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追求“物我合一”意境和具有鄉土氣息與文化內涵的自然生態景觀已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題中之意,也是當今高校景觀建設的發展趨勢。川美新校區景觀設計倡導“物我之境,田園之意”理念,尊重場地自然、社會印跡和地域文化,很好的詮釋了人與自然的融合統一,是鄉土田園化景觀設計的成功范例。本文以川美新校區景觀設計為例,從鄉土景觀生態性、親和性、文化性,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力求對如何在當前校園的快速規劃建設中營造富有特色的高品質校園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鄉土景觀;川美新校區;校園景觀;營造手法0引言
大學校園作為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圣地,其校園環境的營造與表達尤為重要。近年來,高校規劃千景一面、千校一貌,景觀趨同、缺乏特色等一系列現象突出,嚴重地阻礙了高校景觀規劃發展。正此,四川美院新校區鄉土田園式的校園景觀設計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筆者以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規劃設計為例,提出建設基于“物我之境,田園之意”的高校鄉土田園景觀設計理念。讓高校回歸自然、回歸本土、回歸生態,回歸人文。
1基于“物我之境,田園之意”的高校景觀的解讀
1.1基于“物我之境,田園之意”的鄉土景觀的含義
中國很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物”“我”融合,達到“合一”之境。“物我合一”的命題對古人追求田園式的怡情生活影響深遠,歷代的詩詞歌賦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如歐陽修的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去秋千去”(《蝶戀花》),五柳先生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第五首》),這些無一不描繪了秀美自然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樸的躬耕生活,以及真誠樸實的人際關系,述說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念,表現了“物”“我”一體,“物”“我”兩忘的田園之境。而“鄉土景觀”正是莊子“物我合一”思想在景觀設計上的具體體現。總的來說,它是一種本土化的地域性景觀,是當地居民為了生產、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形成的富含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景觀,綜合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具有尋常型和普通型;它與城市景觀相對立,強調內在主體對環境的自發改造。[2]體現了“物”“我”融合的思想。
1.2基于鄉土田園化的高校景觀的含義
筆者認為古人“物我合一”的哲學理念對解讀當下高校規劃建設同樣適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改造、對城市化問題的討論和研究,歸根到底都是在探索主體和客體之間“物”與“我”的共生之道,尋找通向“物我之境”的可能途徑。因此,鄉土田園化的高校景觀設計,從“物我合一”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尊重場地、尊重當地人、尊重和滿足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從自然過程、鄉土風貌、土地空間格局和鄉土文化等方面詮釋師生與環境的融合關系,發掘和探索更具全局性和綜合性的整體設計思路,逐步形成定位于中國的理想高校景觀模式,即寄其軀于山水,賦其情于江湖,真正步入“物我之境——田園之意。”
2川美新校區鄉土田園景觀的營造與表達
四川美院新校區倡導“物我合一”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保留場地原有記憶,充分尊重自然與人文印跡,追求古樸與現代的結合,重拾自然田園的生活態度,體現了遠離城市喧囂、清幽寧靜、天人合一的求學佳景,是全國首創的集自然美與人文美的“農村原生態”校園。實現了“尊重歷史、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現實”的愿景。其鄉土田園景觀的營造和表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環境田園化——鄉土田園景觀的生態性營造
圖1生態和諧的校園建設圖3和諧詩意的生物棲息地圖2具有鄉土意境
的校園景觀中國園林自古崇尚“師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蘊涵強烈鄉土田園氣息的川美新校區在規劃和建設中充分體現了這種環境田園化的思想。校園總體結構完全沒有風靡全國的新大學校園程式化的空間模式,而是采用了尊重自然和現狀的基本策略就勢而建。校內原有的12座山頭被完好的保留下來,建筑、園林都置身其中相得益彰;校園場地內原有的田地和魚塘,以及各種現存的農業痕跡,亦都被悉數保留。“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價值得以真正體現。因此,在這個校園里,能夠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同時感受到校園依山就水的田園風貌和“校園在田中,田在校園中”的鄉土意境(圖1,圖2,圖3)。
2.2空間人性化——鄉土田園景觀的親和性營造
“鄉土田園生活本身就是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它不加修飾,強調人們參與其中”。它以人的歸屬感為出發點,扎根于人性化空間尺度,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3]因此,空間人性化是建設鄉土田園化校園景觀的內在特征和重要目標。川美新校區空間人性化的設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圖4尺度宜人的古廊1)空間尺度的人性化。鄉土景觀與城市景觀截然不同,它是生活和勞作的景觀,所以人性化的空間尺度是鄉土景觀營造親和性重要的一方面。[4]川美新校區在景觀設計中生動巧妙的設計了一條鄉野風味的古廊。考慮到師生的體驗心理和視覺感受,古廊的尺度充分與周圍環境尺度相協調,我們既能感受到“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靜謐之美,也能游弋于“柳暗花明”的開闊之中(圖4)。古廊里還設計了一系列與人同等比例的雕塑,再現了農民日常勞作的場景,學生通過視覺和觸覺能直觀的感受鄉村生活場景,并與之產生互動,真正體驗一番別有韻味的鄉土生活和生產方式(圖5)。2)功能的人性化。鄉土田園景觀追求功能的機動性和多樣性。川美新校區保留了原場地的農舍院子,它不僅繼續作為農民農忙時曬谷子的場所,同時兼具老師開會,學生活動集散的用地,現在已變成游者最愛游覽的地方之一(圖6)。另外,在農舍周圍設計了許多自助式景觀,如種菜,喂養家畜等地道的農情趣,引導師生親身參與到農業活動中來,親自感受自然生態系統的演替過程,體驗一把“桃源人”的愜意生活。3)設施人性化。有意義的環境設施能與人產生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川美新校區的景觀設施設計中運用了許多能展現鄉土生活,傳承鄉土文化的元素,如農具,陶器,灌溉水車等,尤其是很好地運用瓦罐這一元素,在許多地方放入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瓦罐,為多元化的藝術創作和多樣化的美院生活提供源泉(圖7)。同時也裝點出濃濃的藝術氛圍,誘導學生展開各種室外活動。
圖5農活場景的雕塑設計圖6功能多樣化的校園農舍圖7瓦罐的鄉土表達
圖8對巴渝建筑
傳統元素的借鑒2.3場所地域化——鄉土田園景觀的文化性營造
鄉土是校園景觀賴以生存的土壤,校園景觀只有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凸顯特色。校園景觀作為本土形象和氣質的顯性標志及感性形象,是一個展示學校自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平臺。[5]正如建筑師湯樺所說:“建造從地點開始,地點延續的歷史及其將要承載的生活是設計的支點。”川美新校區從一開始就以延續重慶地域特色為出發點,力求打破千篇一律的設計手法,賦予學院獨特的個性和渾厚的文化底蘊(圖8)。學院的教學樓以重慶特有的山城聚落形態和近現代重工業建筑的地域特色為設計依據,采用拱頂、坡頂、V形頂等具有工業建筑原型意味的鮮明形態,使建筑屋頂天際線輪廓豐富,并成為適合師生休憩活動的場所。建筑材料以清水、素面抹灰等常見的工業建筑材料為主體,加上“粗暴”的外掛式樓梯形態,使整個建筑極具視覺沖擊力(圖9)。建筑師劉家琨說,川美的遷移,只是身體上的移民,不可能割棄精神上對老校區與重工業廠區的迷戀。[6]因此,川美教學樓成功地抓住了山城聚落和工業文化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示了川美個性與時尚的一面,同時更多的傳承和延展了川美校園文化。另外,四川美院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對地域傳統的獨特關注影響了幾代美術家的性格成長。作為其“精神殿堂”的圖書館設計就立足于這種鄉土性,建筑造型取材于重慶地方隨處可見的磚窯或倉庫的形式,以一種“廊”的形式屹立于山地與田野之中,與校園已形成的其他建筑物形成對比,凸顯其重要地位(圖10)。圖書館的建筑材料用水洗石,木材和青色黏土磚作為飾面材料,以獲得“鄉土性”“歷史性”的裝飾趣味,傳達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圖書館入口前刻意保留的農業水渠與圖書館“廊屋”的形式相得益彰,既是景觀元素,也是建筑元素,建筑與景觀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表達對歷史縱深的悠久文明的敬意(圖11)。這座鄉土建筑必然能成為鄉土田園意境的川美校園里一個表達歷史縱深和人文情懷的精神坐標。[7]
圖9地域化
建筑的表達圖10鄉土教堂般
的圖書館圖11傳統與
現代的碰撞圖12帶有象征意
味的校友墻2.4場地象征化——鄉土田園景觀的精神性營造
鄉土田園景觀被稱作是“心靈的故鄉”,它蘊含著地方精神,地方情結,鄉土意境等非物質形態卻又可感知的意向元素,是前面所論述的生態性,美觀性,親和性、地域性等各特性的綜合體。它能喚起人們的回憶,給予人們祥和、安逸、寧靜的感受,是主觀與客觀、虛與實、“意”與“境”的高度統一。[4]這正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景觀設計中最重要的特征所在。而大學校園作為承載校園文明,表達校園精神的載體和生長點,注重其鄉土精神景觀的塑造成為必要之意。川美新校區的校門入口設計就充分注重這種“精神性”景觀的塑造。例如,在其校門內設計了一面記錄了從1954年到2010年在川美就讀的35000多名學生名字的校友墻(圖12)。墻上學生名單按照入學年代劃分開,同一年級內的學生人名按照姓氏區分開,只要你曾就讀于此,就能輕易找到自己的名字。這種別具匠心的設計使其很快成為川美景觀中的核心地標,它不僅作為川美校園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川美學子幾代人的記憶和情懷,同時也宣告每一個現在就讀或者未來在此就讀的學生“在川美眼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他們最寶貴而為之珍愛的財富”。它將川美的血脈和地脈緊緊相連,向世人傳遞著一種特有的尊榮及其內在的精神,成為川美學子精神的寄托場所。正如焦興濤說:“校園精神如同血緣,如同基因,看不見摸不著,卻深深影響每一個在此求學的學子。”
3鄉土田園化景觀在高校景觀營建中運用的進一步思考
當前,中國高校景觀建設已有許多學校采取鄉土田園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如中國美術學院、沈陽建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對以上這些學校的對比研究和分析,筆者發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進一步改進對策。(1)關注表現手法的運用。鄉土田園景觀是人們適應當地自然和人文過程的適應的物質形態的表露。多樣化的鄉土形式帶給我們獨特的鄉土體驗,這為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景觀提供了不盡的源泉,與此同時,我們同樣也應該關注各種表現手法的合理運用。詮釋鄉土文化并不僅是對鄉土材料的復原,而是通過現代景觀設計手法,結合形式美法則對材料進行藝術化處理,形成有藝術審美性和鄉土氣息的新型生態景觀,從而表現鄉土文化的內涵。(2)真正為人的生活而設計。鄉土田園景觀的設計是對當地鄉土文化的解讀,是對當地地域風俗和景觀特點深層次的把握,它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因此,我們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為自己的理念而設計,而是應該真正做到為人的生活而設計,在鄉土“意”的表達上將“物”與“事”相聯合運用,營造出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鄉土生活意境,激發人們對鄉土生活的向往,讓人們居在此中,樂在此中,享受詩意的空間。
4結語
川美新校區的鄉土田園景觀設計以“物我合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基礎,從各個層面詮釋了人與環境的融合,以及校園建設與“詩意棲居”的協調,它以一個藝術家前衛的眼光帶領我們去接受和欣賞一種新的景觀美。川美新校區的景觀設計以自身為典范,教育今天的設計師將鄉土文化融入到校園景觀設計當中是設計和情感的雙重需要。只有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校園景觀,才會被它們所存在的土地認同,才能對本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才能更好地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尊重當地人,使設計回歸鄉土,回到那充滿詩意的環境。參考文獻:
[1] 支文軍.物我之境:田園/城市/建筑:成都雙年展國際建筑展主題演繹[J].時代建筑,2011(5).
[2] 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4).
[3] 俞孔堅.從田園到高科技園——“園”的含意[J].中國園林,2000(4):37411.
[4] 進士五十八,鈴木誠,一場博幸.鄉土景觀設計手法:向鄉村學習的城市環境營造[M].李樹華,楊秀娟,董建軍,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5] 郭選昌,高麟腋.校園景觀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安徽農業科技,2011,39(27).
[6] 鄧敬,鐘文凱.對劉家琨四川美院新校區設計藝術館的兩種閱讀[J].時代建筑,2008(1).
[7] 余斡寒.家園:從湯樺的建筑理念看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圖書館設計[J].建筑學報,2011(5).
[9] 王川.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景觀美——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景觀淺談[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4):121123.作者簡介:陶麗(1988—),女,湖南長沙人,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