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用表征的方法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海報和內容進行分析,試圖展現以食物為中介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以及食物構建國家想象的過程。
關鍵詞:食物;表征;國家想象在美食節目泛濫的今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前并不被看好,但播出后既叫好又叫座。有網友評論“口水與淚水齊飛”。這部紀錄片不僅勾起了觀眾“吃”的欲望,更感動了觀眾。影片通過對食物的介紹,為觀眾提供了想象國家的空間,并揭示了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這部影片如何提供想象國家的空間?被忽視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是什么?想象國家的空間是否會被其他力量征用?
1食物表征的“國家”想象
單從紀錄片的名字來看,“舌尖上的中國”就提供給觀者想象的空間。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條獨一無二的舌頭,擁有屬于自己的味覺感受。當觀者在舌尖上體會中國時,食物成為了其想象國家的中介。食物是生活中每天接觸到的東西,食材生長在自然環境中,需要人去種植;當食材轉化為食品時,需要人對它進行加工。因此,食物不僅為人的生命提供能量,它還構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各種復雜的聯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與國家關系的一部分,“國家”的概念中包含了自然地理、歷史文化,而且國家也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共同體。
索緒爾認為,表征是由語言(不論是說話、寫作、描畫,還是其他表征樣式)所使用的各種表達形式——能指——和與它們相連的各種精神觀念——所指——之間的信碼所提供的聯系。這兩個表征系統的關聯產生了符號,而符號被組織到語言中,產生各種意義,并能用于指稱“現實”世界中的物、人和事。[1]羅蘭·巴爾特發展了索緒爾的觀點,他指出表征是通過兩個分別的但相互聯系的過程發生的。在第一個過程中,各種能指和所指聯合構成一個帶有單純的直接意指的信息的符號。第二階段,這個完成了的信息或符號被聯系到第二組所指。第一階段完成了的意義在表征過程的第二階段作為能指起作用,當它被讀者聯系到一個更廣義的主題時,產生了第二層更精妙復雜和意識形態化的信息和意義。[1]
紀錄片的宣傳海報就是一個符號,它使觀者對于國家的想象具體化。海報第一階段的能指是一雙筷子夾住一片肥瘦相間的咸肉。圖片經過形象化處理,所指是中國的水墨山水畫。肥瘦相間的咸肉和水墨山水畫構成了表征第二階段能指。第二階段的能指是一個戴斗笠的人撐著一葉扁舟,徜徉在山水中,欣賞如畫的風景。所指就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國家”在海報中有兩層內容指向:(1)國家與食物聯系在一起。整幅海報的背景就是一片咸肉,片名又是“舌尖上的中國”。因此中國可以通過食物來理解。(2)國家與山水聯系在一起,用山水代表國家。這是另一種想象國家的方式,不同于人們熟悉的抽象的國界線的定義方式,也不同于地理學中用經緯度以及國土面積和人口總數的定義方式。
不僅海報是符號,影片的內容也是符號。《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的主題是“主食的故事”。片中介紹了陜西的饃饃、羊肉泡饃、臊子面、蘭州的拉面、貴州的米粉、米皮、嘉興的粽子、寧波的年糕。“國家”在影片中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各種抽象概念,而是通過視覺和味覺想象真實可感的食物。北方的主要糧食是小麥,南方的主要糧食是水稻,觀者通過各地的不同種類的食物想象國家的疆域,感受不同的地理空間以及其中的風土人情。
2食物:一種定義自身的方式
文化是個人定義自身的方式之一。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食物是其中的一個分支。《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的華人圈中也引起熱議。有留學生表示,即使語言改變,思維習慣改變,飲食習慣改變,但對中國食物的喜愛一直不變,因為他有一個中國胃。在留學生的敘述中,食物也有了國籍。“中國胃”這樣的表述不僅是對中國食物的喜愛,也是對由食物組成的共同體的認可。即使國籍改變,只要對食物的喜愛和偏向不改變,那么通過食物認定的共同體也不會改變。因此,食物成為定義自身屬于何種共同體的要素之一。《舌尖上的中國》激發了人們通過食物對共同體的認定和想象。
國家是一個共同體,它由千千萬萬的個人組成,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天然地和整體發生聯系。英雄和偉人在共同體以及共同體歷史中的位置顯而易見。錢理群在《我的精神自傳中》談道,“在我們的歷史視野中,只有歷史事件而無人,或者只有歷史偉人而無普通人,只有群體政治而無個體心靈世界。”[2]誠然,普通個人很難在宏大的歷史觀和歷史敘述中找到自己,那么普通人通過什么定義自身在共同體以及共同體歷史中的位置呢?制作食物是普通人定義自身的方式之一。《舌尖上的中國》第五集講述阿劉曬鹽的故事。阿劉在粵東農村曬海鹽,年收入不到一萬元。除了曬鹽之外,阿劉還需要出海捕魚或者做電工貼補家用。即使曬鹽的收入微薄,阿劉仍然堅持著。中國人利用海水制鹽已有五百年的歷史,質地均勻的海鹽不僅是調味品,也是制作鹽焗雞的重要原料之一。在阿劉看來,他曬海鹽的意義在于保護傳統制作方式,保持海鹽制作的鹽焗雞的味道。制作海鹽的工藝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是當時歷史的反映。阿劉在制作海鹽的同時保護了傳統文化,保護了歷史。他通過制作海鹽,找尋到自己在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意義。
3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提供了想象國家的空間,還展現了別樣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在人們熟悉的報道中,國家通常以崇高、嚴肅的形象出現。人們在其中常常感受到個人和國家之間的對立關系。例如,某人的房子被強拆,某地的城管打傷小販、某地市民抗議游行等。難道個人和國家之間只有管理與被管理、約束與被約束的強制性的法律關系嗎?在這樣的國家想象中,人們常感嘆“生活為什么這么難”。以往的美食節目并未提及被媒體敘述遮蔽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擺脫了對“國家”抽象地表達,還展現了不同于監管和純粹金錢關系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觀者向往《舌尖上的中國》中悠游自得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這是對中國鄉土生活的向往。久居城市的人在快節奏生活的壓力下,自然希望擁有簡單、樸實的生活。觀者心中保存著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田園夢”,這使他們對紀錄片通過食物展現的鄉土生活產生共鳴。鄉土社會展現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是今天人們向往的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講的是一對母女采摘松茸的故事。松茸長在大山深處,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只有陽光、空氣、水分達到合適的比例,松茸才可能生長。挖好松茸后,必須把周圍的土壤和樹葉重新掩埋好,否則它的生長環境就被破壞了。中國鄉土生活中,農民依照節氣的變化安排播種收割。他們尊重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收獲食物。現代都市中的人們,告別了農耕生活,在超市和菜市場中能方便地買到新鮮的瓜果蔬菜。城市人在配備著現代化設備的房子里工作和生活。空調可以隨意地調節冷暖,即使屋外風霜雨雪,室內依舊溫暖如春。朝九晚五或者三班倒的忙碌生活令人無暇關注自然四季的變化。在城市人的生活感覺中,自然的影響似乎越來越小,他們漸漸失去對自然的崇敬和敬畏。只有當城市人受到酸雨、沙塵暴、霧霾、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時,他們才猛然發現自然的存在。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就像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樣。在細碎的日常生活中,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彌漫在各處,可人們通常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當遇到特定事件或涉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矛盾糾紛時,人們才注意到它。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民,而人民也要敬重國家并遵守法律和各種規則,二者才能和諧相處。
人民對國家的敬重建立在信任國家的基礎上。食品安全是目前國人十分關注的問題,由食品安全引發的信任危機是國人面臨的又一大難題。當企業和政府都無法保證食品安全時,個人對國家的信任出現動搖。《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很多來自家庭作坊、來自鄉村、非食品工業生產的食物。紀錄片中介紹的吉林的辣白菜、四川的豆瓣醬、安徽的毛豆腐都來自家庭作坊,由家中年長的女性制作。現代化之前的中國鄉村社會中,農民自給自足,若是自己生產的東西不夠,可以在集市上以物換物或購買別人的產品。大家互相信任對方的產品。反觀眼下,農民不吃自己生產的食物。城市人雖然對農民的產品抱有懷疑,卻不得不吃。由于工作的壓力,他們沒有時間自己生產放心的食材。制作食物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上班族沒有閑暇和精力學習食物的制作方法。因此城市人不得不選擇食品工業產出的食品。為了滿足長距離運輸和長時間保存的需要,食品工業生產的食物通常含有食品添加劑。適量的食品添加劑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但一些不良廠家和商販為了經濟利益,在食品中非法過量使用添加劑,甚至造假。《舌尖上的中國》使人們看到重建信任的希望。如果人們認識賣食物的人,彼此間建立信任關系,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人們就能相信食物是安全的。當國家可以保證食品工業生產安全的食品時,人們對國家的信心才能建立。否則,人們的信心來源就無從談起了。
食品安全和溫暖融洽的人際關系密不可分。人們對家鄉安全食品的懷念也是對人與人之間溫暖融洽關系的懷念。紀錄片講述云南苗族自治區的農民,世代在陡峭的梯田上耕種稻米。每到稻米收獲的季節,全村的青壯年都到梯田里參與收割,并捕捉水田里無污染的稻花魚。豐收后,村里開流水筵席,青壯年和老人們一起吃新打的稻米制作的飯團。他們一起勞作、一起收獲、吃自己種植的食物。鄉村里人與人之間互相協作,關系融洽,長幼有序。中國曾經的鄉土社會中,鄉村有“公田”,“公田”由大家一起耕種。獲得的收益用于贍養村中無子女的老人。現代社會打破了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村中的青壯年到城市謀生,老人和孩子留守農村。一些農村老人不僅要做繁重的農活,還要撫養孫輩。雖然老人能收到子女寄回家的生活費,但是他們缺少子女的情感支持。當然還有部分老人既得不到經濟支持也得不到感情支持,他們迫于無奈自殺。現實生活的殘酷使人更加懷念曾經鄉土生活中互相扶持、守望相助的傳統。
4結語
《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它的功能就遠超出一部食物紀錄片。由于《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各方的力量都在爭奪和利用它,其中資本的力量最明顯。“舌尖上的中國”成為一個品牌,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和美食、鄉愁、懷舊、文化等各種詞語結合起來,為消費打開市場。淘寶網上出現舌尖上的中國“吃貨套餐”“吃遍中國”、旅行社推出“舌尖上的中國”旅游路線……凡是和“舌尖上的中國”產生聯系的東西都火了。紀錄片中的陜西賣黃饃饃的老漢和北京西貝餐飲公司簽約,成為形象代言人。資本的力量鎖定“舌尖上的中國”帶來的各種商機,這對消費者來說既是好事也不是好事。一方面,他們能購買自己真正需要的食物和旅游服務;另一方面,他們的消費欲望被不斷挖掘,欲壑難填。消費者通過商品可以建立對國家的想象,若商家們出售假冒偽劣商品或者貨不對板,那么由《舌尖上的中國》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以及個人對國家的想象和認同又能持續多久呢?參考文獻:
[1] 斯圖爾特·霍爾(英).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536,3940.
[2] 錢理群.我的精神自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
[3] 鮑德里亞(法).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簡介:柯楨,女,文化研究碩士,上海大學文學院文化研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