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摘要:花草樹木是大自然的有靈植物,它們和人類一樣,在自然的生長中表現著自己生命的特點,雖然生長時間各不相同,但都把一生的興旺枯萎貢獻給大地山河,為人類帶來美麗舒適,為人類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有史以來,人類把花草樹木當作伙伴,愛護和尊敬他們,與他們和諧相處。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人類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豐富情感巧妙地寄托在它們身上,讓花草樹木傳情達意。人們托物言志,言志寄情,真正體現出人與花草樹木等自然生物和諧共融的可貴。
關鍵詞:人類情感;花草樹木;寄托筆者是學園藝專業的,因為自幼對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就十分喜愛,所以讀書求學也選擇這個專業。之所以對花草樹木情有獨鐘,還因為接受家庭教育的緣故。記得小時候爸媽就經常告訴我,人有感情,花草樹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樣愛護他們,讓它們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負它們。后來上了學,老師們時時告誡我們,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權利,要學會尊重花草樹木,尊重蟲魚鳥獸,因為它們是人類的伙伴。本文擷取古代文人詩歌曲賦的典型描寫,說說人類情感在花草樹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夠共鳴響應。
古人吟誦花草樹木,大多見于山水田園詩中。山水田園詩歷來是我國文人吟詠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詩經》和漢樂府中都有吟詠的佳篇妙作,唐宋則將其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擷取古人的詩歌佳句,隨之議論一番以盡個人之興。
1古人描寫草的詩句與人類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對小草的描寫作品不計其數,筆者只擷取幾個典型詩句即可窺見人們在小草上寄寓的復雜情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蒼茫的天地之間,人們舉目所見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蒼蒼”,是草的顏色蒼翠欲滴;“茫茫”,是漫無邊際大草原朦朦朧朧的形。風兒吹過,只見草兒隨風起伏,高高低低如綠浪蕩漾,牛呀羊呀悠閑地在草浪中忽隱忽現。這里描寫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動植物和諧生長,這是自然恬靜的美好的生活畫卷,人們把對天地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對大自然的無盡恩賜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達出來,既呈現了一幅壯美的牧民生活圖景,又把自個兒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詩句中,讓讀者受到感染。從這首民歌中,我們看到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愛”是這首詩的濃情,而“草”是人們寄托濃情的載體,小草和風兒牛羊相依相伴,和人們的生存息息相關,人們離不開小草,離不開草原!
描寫草兒的詩句中,筆者尤其喜歡唐代著名作家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狀寫。詩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煙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筆觸描繪出來,抒發了“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唐,韓愈)的清新春景。草兒歷來是報春的使者,也是裝點祖國山川大地的尤物,詩人們借它抒情,但這種情卻不是使人們的專享,詩人們把大家的喜愛和感佩濃縮在字里行間,抒發的是大眾之情。
2古人描寫花的詩句與人類寄托于花的情感
對于各種各樣的花,人類肯定是“愛”字當頭,“喜”字為首。古往今來寫花贊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詩作數不勝數,讓多少讀者跟著文人墨客一起潑灑情感,一起喜怒哀樂。我們不會忘記“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名句;不會忘記“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會忘記“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中的紅杏;其他如“帶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中的菊花、“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中的海棠、“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中的梅花、“桃花盡日隨流水,淚在清溪何處邊”中的桃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靈性,和各種各樣的小草一樣,它們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闡述著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達各種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種心態和冥想。在中國,人們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兒,主要凸顯在花的象征意義上。如牡丹象征富貴和大氣,梅花象征無畏和頑強,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純,蘭花象征清馨和優雅,玫瑰象征情愛和忠貞……象征是一種藝術手法,它通過某一具體形象表現出一種更為深遠的含意,引起讀者由此及彼的聯想,以表達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種技巧。當然,人們對花兒寄寓的情感,絕大多數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謳歌,與對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樣的地方。人們賞花贊花,因為它們“淺笑留花間,朵朵為君妍”;人們賞花愛花,因為花中蘊含著人們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偉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實用和美化相結合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娛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寫林木的詩句與人類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與花草等一歲一枯榮的植物相比,樹木是形體高大、生長周期較長的植物。高的大樹可達十幾米甚至數十米;樹齡長的樹種可生長幾十年數百年乃至幾千年。樹木不但形高體碩樹齡很長,它們中的很多喬木,一年四季還都郁郁蔥蔥蓬勃旺盛,為大地山川撐持出莽莽蒼蒼的森林綠,所以,樹木成為歷代人們敬仰崇拜的主要對象。遠的不說,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詠柳》一詩中就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柳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此詩描寫的是柳樹,其貌“碧玉妝成”,其形“萬條垂下”,它的細葉如裁縫巧制,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制的結果。筆者看過不少古人寫柳的詩歌,因為柳樹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將依戀之情寄寓在柳樹身上,看到它們你就會產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寫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此詩寫的是古木參天蔭翳蔽日形成的綠蔭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實就是作者的感受。讀著詩句,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濃蔭下過路人的喜悅:杏花雨紛紛,微風輕吹面,愜意舒適的老者,雖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對古木涼陰十分感激。詩中透露出來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寫樹木的詩句,和描寫花草的一樣,也是數不勝數。這些詩句中對樹木的吟誦,無不寄寓著文人墨客們的多種情愫,而贊賞崇拜卻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鄭燮吟誦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實“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巖中”的滿山樹木。他把做人要經受千錘百煉、不怕風吹雨打的告誡寄寓在滿山的樹木中,讀之你會收到很多啟發。中華民族崇拜樹木,視樹木為護身符,把多種復雜的情感寄托其中,這一自然物已成為圖騰文化積淀深植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
以上的議論,是筆者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讀了許多詩詞作品后對花草樹木十分鐘愛的表達。花草樹木是大自然的靈物,人們把自己的豐富情感寄托在它們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讓人類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種追求喜好在這些靈物的生長中顯現傳揚,過去是這樣,以后仍然會這樣。參考文獻:
[1] 周汝昌,等.唐宋詞鑒賞辭典[Z].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2] 李山.中國古典文學[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3] 趙宦光,黃習遠(明).萬首唐人絕句[M].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