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浩 過新宇
摘要:現代城市中,街旁綠地是城市居民最常接觸的場所之一,也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休憩、觀賞、美化環境等功能。文章以無錫市為例,根據現有街旁綠地的現狀,詳細闡述了現代城市街旁綠地空間的景觀設計原則及建議。
關鍵詞:現代化城市;街旁綠地;景觀設計0引言
城市街旁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切體現了城市的景觀風貌、城市生態環境、生活質量等方方面面。如果我們能夠合理地設計街旁綠地空間使之得以發揮較大的使用價值,它將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街旁綠地景觀設計中適當的設置活動場地、園路,增加綠地的活力,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景觀環境,就能給附近的居民帶來很大的便利,也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生態平衡的理念。
1街旁綠地的概念
街旁綠地一般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對獨立的綠地,包括街道廣場綠地、小型沿街綠化用地等。綠化占地比例應大于等于65%[1]。綠地獨立面積一般較小,但它同樣可以具有游憩、觀賞、美化城市景觀的功能,是城市中最常見的一種公園綠地類型。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城市美化生態環境推動園林城市建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街頭休息綠地的平面形式很多,一般有帶狀形,長條形、“L”形、矩形、三角形和圓形等不同形狀。
2街旁綠地在現代化城市中的作用
(1)游憩、觀賞。城市街旁綠地形狀多樣,零星分散在城市的各個地方,同時又像一張綠網一樣緊緊地包圍著整個城市。這張綠網是連接城市休閑廣場、各類公園、城市道路和居住區綠地之間的重要網絡,全面地填補了城市綠地空間的空缺。設計合理的街旁綠地往往能夠吸引周邊的居民游玩、休憩等,也使路人得到最大程度的視覺滿足,行走在鬧市中卻猶如游走在公園里,觀賞路邊佳景。
(2)美化環境。當行走在高樓林立的大街上,最能調節我們步伐節奏、帶來視覺美感的就是街頭綠地景觀了。按照美學的原則,街頭綠地的各種景觀元素可以把裸露在外面的黃土、鄰里林立在兩側的水泥建筑遮掩,同時為街道帶來一絲綠蔭,起到了很大的美化作用。街旁綠地的出現,同時也改善了街道的環境,通過植物樹種的變化和統一,平衡協調產生一定的藝術景觀,既豐富了建筑輪廓線又可遮擋有礙觀瞻的景象,給人們一個休閑娛樂的空間。植物的多彩色塊與城市中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縱橫交錯的瀝青路面形成對比并和諧統一,對美化城市景觀環境有重要的作用。
(3)平衡生態。城市街旁綠地猶如城市綠化系統的“綠肺”,可以過濾、凈化有害氣體,是整個城市健康、正常的運行。綠色植物對維持城市生態的平衡有著不可忽視的功能。
首先,在街旁綠地空間中有著大于等于 65%的綠化率,這對于減少噪音、防風、防塵、降溫等改善城市小氣候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處于居住區與道路之間的街旁綠地空間可以通過枝干高大、枝葉茂密的喬木隔離噪音、防風、防塵。尤其在綠地空間中適量的種植具有較強的吸附粉塵作用的植物,如臭椿、女貞、刺槐、國槐、夾竹桃等。這些植物的葉面具有好的蒸騰作用,能夠降低溫度、調節濕度。同時綠色植物對太陽光的直射有遮擋作用,南方炎熱的夏季高溫,綠地中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形成天然的綠蔭長廊,城市綠蔭長廊是當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重要手段。
其次,街旁綠地還可以養護街邊土壤,促進城市生物多樣化。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質,經過種植植物的土壤含大量的好氣性細菌,更好的維持土壤的酸堿程度。另外,因為有致密的地表覆蓋層和地下樹、草根層,植物的根系還有固定土壤的作用。據有關測算,每畝綠地的蓄水量比裸露的土地多20立方米左右,因此綠地還可以鎖住水分,保持土壤的濕度。
再次,合理的利用街旁綠地空間,能夠改善街頭周邊的衛生環境,減少污染,有效減少城市道路汽車的尾氣,降低噪音及煙塵的排放污染。在現代城市中,盡管處處都可見干凈的道路,高大的樓房,但是空氣的質量卻在逐日下降中,尤其近兩年霧霾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困擾,人口密集的地區,空氣質量難以想象,人們甚至感覺很難仰頭呼吸,也是因為城市中車流量的增多,人口的增多,排氣物的增多,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也不斷增多,這樣直接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街頭綠地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一壓力,空氣中滯留的可吸入顆粒,也隨之大部分被綠色植物吸收掉,起到了過濾的作用。
3街旁綠地景觀設計探索
(1)無錫市現有街旁綠地存在的問題。在植物配置方面:街旁綠地中的植物種植種類應該是多樣的,層次是鮮明的。但實際當中多個街旁綠地空間植物品種較單一,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的搭配欠佳,觀花、觀葉及觀果植物在季相變化上欠合理,并在植物樹種配置上缺乏一定的高矮層次感。更有林帶式的種植方式,導致空間內臟、亂、差的現象嚴重。同時還有不少外地樹種,價格貴,養護成本高,違背了“節約型園林”的原則。地塊地形處理方面:多是沒有進行土方的整改,地勢平坦,也有個別綠地因地勢低洼而積水,長期積水給植物生長帶來考驗,使得綠地空間形成不了綠化組團氣候。路徑鋪裝與邊界方面:現有街旁綠地空間有些沒有進行道路的設計或者在材質的選擇上欠考慮,使得利用率不高或者破損特別嚴重,而后期的補修和維護又跟不上,使之處在閑置狀態。有些街旁綠地的邊界處理上沒有注意內邊界和外邊界的區別,使得植物的種植層次混亂,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2)設計探索。1)植物配置。在植物配置方面應結合現狀,根據街旁綠地的地塊、地形及周邊的環境選擇適合的植物種植。總體的種植原則可歸納為:根據樹種的各色各異創造色彩的塊面結合;樹型優美的各種常綠喬木、落葉喬木、灌木及花灌木等根據高矮營造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弱化周邊建筑物及道路的硬性線條,將其融解于自然環境的基底之中;以本地樹種為主的種植原則。以無錫城市為例,主調可以當地的鄉土樹種為主,如常綠的雪松、樟樹、杜英,落葉的銀杏(棵)、樸樹、櫸樹等等,常綠落葉搭配,滿足了色彩塊面的結合與季相變化的需求。同時還可以點綴隨季節變化色彩變化較大的欒樹。總之,在極大地豐富植物種類的情況下,可以增加了色彩和層次的變化,改變原有的總以四季常綠為主或層次混亂的種植方式;中層采用常綠的小葉女貞、桂花、茶樹,落葉的紫薇、櫻花、海棠、金枝槐等開花小喬木,還可適當點綴紅楓和雞爪槭、金枝槐等色彩豐富的樹種,在增加綠量的前提下,增強了綠地景觀的觀賞性;低層可種植養護成本低、季節變化豐富的花灌木,由于街旁綠地面積較小,空間內以盡量避免種植大面積規則的花灌木,花灌木可與中層的小喬木結合小面積種植,起到烘托點綴的作用。這樣可以把更多的綠地空間留給種類繁多且成本較低的草花,更能做到種植上的一步一景;草花的種植效果多為自然重生,讓人容易親近;宿根的草花,養護成本也大大降低,已成為現代城市街旁綠地造景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此,植物配置在街旁綠地的景觀營造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植物配置合理可以有效地增加綠地的觀賞性,同時能最大程度的改善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2)微地形改造。綠地空間內的土方采用內部堆土方式來營造微地型,可以有效地改善綠化基底。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加快雨水排流,并且減少由于局部積水所產生植物淹滅,從而幫助植物的生長,也使植物更加有層次感,強化了植物云冠線的美感。還可在綠地內設計汗溪,有效地把排流的雨水收集,在基底上可通過使用滲水與透氣性能好的鋪裝型材質,那么對土地的最大養護就可以通過全部的綠地空間來實現。
3)路徑與邊界設計。街旁綠地道路的路面鋪裝,具有劃分空間和作為引導游覽路線的作用。隨著材料的更新換代,在現代的城市街旁綠地設計理念中,常采用透水磚和透水混凝土為鋪裝材料來達到人性化需求和滿足排水的要求。這兩種鋪裝材料特點是材料色彩豐富和透水性好,它們能夠與周圍的環境配合后做出好的景觀效果。另外,綠地空間中的園路也可采用卵石或碎石鋪裝,結合純粹干凈的草坪,可營造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
街旁綠地的邊界可概括為兩種邊界,分別為街邊邊界和鄰里邊界。邊界處理需要滿足主界面的斷面是低草花、灌木到高喬木的過渡形式;平面要用多弧線曲折式的種植方式。在鄰里邊界的處理上屏風可采用楓楊、意楊、香樟或毛竹等高大密集的植物,底部采用大葉女貞和紅果冬青等樹中喬木,分隔所造成的不良景致。在街邊邊界上要多采用低矮觀花或觀果喬灌木,可在轉角或開敞空間運用草地和草花結合,可以使整體的小森林從外界看來有較強的視覺連續感和觀賞性,并且結合蜿蜒曲折的路徑,使得植物的生態功效得到較好的發揮。
4結語
在街旁綠地空間中好的設計能夠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隨著城市文明程度建設的進一步提高,街頭綠地將不再以一種從屬的地位出現,它將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廣泛而多樣的服務,提高城市的景觀環境品質,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生態動力。現代城市街旁綠地的特色就是要服務于周邊的居民,挖掘屬于我們自己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創造出不同的、有自身意義和代表性的街旁綠地。
因此,街旁綠地的設計要服從于本土文化、結合綠地周邊的環境特點,服務于周邊的民眾,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居民喜歡的、觀賞效果好的街旁綠地環境。參考文獻:
[1] 魏興琥.景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129.
[2] 朱建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節約型園林[J].中國園林,2009(25):78.
[3] 付俐媛.城市街頭綠地的規劃設計探索[J].科技視界,2012(12).
[4] 馬錦義.論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與分類[J].中國園林,2002(1):2326.作者簡介:王智浩(1987—),本科,無錫市濱湖區農林局。
過新宇(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