”和“女漢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字”而是詞,但是在以“單音節”字為主的古代,一個字往往等同于現代漢語的一個詞,因此我們可以說“土豪”“女漢子”是會意造“字”法的結果。
1.1土豪
對“土豪”這個詞進行解構可以發現,“土”與“豪”是兩個完全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經濟地位和階級意味的詞?!巴痢笨梢哉f是窮、地位低。而“豪”往往是富、有地位。這兩個語素都是舊的,但是,取“豪”的“富”和“土”的“無地位”,“土豪”就產生了全新的含義,指那些有錢但是“沒地位”,這里并不是說經濟上沒有地位,而是在群眾心目中沒地位,或是有錢無腦,有錢沒文化,帶有歧視、揶揄的意味。這樣一個極富張力的詞,是對當下民眾心理的確切反映。一方面羨慕有錢人,另一方面又瞧不起有錢人,特別是對具有高學歷,卻生活困窘的人群心理的反映。
1.2女漢子
“女漢子”這個詞,不用深究,從表面上就能知道是兩種具有性別含義的字、詞的巧妙組合。人們用慣了這個詞,大都知道這是什么意義“外表是女生,但性格純爺們的女性”,所以“女”是性別指向的詞,“漢子”是性格指向的詞。如果脫離慣性思考,也可以用“女”作為性格指向的詞,而“漢子”指向性別,那么就有類似于“偽娘”的意味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女漢子”是與“偽娘”相呼應的,表現性別和性格的錯位。其實還有一種組合方法,這個詞就可以表示變性人,但明顯,“變性人”這一語義不具有語言張力,被揚棄。語義指向對于漢語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同“土豪”一樣,“女漢子”也是對當下女性的處境和心理的準確反映,職場女性不僅僅要具有美貌的外表,同時也必須有很強的能力才能在壓力、競爭這么大的環境下生活下去。就情感色彩上,這是一個褒義詞,具有贊賞意味。
2通過諧音,對能指和所指的重賦
“諧音”是網絡語言創造的主要方法,之前流行的“神馬都是浮云”“腫么辦”“杯具”“洗劇”都是“諧音”創造的結果。在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中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具有能指和所指兩個層次的意義。其實,諧音是對日常語言的能指和所指的重構,實質而言是一種符號的轉換方式。這種轉換,有兩個方面,一是賦予能指新的所指,一是用新的能指代替原有能指。
“漲姿勢”一詞弱化了最初的涵義,將詞義的內涵擴大化,從語義學角度來看,網絡語言中,“漲姿勢”等同于“長知識”。從符號語言學角度來看,屬于第一種轉換情況:賦予“能指”(漲姿勢)的新的“所指”(長知識)。在另一個網絡流行語“打敗你的不是天真,而是‘無鞋”,“無邪”與“無鞋”同樣是諧音。天真無邪本是一個固定用法,而在這一網絡語中用“無鞋”代替“無邪”,意義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能指符號的變化。這些都是網友們求新求異心理的表現。
3借鑒文言文行文的規律的創作機制
中國古代文言文,遣詞造句,運筆行文,都有特定的規律和用法。一是由古代漢語多單音節詞的語言本身決定的,一般言簡意賅,一字表義,一字述情,意蘊綿長,具有很強的審美力。另一個是文言文詩文詞創作者對于語言形式美的追求,平仄、韻腳、對偶都在其思考范圍之類,古代不少詩詞人,苦心經營,推敲琢磨只求得一佳句。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文言已不能適應于時代的需求,而慢慢被淘汰,但民眾的審美需求,讓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并為通俗的網絡流行語注入一股難得的雅風。
在2013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中,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即出現了具有文言文造句、行文規律、及具有文言文意蘊的網絡熱門流行語?!按议L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絲綰正,鋪成十里紅妝可愿”,這句話的意境盡在“待”和“可好”之上,一個“待”字,表明時機不到,暗含一點點遺憾,而又含有一絲絲對未來的期望?!翱珊谩倍?,是一個疑問句,表明既有期待,又怕落空的復雜心理,這就是文言文的美。這一網絡語的風靡,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再追憶和回味。雖然,有的網友惡搞,使其在流傳過程中向著俗的方向演變,而“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更是憑借不同情感性質語言的混用構成的張力,和工整的對偶,酣暢淋漓的表述備受青睞。
特別是,在2013年,更是刮起了一股“最炫文言風”。運用文言造句機制,改寫通俗的網絡流行語。“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改為“富賈,可為吾友乎?”;“女漢子”變為“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和我的小伙伴驚呆了”成了“吾與友皆愕然”通俗的網絡流行語瞬間高大上了。雖然對此各有看法,有人認為是“戲擬”,有人認為這根本不是標準的文言句式,但不可否認是運用文言行文規律的再創造,暗含了對古典文化的認同。
正如前面所說,網絡流行語是指以網絡媒介為平臺,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具有新穎性、創新性、社會性的語言。但網絡媒介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由眾多網民參與的,脫離了網民,網絡媒介的意義也就消失了。一般來說,參與網絡媒介的人們具有兩重身份,當人們活躍在網絡平臺中,是“網民”;當人們回到現實世界,就變成了社會人。正是由于參與網絡媒介的人的雙重身份,使得網絡語言并不僅僅在網絡上傳播,更進而滲透到人們口語和書面表達當中。同樣,現實中人們的語言、心理偏好也會投射入網絡,影響并推動網絡語言的形成。上述所說的三種網絡流行語形成機制,投射著網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復雜的社會心理;不愿趨同的求新求異心理;暗含的對古典文化追憶、認同心理。是網民們內在心理的外在反映。對網絡流行語言的研究,不僅僅對語言學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學研究也深有影響。
參考文獻
[1] 方毅華,羅鵬.網絡十大流行語編碼規律解析.現代傳播,2011(12).
[2] 王清杰.網絡流行語的文化生態和社會心理分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4).
[3] 陳一民.語言學層面的網絡流行語解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