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前葉,這樣的年代對于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時期,頻繁的戰亂,生存的苦惱和種種新發現同時扎根在這里。藝術家們也在亂世探討美的奧秘,追求生命的真理。盧西安·弗洛伊德與吳冠中都出生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作為20世紀藝術家的杰出代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和生活領域有著什么樣的共同點與差異性。通過他們之間的一些比較,我們能更好地學習藝術,了解藝術,掌握藝術發展的趨勢,對我們將來自己藝術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藝術;盧西安·弗洛伊德;吳冠中20世紀前葉,這樣的年代對于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時期,頻繁的戰亂,生存的苦惱和種種新發現同時扎根在這里。藝術家們也在亂世探討美的奧秘,追求生命的真理,盧西安·弗洛伊德與吳冠中都出生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作為20世紀藝術家的杰出代表,他們在各自的藝術和生活領域有著什么樣的共同點與差異性?
作為藝術大師,他們各自所秉持的藝術的態度都是專注,全身心地投入,先說吳冠中先生,他是較真兒的人: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他竟然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全部毀掉,這一舉動被許多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其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而弗洛伊德每天作畫的時間相當長,往往同時進行兩到三張畫作,分白天與夜晚兩個時段進行,工作的時間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稍作休息之后,再從晚上7點畫到半夜11點半。每天畫10個半小時,一周7天,天天如此。他的模特大多是家人、親戚、志同道合的畫家或者朋友,他們通常一坐就是幾小時,幾個月甚至幾年,經常在過程中睡著。他們所體現出對待藝術執著的態度,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在對待風格與技法上吳冠中說過:“只求作品表達作者心意,一切技法都是奴隸”,而弗洛伊德曾經也寫過的一段話:“藝術家永遠不需要成為自己的囚徒,風格的囚徒,名譽的囚徒,大筆財富的囚徒。”藝術原本就需要個性的“激情”和個性的“飛揚”,是心靈的真實寫照與藝術表達,任何已有或固有的“一切技法”只能代表“藝術原味”的過去,并不代表藝術家的“明天”或明天的“藝術新味”,任何“超越”和“創新”,都是對已有藝術或固有藝術的“革新”,甚至“顛覆”。
說到選題與表現方式,長期以來,吳冠中先生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就適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推動了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演變和發展。反觀盧西安弗洛伊德先生,他將自己處于孤僻和封閉的狀態,遠離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領域的縱深開掘。其繪畫對象從不敘述戲劇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內肖像、裸體肖像為主。這也使他成為一個定型的畫家.而他也就在室內從親近的人身上不厭其煩地刻畫著某種近乎神經質的狀態,他喜歡畸形而病態的主題。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他的畫而結構緊縮而有力,其所描繪的胴體通常是繃緊而飽滿。筆觸顯露,有時呈現出無序、粗鄙的狀態。在這點上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種表現性的效果。他喜歡人們過多將注意力集中在色彩卜,他說:“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
痛苦與孤獨,這是每位藝術大師都會遇到的問題。吳冠中覺得藝術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給那些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提醒的是:熱愛美術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養,但是你真的要成為畫家,成一個藝術家,不那么簡單,沒那么多人都成為藝術家。因為,要成為藝術家的條件太復雜了,除了要功力,要學術經驗,他還要痛苦。沒有痛苦,不容易培養人,他曾說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還作過一幅油畫《苦瓜家園》,并說“苦,永遠纏繞著我,滲入心田”。弗洛伊德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部分藝術都有一種接近本能的憎恨。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視人文主義精神的時期,而弗洛伊德的觀念卻正好相反:人永遠也不能忘記他就是墮落主體這一事實。康德是第一個發現美學是可以與痛苦融合在一起的,弗洛伊德證明了確實是這樣。
無論是吳冠中先生,還是弗洛伊德先生,都是對架上藝術有著重要意義的藝術大師,其各自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形式,都帶著各自本民族與文化的鮮明的特征。兩位藝術家的藝術拓展了我們的藝術視野,也縮短了心靈與時空的差距。也進一步促使了藝術多元化的形成,中西方藝術的互相參照,就能發現其中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通過他們之間的一些比較,我們能更好地掌握藝術發展的趨勢,對我們將來自己藝術方向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引作用。參考文獻:
[1] 洪毅然.談談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兼與吳冠中同志商榷[J].美術,1981(06).
[2] 吳冠中.關于抽象美[J].美術,1980(10).
[3] 高建平,王春辰.從國際美學大會到中國當代藝術[J].文藝理論研究,2007(06).
[4] 呂林.論弗洛伊德油畫的藝術特色[J].青年文學家,2010(07).
[5] 人鄰.那個哀傷于“暴力”的男人——讀英國藝術家盧西恩·弗洛伊德作品[J].海燕,2004(11).
[6] 趙靜.走在現實主義路上的大師——弗洛伊德[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作者簡介:陳行曄(1989—),男,江蘇無錫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