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芬
摘要:“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魁寶。在藝術設計視閾下對中國傳統“和”文化進行探討,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樹立“和諧的藝術設計”新理念。在藝術設計視閾下開展傳統“和”文化研究,必須采用正確的思路和方法,不斷增強藝術設計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
關鍵詞:藝術設計;“和”文化;民族特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入改革的號角。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推動我國藝術設計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
1藝術設計視閾下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的重要意義
在藝術設計視閾下,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從理論意義上講,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文化的豐富內涵。李瑞懷指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經常運用“和”字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可見,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和”文化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文化理念。現在,我們所講的“和”文化,包含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種含義。中國傳統“和”文化對世界各地也產生了廣泛影響。20世紀20年代,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中寫道:“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2]可見,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2)實踐意義。從實踐意義上講,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及其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有助于開創“和諧化藝術設計”的新局面。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和”文化講求和諧、和睦、和氣、和善、祥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和”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主張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謀求生態平衡;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和”文化主張協和萬邦、和平共處。中國傳統“和”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設計師之間的關系中,“和”文化要求設計師之間加強團結與合作;在設計師與受眾的關系中,“和”文化要求設計師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同受眾之間的信息溝通;在設計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和”文化需求設計師設計出具有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的作品;在設計的主客體與環境的關系中,要求設計師及其設計品必須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協調。可見,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及其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的確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2中國傳統“和”文化研究的歷史、演進和發展前景
(1)古代思想家對傳統“和”文化的探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和”文化進行了深刻的闡釋。秦漢以后,儒釋道諸家對“和”文化有進一步的研究和闡發。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人和”;魏晉時期,統治者崇尚道家學說,主張以“道”為本,強調“天和”;隋唐時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強調“心和”。宋明時期,學者們兼收并蓄,把儒道佛各家學說融為一體,強調人和、天和、心和的有機統一。清代以后,中西文化發生了激烈碰撞,強調“和合”。縱觀中國傳統文化史,“和”文化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的始終,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2)傳統“和”文化研究在現代中國的演進。五四新文化運動后,隨著西方各種文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嚴重挑戰。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傳統“和”文化得到了新的詮釋。毛澤東把“統一戰線”作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而“統一戰線”正是中國傳統“和”文化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具體運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傳統“和”文化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新詮釋。鄧小平強調:“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江澤民主張:加強民族團結,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胡錦濤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思路。這些都是對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傳統“和”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前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研究“和”文化已成為目前哲學、美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熱門課題。在哲學領域,李瑞環的《學哲學、用哲學》一書闡述了“和”文化的深刻哲理和現代價值;在倫理學領域,唐凱麟在《倫理大思路》一書中,對“和善”倫理觀作了深刻的闡釋;[3]在美學領域,黎玉冰的《和而不同的審美觀》一文,從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世界的和諧等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中國傳統和諧社會觀及其現代價值。如何把“和”文化應用于現代藝術設計中,是一項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和”文化為主題的設計出現了不少,但把“和”文化應用于現代藝術設計的學術論文卻很少。我們經過認真的研究與思考,形成了“和諧化藝術設計”的新理念。“和諧化藝術設計”新理念,反映了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境,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它應當成為21世紀我國藝術設計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3藝術設計視閾下開展“和”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從一個“和”字可以揭示出中國漢字的深厚文化底蘊。漢代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收集了古代漢字9353字,清代《康熙字典》收集漢字則達40000多字。中國漢字特色,使中國文字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和”字為切入點,闡釋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和睦、和諧、和氣、和平、和善、和合、中和等現代流行概念,都發源于一個“和”字。因此,研究傳統“和”文化的基本思路應當是:以“和”字為切入點,首先,詮釋“和”字的豐富含義;接著,闡述“和”文化的基本精神;然后論述中國傳統“和”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重點闡述“和諧化設計”新理念。
(2)基本方法。在藝術設計背景下開展傳統“和”文化研究,應當采取下列方法:首先,對“和”字進行歷史探源,論述“和”字的歷史演變;其次,對“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而不同”“和為貴”以及和諧、中和、和善、和合等思想進行學理分析;最后,聯系現實生活,闡釋“和”文化的現代價值。二是人文與藝術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通過對“和”字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詮釋,從不同的學科視角闡發以“和”字為代表的中國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通過對中國歷代以“和”文化為主題的藝術設計品的研究,闡釋這些藝術作品所寓含的“和”文化精神。三是理論探討與藝術創作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重點闡釋“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為實現“和”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有機結合提供理論依據;然后,根據“和諧化設計”的基本要求,進行平面設計的實踐,使設計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中華民族特色。參考文獻:
[1] 李瑞懷.學哲學,用哲學: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74.
[2] 羅素(美).中國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6.
[3] 唐凱麟.倫理大思路[M].長沙:湖南出版社,2002:18.
[4] 張立文.論和合學[J].學術月刊,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