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詩人從很早以前就對秋天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從最早的《詩經》《楚辭》中的詩歌就能明顯地發現這一點。在我國的古代詩歌當中,抒情主人公由于身處逆境,例如死亡、離別、失意等,他們在面對秋天的景色時,感物傷懷,悲從心生,進而由此產生了悲秋詩。這種詩歌內的悲秋情節充分顯示了抒情主人公內心的痛苦、無奈以及焦慮,悲秋詩歌不但進一步充實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各種文學主題,如怨情、思鄉、失意等等,促進了中國古代抒情文學的不斷進步。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許多的悲秋詩。文章將對魏晉詩歌中悲秋主題進行研究,對其衍變情況進行分析,并探討悲秋主題衍變的成因。
關鍵詞:魏晉詩歌;悲秋主題;成因0前言
通過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研究,可以發現“悲”和“秋”兩者之間存在極為緊密的關系[1]?!氨涨镏疄闅庖?!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薄毒呸q》(宋玉)中有這樣的描述。詩人們將羈旅孤苦的寂寞之感,登上望水的依依惜別之情,生命即將逝去的惶恐之心等諸多人生悲情,都融入秋天的意象當中,開創了“悲秋詩”的先河。之后,各代詩人開始逐漸接受“悲秋”意識,并且對其進行了廣泛的傳唱。劉禹錫在其作品《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由此可見,在我國古代文學當中,悲秋已經成為文人心中的一種情結。魏晉時期的詩人同樣受到悲秋意識的影響,例如王粲、曹操等人都曾經寫下過有關悲秋的詩歌。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魏晉時期的悲秋詩歌在主題上出現了一定的改變,鑒于此,以下筆者將對其衍變情況進行分析。
1魏晉詩歌中悲秋主題的衍變
在魏晉以前,悲秋詩歌的主題一般包含三大類,分別是思鄉類、壯志難酬類以及女性哀怨類等,以思鄉類為例,在《古詩十九首》《古歌》當中都有一些含有悲秋意識的詩句,其所表現出現的就是離家在外的游子的思鄉之情;在《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當中,詩人由于思鄉,想回到故鄉但是又無法回去,進而痛苦得連蟋蟀的悲戚聲也不想聽到。魏晉時期的悲秋詩歌同樣延續了上述中所提及的三類悲秋詩,如王粲的《從軍詩五首》、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返仍姼?,都表現了詩人們的雄心壯志。
此外,在魏晉時期,悲秋詩歌的主題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出現了新主題,即感嘆時間的永恒、生命的流逝。在歷史猶如長河一般奔流不息的同時,文人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渺小,縱然是天子君王亦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的生命規律。秋季,萬物皆歸寂,然而,在時間的流逝過程中,秋天總是會到來,不斷輪回,這種情況正好符合詩人們的心境,進而使得悲秋之情更加的悲涼[2]。在魏晉之前,對于這一類主題的悲秋詩歌還比較少,文人并未將秋和時空觀念相連接。而到了魏晉時期,文人們開始在悲秋詩歌當中對生命、時間進行探索,其意越是深遠,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更加的悲戚。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詩》曾經寫道:“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痹谶@一句中首先就打下了悲秋的基調,之后再寫道“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以此來表明自身對世事的深刻思索。曹植由于兄弟之間的爭斗,感到極度的悲涼與無奈,進而致使其慢慢失去了以往的意氣,年少時的精神也漸漸變為對世事無常、生命苦短的感嘆?!顿洶遵R王彪詩》中描寫到:“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本驼f明了這種思想。而在張協的《雜詩十首》其四:“朝霞迎白日。丹氣臨旸谷。翳翳結繁云。森森散雨足。輕風摧勁草。凝霜竦高木。密葉日夜疏。叢林森如束。疇昔嘆時遲。晚節悲年促。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痹谶@首詩中同樣抒發了這種情感,感嘆“晚節悲年促”。通過以上描述,不難發現:魏晉時期的詩歌其悲秋主題發現了衍變,具體表現在對于生命的有限、時間的無限的感嘆。
2魏晉詩歌中悲秋主題衍變的成因分析
2.1社會動亂所致
魏晉詩歌悲秋主題的衍變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極為密切的關系[3]。通讀歷史就能夠發現,在中國五年多年的歷史當中,漢末魏晉時期是社會最為動蕩、人口損傷最為慘重的一個階段,有學者將這一時期叫作“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在當時,統治集團的內斗、軍閥首腦的殘暴,均造成了極為可怕的殺戮,在《三國志·魏書·董卓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董卓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币虼?,當時的文人在其詩歌作品當中都紛紛感嘆現實的殘酷和仕途不順的悲涼。
邁入兩晉以后,人們的境遇更為艱辛。在當時的司馬氏集團當中,已經將封建道德完全的摒棄,各種齷齪行為極為普遍,例如貪污、虛偽、荒淫、兇殘等等,尤其是在西晉時期,整個社會進入到了一個極度混亂的時代,外戚與宗室之間相互奪權,老百姓的生活、生產都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在這一時期,死亡已經成為主要的代名詞,文人們對于生命、生存十分的焦慮。因此,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許多的悲秋詩歌,而在其中不乏感嘆生命的詩句,使得秋更加的悲涼。
2.2各種天災所導致
在魏晉時期,除了人禍以外,還出現了各種天災,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悲苦。在曹丕的《又與吳質書》中描述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謂百年已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其中對當時關東地區所爆發的瘟疫與災情進行了描述。魏晉時期的文人們在人禍、天災,以及眾多非正常死亡不斷沖擊之下,其敏感的神經受到的了極大打擊,他們比之前更加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脆弱,而將其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就會展現出極為強烈的感傷情懷[4]。所以,魏晉時期的文人在認識上與體驗上具備極為普遍的現實含義,其將自身坎坷的遭遇、動蕩的社會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而對生命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折射在詩歌當中也是一些較為負面的事物,以對丘墓的詠嘆來說明人生的艱辛,顯示生命的無常。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上,文人內心的轉變在其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導向作用,魏晉時期文人處在亂世時的心態就是當時悲秋主題衍變的一個原因之一。
3結束語
綜上,在邁入兩晉時期,由于社會歷史的不斷變化,使得魏晉文人的心態也隨之出現了變化。在當時生存環境險惡、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時期,魏晉時期文學的悲情與建安時期的不同,并非是一種慷慨悲涼,而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感嘆。將其折射到有關“悲秋”的文學作品中,則體現出對時間的恒久、生命的苦短的詠嘆。參考文獻:
[1] 王立,陳康泓.由悲秋主題看子弟書“他者”的抒情意味——一個跨文化傳播的抒情模式的變異[J].東疆學刊,2012,29(3):813.
[2] 張銀.魏晉悲秋內涵的特色[J].理論界,2010(1):127128.
[3] 張燕.李清照悲秋之作成因探索[J].山花,2009(24):130131.
[4] 治亞蛟.宋玉悲秋的主題和影響[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4).作者簡介:呂丹(1976—),女,北京人,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201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