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的焦點透視,其實是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規律的藝術運用,在一副畫面中,只有一個特定的消失點來表達認知中的物象,而中國畫使用的就是散點透視,它不受視覺空間的限制,畫面中常出現多個觀察點的視域集中表達在一張畫面中的表現形式。現在很多人認為散點透視其實就是沒有透視觀念、不懂透視原理的前提下畫出來的畫作,而后來,人們為了給中國畫找到一個合理的透視形式,將其命名為散點透視。
關鍵詞:透視;焦點透視;散點透視1中國畫運用散點透視的依據
藝術作品都是用來供鑒賞的對象來進行欣賞,鑒賞對象的藝術追求和視覺需求對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畫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評價體系,那么這套評價體系必定會去影響和促成中國畫的形式,從而形成了自成一體的透視構圖的畫法。在中國畫中也是有自己的規律,這個規律也是在中國畫中不斷地被強化,也正因為這個自成一體的透視構圖畫法不斷成就了中國畫這一獨特畫風。我們來逐步分析下:
(1)特殊的透視畫法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情趣,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在一個畫面里面呈現出來。
(2)為中國畫非寫實手法找到一個支撐點,即中國繪畫基本是表現物象的“神韻”,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中國畫追求的是意境,本來就需要超脫于技術之外。
(3)散點透視是中國畫的一種文化追求,中國畫更加注重自娛自樂的消遣和抒情,甚至是志同道合朋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
(4)在中國畫中,并不把像或者逼真的作品奉為至高境界。因為在中國文化精神里很提倡一種“化”的思想,意在指將去其形而留其神。那么留其神即是指留其精神面貌,也反映在中國畫追求畫面精神傳遞之中。反過來看現在西方的畫作,特別是很多具有開創性的畫派如抽象派,也是不以畫的逼真和像作為衡量藝術境界的高低。主要是以作品所傳遞的精神和反映豐富的內涵來評論藝術的價值。而畫的逼真只是作為初學者或學習者技法達到一定高度的一個標志而已。當然如果沒有焦點透視法就沒有西方的寫實性繪畫,所以焦點透視為寫實繪畫提供了一個實現平臺。
從以上四點來分析,西學的焦點透視注重對物象的研究分析,追求能夠真實還原所看到物象的能力,相對來說這一種研究人眼睛所看到的物體客觀規律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這個規律是可以為所有作畫者提供一個可以直接參考的依據,但焦點透視的出現并不是為了知道這個畫法規律的人都必須畫寫實,而是為所有愿意追求寫實畫法的人提供一個方法,例如很多人想追求寫實的效果,如果學中國的畫法可能就比較難實現,或者說在短時間內是很難實現,而西方的焦點透視能夠比較迅速的幫助繪畫者掌握原理,畫出比較寫實的畫作。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透視知識,雖然寫實這個方向未必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們在承認焦點透視的尺寸嚴謹和不斷探索精神后,再來客觀的談談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
2分析散點透視
散點透視從字面意義來看應該是指散開的多個視點繪畫的透視方法,即畫面中所見物象是從多個角度觀察、多個角度表現的一種繪畫形式。
中國繪畫中散點透視的特征:畫面中視點基本上是移動,畫中表現的物象基本上是要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才可以看到的場景,將從不同的觀察角度看到的場景同時表現在一張畫面中,打破一個視域的界限,采取漫視的方法和多視域的組合,將景物自然的、有機地組合到一個畫面中,給畫面構圖帶來了更大的自由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能夠達到廣視博取,隨心所欲,縱橫經營的目的。因為采用了散點透視的中國畫自然就會形成一些特殊的構圖形式,比如長卷、主軸、調幅等,使表現幅度有了更大的延伸性,可塑性。其實這也是中國繪畫不可超越和比擬的原因。
3中國畫中為何沒有出現焦點透視
(1)中國畫對美的追求形式不同。中國畫經歷了這么長的時間和這么多的朝代,人們會疑問,為什么沒有人能夠研究出焦點透視,哪怕焦點透視不是藝術最高水平境界的人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但是否有人追求過寫實,研究過寫實,畢竟沒有什么東西是能夠完全統一的,文化尚且不能說完全統一,在各個朝代也會出現文化上百花齊放的境況,何況是在藝術領域;是沒有人去研究,還是一直沒有研究出來或者被發現。很多人肯定還會疑問一個問題:在沒有相機的時代,人們是多么的渴望寫實,多么的希望了解在遠古、在其他遙遠的地域、其他的人的樣貌和生活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應該是不排斥寫實的,應該也是追求寫實的。所以只能說中國畫在最初對美的形式的追求是不同的。
(2)中國畫的話語權一直是士大夫階層掌握,而不是職業畫家,文人繪畫相對講究情趣,而不是走求真路線。中國畫歷來喜歡務虛,不喜歡務實,其實和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很多人不是很喜歡中國文化里的務虛,認為中國的文化下表現出來的東西都比較隨性,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的標準。然而,又有什么標準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呢。
(3)中國畫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客觀自然對于藝術的嚴格約束,把對自然的模擬演化成了依據個體的精神需要進行主觀的改造。在這種改造的過程中,精神感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藝術中所表現的內容雖然沒有完全遵從自然的原貌,但他們服從于真實的視覺感受和內在精神需求。經過改造之后的形與自然中的原生狀態不同,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同個體的藝術家改造形的審美意趣的差異。這其實也是為什么中國畫一直不去追求寫實而采用散點透視的原因。其實從現在的藝術發展來看,中國畫的藝術追求與世界藝術界的最高追求是一致的。參考文獻:
[1] 陳偉軍.媒介融合與話語越界:傳媒文化的多維闡釋和散點透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3.
[2] 王伯敏.中國畫的構圖[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339.
[3] 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148.作者簡介:周云莉(1985—),女,北海藝術設計職業學院助教,北部灣之星設計協會專業會員,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