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摘要: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系統論,是由于中國古代人對世界認識的理論化產物。木刻版畫發端于中國,并且在佛教傳播興盛時迅速傳播于世俗生活,這些深入民間、流傳范圍極廣的版畫也正是印刷術西傳的先鋒。本文筆者通過在中國五行學說系統的視角,來觀察闡述木刻版畫制作過程中的內在關系,以糾正廣泛的版畫藝術西源論的一邊倒現象。
關鍵詞:五行學說;木刻版畫;制作;文化認知1中國的樸素唯物主義
中國“五行學說系統”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內涵,為中國獨特的文化特質提供了物質與精神領域的文化子系統需求。在不同的文化子系統中,由五行系統構成的“宇宙圖案”有著不同的詮釋方式與應用界域。因此,在五行學說系統下來審視木刻版畫是一個全新的中國視角。“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1]木刻版畫的制作過程中不斷表現著中國的文化思想,放大來看文化整體的進程中,亦以多元形態隨著時空點的前行愈加豐富,而不變的只有表構形式、展現途徑、誕生區域,在深層次的審美心理和文化特質的認同則相對其具有恒定性,多元共生、異質同構、殊途同歸的文化生產過程也是其發展過程,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綿延數千年不斷的根基所在。它作為理解觀察的系統方法、萬物行為與觀念的控制功能、寓意象征功能等。作為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念通過文化經絡滲透于各個領域。下表體現了中國“五行學說系統”深刻而廣泛的內涵,為中國文化體系中的物質與精神領域確定了獨特的文化特質。
表1五行對象簡表[2]
類別 對象 出處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令文尚書·甘誓》,《古文尚書·洪范》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逸周書·小開武》,《考工記·畫繢.》五木 青木 赤木 黃木 白木 墨木 《戰國楚帛書》,《隋書·王劭傳》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禮記·王制》孔穎達書五時 春 夏 長夏 秋 東 《素問·六節藏象論》“長夏”王冰 注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五氣 溫 炎 蒸 清 冽 《子華子·北宮意問》五氣 風 陽 雨 陰 寒 《管子·四時》五數 三、八 二、七 五、十 四、九 一、六 《古文尚書·洪范》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尚書·益稷》,《孫子兵法·勢篇》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太清中黃真經》五主 筋 脈 肉 皮毛 骨 《素問·宣明五氣論》五侯 魂 神 意 魄 精 《子華子·北宮意問》五病 語 噫 吞 咳 嚏 《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 《禮記·月令》,《莊子天地》成玄英 注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禮記·禮運》,《難經·五臟圖》鄭玄 注五事 貌 視 思 言 聽 《古文尚書·洪范》,《尚書大傳》卷一五材 天 地 人 神 器 彭德《中華五色》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董仲舒《賢良策》五精 青龍 朱雀 騰蛇 素虎 玄武 《春秋緯·文耀鉤》(清河郡本)五祀 戶 灶 中溜 門 井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社樹 柏 梓 松 栗 槐 《尚書》亡篇壇土 青土 赤土 黃土 白土 驪土 《逸周書·作雒》《史記·三王世家》
2發端于中國的印刷藝術
印刷術作為一種文化傳播與信息交流的途徑與手段。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下卷)便說:“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頁。以木為版是代表著時代特征的工藝,以此印刷制成的版畫遂稱為木刻版畫。歐洲出現印刷術,較中國約晚700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西方印刷術直接得自東方,但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特征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先前的印刷品蔚為相似,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由此可見,木刻版畫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并且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木刻版畫不為天成之物,由中國人率先制作而成;五行學說的系統展示著中國文化整體自然的造物構架法則,并且由中國的版畫率先在世界上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隨之傳出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文化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制作過程中所需要或產生的物質,也不約而同的構成了木刻版畫獨特意趣,在五行學說系統下觀察得出下表。
表2五行對象簡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五器 木版 墨拓 墨輥(墨) 刻刀 紙
上表主要從木刻版畫的制作的流程為著眼點,對環環相扣的每一步制作工藝及工具進行關系分析。得出以下推論;從物質的基本屬性來看,木版和刻刀屬于直觀屬性,五才中木屬東方,東方亦為日出的方向,為行事之始;在印畫的過程中,墨拓摩擦生熱,即為木生火發出熱;按制作中印制與否取決于版上有無上墨,即此步為制作過程的中部,按照五方土為中的說法,那么墨輥或者帶墨的墨輥為之土;木為制作紙的原料,故木生水,印畫的紙張在這其中屬水。五行學說的系統中,事物擁有本質屬性,在不同的造物子系統中又承擔著不同的子系統中的屬性,其博大精深體現了我國古人對事物的深刻認知。
3發展前行的文化藝術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實質是對人性深層意識本質的不斷自省、揭示和感悟。[3]人類的文化發展如此,其環境的中的物質與生命的形式更加存在著異質同構關系說,印刷術以木刻版畫的形式而言最早出現于中國,過程中歐洲向東方學習并且發展,在其后的歷史進程中,西方也向東方展示著新的文化與科技發展成果。在中國樸素唯物主義——五行學說的系統下詮釋木刻版畫的文化意涵,為人類對事物的發展認識提供了旁證。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事物的現代性特征離不開傳統,一切現代性都可以在傳統中找到根源”[4]。木刻版畫的起源與木刻版畫的西學東進只是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文化側向性階段,并不能一概而全的去詮釋版畫藝術整體的脈絡歸結于哪一方;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也是同樣的,勿一蹴而就全盤西化,用傳統文化來解釋當代文化的形態,也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推廣和認知的手段。參考文獻:
[1] 劉安(西漢).淮南子·原道[M].轉引:袁行霈,嚴文明.中華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
[2] 彭德.中華五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30,8689.
[3] 戚序.21世紀中國高校審美教育解讀[J].重慶大學學報,2004(1).
[4] 費孝通.“要對時代變化做出積極有效的反映對時代變化”[Z].“社會變遷與現代化”上海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稿,20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