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佛山禪城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對佛山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尤其在對發展休閑體育運動、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增進社會協調、改善人文居住環境、激發城市活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究在城市生活領域中,休閑已經成了基本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事務之余,以文化創造、文化享受為出發點,以身心放松、消遣娛樂和個人拓展為利益目標,選擇娛樂、運動、社交和學習等方式,體驗和實踐著個性化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追求快樂,完整、全面、健康地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各種休閑消費在城市產業中的市場份額最大,休閑市場已成為城市產業市場的主流,具有最大、最現實的市場價值。
1城市休閑文化產業的價值和產業發展模式分析
在城市生活領域中,休閑已經成了基本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事務之余,以文化創造、文化享受為出發點,以身心放松、消遣娛樂和個人拓展為利益目標,選擇娛樂、運動、社交和學習等方式,體驗和實踐著個性化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追求快樂,完整、全面、健康地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休閑文化產品消費掉的并非單純的物質性產品,隱含了“消費同時產生體驗”的消費過程。消費轉型引起的文化需求是休閑文化產品商業價值的重要來源。在當今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訴求易于滿足,而情感訴求則需要深入的探究和開拓。因此休閑文化產業的價值就在于極大地發掘這種內在的訴求,滿足人們情感需求,從而達到引導消費的目的。發達國家休閑產業發展模式是在物質產業獲得根本性發展后,文化產業緊隨其后發展起來的。當前我國物質產業比較發達,但是文化產業沒跟上。如何把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業的要素,值得深入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要依托新的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文化傳承與時尚的有效組合。
2佛山市城市休閑文化產業的狀況及基礎
佛山地理區位的綜合優勢,佛山地處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區位優勢??缛?1世紀以來,佛山的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為文化產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文化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2007年,全市擁有文化產業企業3745個,從業人員128830人,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599億元,實現增加值約146億元,約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07%,文化產業人均創造增加值11.32萬元。佛山文化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人均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全國文化產業的平均指標。但從產業結構上看,佛山文化產業的優勢板塊是文化產品的制造類和流通類,而不是休閑類。文化產業營業收入最大的門類依次是:家用視聽電器設備批發、照相機及器材制造、工藝美術品制造、包裝裝潢及其他印刷等。內容開發和新聞、出版和版權服務、廣播電影電視、文化藝術服務等門類在我市文化產業中所占比重很小。
3佛山禪城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模式
根據佛山禪城已有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現有的區域經濟的優勢、巨大的市場空間,可從如下幾個方向重點打造佛山市休閑文化產業:
3.1把禪城石灣打造成陶瓷文化和創意設計產業板塊
以南風古灶、石灣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石灣美術陶瓷廠為依托,努力挖掘中國陶瓷文化內涵,壯大佛山陶瓷文化產業,通過展覽、表演、互動、體驗等多種方式來完整呈現陶瓷文化魅力,使之成為集觀光、旅游、休閑、娛樂、培訓、餐飲等于一體的創意經濟活力中心和佛山文化創意產業的精品園地,同時帶動文化企業的投融資平臺以及相關的孵化器公司的形成。在南風古灶建成“陶文化主題公園”等重點項目,形成文化旅游優勢,使南風古灶成為海內外游客體驗廣府文化魅力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形成景觀與人文、懷古與創意、產業與休閑相映成趣的綜合旅游基地。舉辦“佛山陶瓷創意展或大賽”集聚創意研發人才,打造上下游聯動的創意產業鏈,推動陶瓷產業結構調整、弘揚中國陶瓷文化、促進城市文化的共建共享為目的,以活躍陶瓷設計、開發創意成果、塑造陶都形象、共享城市文化為主題,以佛山陶瓷與現代創意理念的結合為核心,開展系列陶瓷文化創意活動,從而推動佛山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佛山創意產業園與佛山石灣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園區的發展和完善。因地制宜,在各區、鎮街新建一批特色化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成為培育文化生產力的沃土。
3.2建立嶺南文化創新基地
以禪城祖廟為依托,舉辦“佛山武術文化節”,武術文化節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當代武術精神”為主題,兩年一屆,長期舉辦,開展武術文化研討會、武術賽事、武術表演、國際武術交流等一系列活動。
建設嶺南文化產品的創新基地,一方面要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傳承,使佛山禪城成為嶺南文化遺產傳承最完好、數字化整理最先進、使用開發最方便的城市;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嶺南文化藝術創新工程,自主開發文化新產品、新項目、新業態,增強文化藝術品的感染力,賦予其更豐富的表現形式。依托“嶺南天地”大力開發會展旅游、度假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旅游、歷史旅游、工業旅游、宗教旅游等特色項目。使佛山禪城成為海內外游客體驗廣府文化魅力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形成景觀與人文、懷古與創意、產業與休閑相映成趣的綜合旅游基地。
3.3在創意產業園區開發“佛山國際美食文化節暨粵菜文化大觀園”項目
創立“粵菜源頭,美食宗師”的品牌,形成美食文化的創意節慶品牌。打造集餐飲、休閑、娛樂等于一體,具有粵韻、粵風文化觀賞、粵菜文化博覽、技藝交流、特色品嘗、DIY參與體驗以及粵式餐具佐料展銷等全方位、多功能的大型粵菜文化主題公園,為市民提供新的旅游休閑體驗。
3.4發展佛山禪城休閑體育運動
依托廣府文化旅游之城發展佛山禪城休閑體育運動。
在祖廟——東華里板塊進行“佛山武術文化”的宣傳。突出黃飛鴻、李小龍等歷史名人和詠春拳等武術品牌,培育體育文化產業鏈。將武術文化元素與旅游、影視、會展等文化產業項目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聯動作用,提升佛山體育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從東平新城——亞藝公園(世紀蓮——明珠)板塊和祖廟——東華里板塊來發展休閑體育運動,以體育運動方式來進行的休閑,這是一種促進社會交往的最佳方式,以球會友,結識新朋友、建立新友誼、支持家庭和諧、經營團隊合作、建立伙伴關系。可以降低緊張、吵架、混亂、煩悶的心情;減少來自家庭、工作、人際關系和生活的壓力。通過參與休閑體育,還能澄清輸贏的真諦,提高團隊合作精神;與大自然的對話、對大自然的啟悟,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恢復心理平衡。所以說休閑體育是指由內部動機引發的,為了從外界環境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使個體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運動方式,去休息、消遣、培養與謀生和經濟利益無關的體能、智能和運動能力,自發地參加體育活動和自由發揮運動才能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在東平新城世紀蓮板塊進行休閑娛樂游、賽事觀摩游等項目。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國內外的旅游者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普通的觀光旅游。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后,希望通過輕松、愉快的休閑活動放松身心減輕壓力。
在東平新城東平河段可推出多種適合廣大群眾的體育休閑娛樂游。內容可包括水上摩托、水上漂流、水上游覽觀賞、戲水等。把東平河兩岸建成觀光、垂釣區。賽事觀摩游,充分利用世紀蓮體育館的優越資源條件組織各類國際、國內賽事和演唱會,如足球比賽、游泳、跳水比賽和演唱會來吸引游客,利用露天游泳場還可組織水上項目競技和培訓和利用世紀蓮開班成人和足球的培訓來吸引廣大民眾的參與,以這種體育運動方式來進行的休閑,可以從中發現新事物,獲得新知識,了解新世界,認識新變化;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擴展,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
在亞藝公園——明珠體育館板塊進行體育健身經營服務項目。明珠體育館以體育場所和設施向廣大群眾提供體育活動的服務經營形式,在本館目前開展的體育項目有:籃球、健身操、器械健身、跆拳道、羽毛球、輪滑、蹦極、懸掛、滑翔、網球、乒乓球、棋牌等多項活動,活動人數年均超過450萬以上人次。另外,利用明珠體育館設施的專業特點結合市場需求,與旅游項目結合,與其他綜合性場所結合,可經營體育表演業務,如在亞藝公園可舉辦體育搏擊表演、航空、航海模型表演、輪滑、滑翔表演等。在明珠體育館內進行摔跤表演、健美表演、武術表演、籃球表演、跆拳道、拳擊表演、羽毛球、乒乓球表演等還可舉辦各類文藝表演和明星的演唱會等。這些競賽、表演市場的經營形式將在今后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定能形成氣候。
開拓體育培訓市場。以提高全民素質、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學習掌握運動技術為目的??膳e辦游泳、射擊、乒乓球、體操、武術、棋類、網球、跆拳道、各類健身操、拳擊、定項運動等培訓班,學員此外還舉辦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培訓,舉辦的夏令營和冬令營的培訓。從中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學員,繼續參加重點培養。體育培訓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促進體育休閑產業良性循環發展,體育培訓市場能為今后的再發展提供相應的素質人群,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休閑生活更加豐富,對休閑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從事休閑供給的主體越來越多。人們在休閑生活中另一個主旋律就是對美的追求,為此人們希望吃的美,穿的美,住的美,而且要美出個性。休閑文化產業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和多元化的產業群體,在經濟產業鏈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拓展新型休閑項目和產業、拉長休閑產業鏈,有選擇、有重點的發展優勢產業,對提升整個城市文化品位、經濟實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對本地城市充分的分析與研究,提出發展規劃,政府在發展中給予大力政策扶持與正確引導,必將大力提升城市的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參考文獻:
[1] 杰弗瑞·戈比.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 成思危.文化融入休閑中[N].光明日報,20001221.
[3] 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佛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佛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82020年)》的通知.
[5] 鮑金.中國休閑經濟與文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6] 王小波.工作與休閑——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變遷[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8).作者簡介:鄒瑾琳(1970—),女,湖南衡陽人,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平面設計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