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
大眾文化的發展脫離不了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唯有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大眾娛樂方能成為人們的需求。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臺灣逐步放開對輿論和媒體的管制,經歷長期壓抑的思想得到一定的釋放,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臺灣多元文化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臺灣電視娛樂產業。
作為臺灣主流節目形態之一,電視娛樂節目本身不僅具有娛樂性、平民性和通俗性等特點,同時呈現出多元化、自由化的發展趨勢,臺灣電視娛樂節目自20世紀60年代萌芽以后,不斷在節目的制作、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和突破,早期節目絕大多數由大牌明星尤其是當紅歌星擔當主持人,如白嘉莉、崔苔菁、張小燕和鳳飛飛等人,以借主持人自身的號召力和知名度來吸引觀眾、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隨著節目自身的發展及節目之間的相互競爭,主持人與觀眾二者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作為主持人除了能說會道、應變靈活以外,也得機智風趣、善于帶動現場氛圍,而主持人人數也由早期的一人獨霸天下發展到一男一女搭配或數人組成主持群的態勢。
1臺灣娛樂節目的本土文化特色
(1)娛樂節目中語言的傳播效用。作為廣義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語言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播交際媒介。一個地方的方言最能體現當地語言文化特色,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交談中很經常使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詞匯,體現出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地域文化。縱觀臺灣娛樂節目,主持人或嘉賓在節目語言交流中基本都會用到當地方言——臺語(即閩南語)。而由豬哥亮主持的“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臺灣的秀場娛樂節目《豬哥亮歌廳秀》”則是完完全全的臺語節目,豬哥亮從頭到尾幾乎都以臺語主持,僅偶爾穿插幾句國語,或是遇到不懂臺語的嘉賓面前才不得不以國語主持。臺灣地區的語音頗具特色,突出表現在把翹舌音發音成平舌音,如把zh、ch、sh發成z、c、s,這一語音特色也是受臺灣的方言及臺灣拼音讀法有所影響。另外,在語言表達上出現得最為頻繁是運用于句尾的語氣虛詞,包括吼、啦、嚎、哎、嘛、吧、啊等,在表達上更能體現內心狀態。
(2)民俗文化是節目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除了語言文化,民俗信仰也為該節目添加了不少本土特色。臺灣是個民俗信仰興盛的地區,宗教種類豐富,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等等,而媽祖民俗信仰在臺灣尤為盛行,歷來有“百米一宮,千米一廟”之稱。在很多娛樂節目中,宗教文化的信息也被搬上舞臺進行討論和分析,通過電視媒介將其更好的宣傳和推廣。
(3)臺灣美食、旅游文化對節目的作用。除上述的語言文化和民俗文化之外,臺灣的娛樂節目還涉及當地的諸多文化,如《周日八點檔》和《大口吃遍臺灣》等顯著突出的臺灣美食文化,《世界那么大》和《臺灣真好康》等彰顯臺灣的旅游文化。總之,臺灣的電視娛樂節目融合許多當地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資源不僅體現了臺灣的本土特色,為娛樂節目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并且憑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觀眾,更為臺灣本土文化的傳播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提高電視收視率的三個方案
(1)以節目內容吸引觀眾來提高收視率。從整體分析,幾年來臺灣娛樂節目的節目內容、版塊設計更精于其形式。節目的背景一般以情景劇形式為主,對道具沒有過高的要求,更多在于以節目流程的創意和場景的創新來吸引大眾。在臺灣各娛樂節目內容中,十分注重“節目效果”,以“無厘頭搞笑,欣賞美的事物,爆料奇事”為訴求點吸引大眾。一個節目的搞笑程度越高,對大眾的吸引力也就越大。當然這種搞笑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上,還體現在以搞笑為主的行為上。有時為了增加效果,惡搞對象往往還是大家熟知的明星等大牌人物,而他們也為了宣傳而被主持人調侃,一起制造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是一種普遍的宣傳手段。
(2)以參與節目的藝人、主持人來吸引觀眾。近年來,在臺灣娛樂節目的制作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游戲+訪談”的模式來進行。這種情況往往是以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來給節目定位。一個能吸引觀眾的主持人是提高整個節目收視率的保證,因為主持人的主持風格與表現,能夠帶動整個節目受眾的喜愛程度,所以目前臺灣娛樂綜藝節目都傾向于利用一線明星搭檔主持,吸引觀眾眼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S和蔡康永搭檔主持的《康熙來了》。它在臺灣每晚收視率為1.2%~1.3%,每周吸引超過500萬觀看人次,這么高的收視率是以小S和蔡康永的完美組合為保證的。小S性格開朗,言語隨性大膽,搞笑幽默,而蔡康永知識淵博,沉穩而不失幽默,兩個人巧妙的結合,完全即興的提問和無底線的開放話題總是讓觀眾充滿驚喜,為《康熙來了》呈現出許多爆笑的效果。主持人是整個節目的收視率保證的靈魂。
(3)構建娛樂節目的創意元素。在娛樂節目中,尋找到自身節目的特色,帶動其身邊各種行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產業鏈,不僅能夠很大程度吸引觀眾,還可以使節目組形成一個好的品牌效應,從而擴大宣傳力度。由于觀眾角色的變化和觀眾參與節目的廣泛性與高度性,致使觀眾這一群體在無形中對節目制作、比賽進程等方面起到了某些向導的作用,節目制作方會在某種程度上迎合觀眾的喜好和想法來調整節目的內容與進程,觀眾也因此附上了與節目制作方和電視臺等共同制作節目的角色。對于《超級星光大道》而言,觀眾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參與節目互動的地步,而是自然而然地成了節目的組成部分,他們對節目的喜好和態度操縱著節目的制作和進行,他們與參賽者感同身受,從某種意義上講,選秀節目是依賴于觀眾的參與而存在,就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和傳統的比賽選拔節目相比,選秀節目并非強調參賽者的專業性和評委的專業水平,而是注重節目的娛樂性與觀賞性,注重節目的收視率。也就是說,真人秀節目的娛樂性要高于專業性,評委的感性評價要高于理性分析。《超級星光大道》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選拔最優秀的歌手,而在于從普羅大眾中選出個性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制作一檔迎合大眾口味、輕松好玩、令觀眾樂于參與其中并能起到某些關鍵性作用的娛樂節目。
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臺灣的娛樂節目相對于大陸娛樂節目的成功之處在于臺灣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它們表現出來的民俗習慣使大陸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濃濃的親切感。另外,臺灣受到來自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先進文化的影響,使得臺灣的娛樂文化顯得非常時尚新潮,這一點也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追捧。在多方面文化影響下,臺灣娛樂節目開始形成商業性和傳統性為一體的格局,形成了完整的娛樂產業鏈。
3結語
電視娛樂節目為了追求利益,對收視率的盲目追求,千篇一律節目形式,讓娛樂節目市場陷入“復制”的程式化。在筆者看來,通俗藝術形態的娛樂節目,一樣要強調思想內涵與品位,避免給觀眾造成視覺疲勞。娛樂競技節目的經久不衰,需要對時代脈搏的把握,了解社會時尚的信息,使娛樂節目在高品位的審美文化中達到和諧、交融、統一。在新媒體、新語境下,電視觀眾對娛樂節目的要求逐漸提高,娛樂節目的創新變得尤為重要,只有在不失國家的傳統文化品格下,摒棄節目中的 “復制與摘抄”,使電視受眾的審美欣賞力和道德情操得到全面提高,使電視娛樂節目在文化規制中得到全面發展,體現其在電視市場上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