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海建
摘要:現今社會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老年朋友喜歡學習數碼攝影的越來越多了,因為數碼相機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時尚和樂趣。但是,許多中老年攝影愛好者在剛剛踏上攝影之路時,面對眾多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不能很清楚地了解它,讀懂它,更不知怎樣去欣賞它,往往會忽略了攝影作品中所隱含的內涵和外延。面對一幅好的攝影作品,學會如何讀懂它,欣賞它,這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必修的基本功之一。也就是說,中老年攝影愛好者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只有讀懂攝影作品,才能學會欣賞攝影作品,才能從別人的攝影作品中學習到更多的攝影知識,領略到攝影作品中的內涵與外延。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經驗與想法。
關鍵詞:中老年攝影愛好者;攝影作品攝影,是一個攝影家對要拍攝的對象經過思維取景后按下快門,還原現實事物、景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根據需求要講究攝影器材、技法外,更要求攝影者要有瞬間的感悟。所謂的“感”是視覺的感覺和感知,“悟”是攝影家拍攝過程中頭腦理性思維的反應。例如,我在授課分析學員作品時得知,有相當一部分學員在攝影過程中拍到了好的作品,但是他們竟然不知是一幅成功的好作品,使我感到很不理解。這也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攝影不是有理性思維的,有目的地拍攝,而是盲目的憑著一種感覺,隨意地拍攝。當我對他們的作品點評以后,他們才恍然大悟,有的直拍腦門大笑。類似這樣的笑話很多。所以學會欣賞作品對他們很有必要。例如,當我們面對不同種類的攝影作品時,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待、欣賞和評價?對于現在絕大多數的攝影作品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自然風光、社會人文、行為藝術的美。這樣的作品不僅能給我們帶來了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給我們帶來了對于生活感受的啟迪和激情。當然也有一部分,如抓拍、紀實類的作品對于構圖、光線、角度等,因客觀環(huán)境的原因而不可做苛刻的要求。面對不同題材、風格的攝影作品時,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一種思維心態(tài)去欣賞它?由于攝影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有它獨自的藝術特征和規(guī)律,從而決定了它自身的藝術規(guī)律。攝影藝術的展現是通過色彩、影調,時空等條件來塑造形象。因此,欣賞攝影藝術首先要從了解作品的主題,看懂主體,知道陪體,另外還要對構圖、用光、影調等能被欣賞者直接感觀的基礎要素入手,這些要素不僅是構成一幅作品的基礎,也是欣賞者感受和認知攝影作品的藝術前提。因此,攝影藝術應該從主題思想,主體表現,技術技巧藝術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著手欣賞閱知,了解外延,理解內涵。
首先,主題思想是攝影作品內容的集中體現,是一幅攝影作品的靈魂。對任何一幅攝影作品主題的表現,攝影家會通過作品畫面告訴人們其主題思想的類別,內涵,目的,意義。這也是攝影作品要反映作者要拍攝主題的唯一性。攝影藝術是一個以生活為源泉,以感知為基礎,以想象為手段,以情感為動力,以思想為靈魂,并通過照相機藝術地把握生活的復雜過程,它要求攝影家必須具有善于觀察和感受、善于學習和思考、善于發(fā)現和捕捉的本領,在生活、思想、技巧等方面進行艱苦的磨煉。其表現形式,藝術手法貫穿于一幅攝影作品從構思到完成作品的全過程,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一般紀實類,新聞類攝影題材的主題思想比較明顯,風光類和生活類的作品有時候主題不是很突出,但是在拍攝表現手法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攝影家在拍攝作品的過程中,它是大腦思維對客觀事物及事件瞬間的,有目的的反應而去拍攝,并不是盲目的隨心所欲,這是他們的相同之處。不同點是紀實類,新聞類,風光類和生活類的攝影作品,因客觀環(huán)境的不同,因而要求也不相同。例如,紀實類,新聞類攝影是以時間,空間,事件和背景為拍攝主題,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現場感,是什么就是什么,具有尊重現實不可以進行后期加工處理的特殊性。然而,風光類和生活類的作品是以美感為前提,可以根據作者的喜好和觀賞者的要求進行后期的PS美化和創(chuàng)意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以此達到作者和觀賞者的要求。
其次,一幅好的優(yōu)秀作品它是攝影家通過主體表現主題,展現主體,以及攝影家運用攝影技術與技巧的應用和完美結合的結果,這就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現在很多攝影作品比賽中成功的攝影作品主體的安排,所采用的拍攝技巧,都是緊扣繞主題,使畫面主體突出、虛化,對比,創(chuàng)意等等很多的手段,讓整個畫面更具有感染力、沖擊力的美感藝術效果,使觀賞者面對攝影畫面有賞心悅目身臨其境之感,這是攝影作品的整體性。另外還要看攝影作品的現場性和瞬間性。攝影創(chuàng)作離不開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說拍攝地點和角度的選擇是作品形式表現的關鍵。任何事物只有在它的現場空間展現對攝影才有意義。凡是攝影創(chuàng)作的素材必須有主體存在其空間,否則審美關系就無法成立。其他藝術可以通過記憶進行創(chuàng)作,而攝影則不行。瞬間性主要是反映任何現場都是在特定的時間決定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存在,快門記錄的是來去匆匆的瞬間,這個記錄表明是這個客體而不是其他客體。一幅好的攝影作品,特別是一幅傳世的攝影作品一定具有它的整體性。這就是攝影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也是內涵與外延有機結合的完美體現。如果你是一個具有一定的攝影知識的攝影愛好者,一看攝影作品便知攝影家拍攝時所運用的思維方法和拍攝手段,以此可以進行評價,推敲和借鑒,從而能更深層次去感受和認知攝影作品的意境和魅力,了解作者的構思和用意,讀懂攝影作品在構圖中點、線、面有計劃,按比例的在畫面里安排。反之,如果你對相關的攝影知識了解不夠深入,看到攝影作品時,只會感之攝影作品中的圖畫效果,而忽略了作品中精彩的瞬間、人物的神態(tài),以及攝影作品中光和影等內涵和外延關系,而錯過了一次難得的,寶貴的學習機會。
第三,藝術的表現方法也是欣賞照片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攝影家在藝術觀、主題思想的指導下,并根據主題創(chuàng)作的需要所運用的不同表現手法。在當今很多商業(yè)化的攝影作品和藝術類攝影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藝術的表現方法和手段。對于欣賞這一類的攝影作品時,與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及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系,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來提高我們個人藝術和哲學思想的修養(yǎng),從而在觀看攝影作品時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受到更多的啟迪和教育。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什么事情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人才會有智慧、有見識、有收獲。都是學而知,不學而不知,學而知不足。因此,無論是領悟攝影藝術還是對攝影作品欣賞,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學習、積累和總結的過程;掌握好在學中看、看中學的這種互補關系,領會“學不可以已,溫故而知新”的求知精神尤為必要。只有通過不斷的觀賞,不斷的實踐,從中感悟攝影內涵,了解攝影的外延,這樣才能提高我們對攝影作品的欣賞水平、形成自己獨立的攝影創(chuàng)作風格。當我們所看到的眾多攝影作品中,我們不必苛求每一張攝影作品都是具有美感的,但是,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感情去欣賞,思考,讀懂攝影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和用意,相信每一幅攝影作品都會給我們帶來獨特的美麗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