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中國的園林藝術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塊瑰寶,而置石藝術在我國傳統造園藝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歷代工匠們造園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凡有園,必有山石。置石作為構成古典園林的要素之一,巧妙地將園林的山、水、植物、建筑景觀等聯系在一起,共同打造出瑰麗的中國園林藝術。
1置石藝術概念
置石藝術在我國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時期,書上就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一名言。在秦漢時期,造假山之風大為盛行,而且規模很大。通過翻閱各種歷史資料可以看出,置石藝術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蘇州園林中便可以充分體現中國古典園林的博大精深。古典園林石景設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堆山和置石。堆山就是造假山,按照假山石質材料所形成的機理可分為原生態石山石、人工塑石及兩者混合的假山。而在園林中將山石零星布置,稱為置石。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非常講究對石的運用。從古語“園可無山,不可無石”便可看出,置石藝術在園林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2置石藝術特征
2.1石材的選用
石材作為置石文化的主角,如何選好和用好是極其關鍵的。每個園子都有其獨特之處可以供后人細細品味研究。拙政園中的綴云峰和聯壁峰,令我印象深刻。它們兩個位于拙政園蘭雪堂北,高聳于綠樹竹蔭之中。這兩座乃明朝名家陳似云先生的名作。它取材于湖石,石體面圓潤光滑,并以元末趙松雪山水畫為范本,極具“假山新壘作,古石似天成。根帶樹叢長,竅穿花蕊榮”印象。湖石材質主要是石灰巖,石質堅而脆,敲擊發出清脆的聲音。從外觀色澤來看主要呈現出清黑、淡黑青。近觀其紋理縱橫遍布、溝縫坳坎有顯有隱。而湖石最大的特點便是石體有洞穴,而且圓滑,這也是造園者之所以選用湖石為材的主要原因。
網師園作為中國建筑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它將小演繹到極致,同時它也是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園代表作品。網師園整體建筑風格是按石質分區使用,巧妙運用自然造物主的恩賜,這正是我國古代造園者的智慧體現。在置石的構建過程中,主園池區用黃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雜,石頭與周圍的古書、亭榭等交相輝映,創設出“雖有人造,宛若天開”之奇效。黃石是一種帶有橙黃色的細沙巖,它是我國古典園林中常使用的一種石材,由于其常為墩形,棱角分明,節理近似垂直,質地堅硬等特點,造園者常用它作為獨立石峰,用“特置”的手法使其產生較強烈的投影效果,這也是黃石大多作為假山的堆疊材料的主要原因所在。有一些石頭其實并不具備審美價值,但是多虧造園者的獨特見解,給這些石頭起上一個富有趣味性的名字,再將其安置在恰當的場所,這些不起眼的石頭便開始發光發亮。園林中有許多這類石頭,如今我們游覽園子的時候,常常因為石頭別致的名字而駐足片刻。在造園者心思縝密下,石頭仿佛有了靈性一般,或生動或風雅,別有一番風趣。
2.2置石方式簡述
置石方式主要可分為特置、群置和散置三種形式。特置的山石,也稱為“孤賞石”。將姿態奇特、秀美的石頭單獨置于園林中,或置于建筑前、或路邊、或樹下……這樣的特置山石便可作為一小品點綴整體景色。由于是特置山石,自然要求也是極高的,這些山石往往具備“瘦、透、漏、皺”的特點。群置,是將多數山石相互搭配成群布置。因為山石各具特色,體態各富有變化,經過造園者的布置過后往往能夠形成豐富有變化的石景,以此來突顯園林的自然之美。以山野間自然散置的山石為藍本,將山石零星布置在園林的方式稱為散置。散置的石頭數量有多有少,粗看凌亂不已,細看卻頗有規律可循。在《園冶》一書中,將山石堆疊分為多種類型,其中主要有“特置式”“群置式”“小品式”,所闡述的內容也大致與此相同。
2.3置石藝術手法表達
石頭是沒有生命的,堅硬又冰冷。工匠們用靈巧的雙手化腐朽為神奇,將沒有生命力的它打造成有價值的藝術品,這除了要具備精湛的工藝外,表現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被譽為“天下園林之典范”的拙政園,將“合地宜,因石性,物多不當棄其有余,物少而不必補其不足”所體現出的“隨宜布置”的建筑藝術手法表達的林漓盡致。置石藝術往往可以與其他園內景物相輔相成,產生獨特的“化學”效應,比如水體與石就可以協調的很好。走在園中,經常可看到石頭堆疊在水中,水從石頭所堆疊成的自然形態上流下,洞口旁邊的植物起到了點綴的作用,使得這個小小的地方看起來十分美麗,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園林中的水池,一般都是不規則的形狀,池岸處理也忌平直喜曲折。而山石往往做成駁岸,或者讓山與池相結合形成“山池”。這樣做不僅僅可以加固岸基,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而在水體與陸地之間形成過渡,這樣就不會有突兀、生硬的感覺。
留園,是四大名園之一,也是我國古典園林的杰出代表。留園面積雖不大,但是園內布置的十分精巧,令人流連忘返。留園中奇石眾多,當你漫步其中時你會發現,造園者巧妙得將廳堂、走廊、粉墻、洞門等建筑與假山、水池、花木等融為一體,具有極其濃郁的私家園林藝術風格。在我看來,蘇州眾多的園林中,留園的置石藝術應當算得上是成就最大的一家。園內置石藝術技法高超,將整個園林藝術表現的出神入化。《園冶》一書中把山石分成多種類型,其中有一種稱之為“廳山”,就是在廳堂的前院中掇山石。一般來說,院落的空間有限,應該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如果在較小的空間中堆數量較多的石塊,只會讓整個空間變得復雜、擁擠。而這時造園者只需以一兩塊形式優美的石峰作為主體來點綴庭園空間,就可以事半功倍了。留園中的冠云峰就是采用特置的手法,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像冠云峰這種特置石峰的作用與現在流行的抽象雕塑頗為相似。因此,作為特置的石峰,它必須具有優美的造型和良好的質地。用傳統的標準來說,就是要符合漏、透、瘦、皺的原則。瘦,指山石體態苗條,有迎風玉立之勢;透,指紋理縱橫,石穴貫通,剔透空靈;漏,指渦洞相套,上下貫穿,八面玲瓏;皺,指山石表面凹凸褶皺,姿態萬千,莫可名狀。當然,大小上面也要留心。若是兩三塊石頭,還應分出主次來,否則會不倫不類,沒有重點。
在較小的庭院內掇山疊石,還有一種常見的方法,就是在粉墻中嵌理壁巖。小空間由于面積受限,不能放置體積大的山石。因此充滿智慧的造園者嵌石于墻內,遠遠看去猶如浮雕一般,有的石頭也許與墻面脫離,但是距離很近,遠遠望去就像是以粉墻為背景的一幅淡雅的山水畫。當人走在廊道中,或者在建筑內部,通過一些特置的門窗洞口看去,別有一番滋味。置石藝術不僅可以作為景觀的主題來給空間錦上添花,它還可以起到分割空間和遮擋視線的作用。對于像拙政園這樣的大型園林,為了避免空曠、單一,常常采用置石手法將大空間分隔成幾個小空間。山石的自然形態可以不著痕跡的引人進入下一個空間,而如若用建筑墻壁作為分割,那就過于呆板單一,顯然就不能達到如此自然的效果了。
2.4置石藝術意境抒發
古典園林常常借石抒情。古代的工匠們在追求石頭的外形基礎上,還注重營造石頭所闡明的意境。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山石意境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從視覺景觀、環境美學的角度,工匠將石與水、植物、建筑等結合,共同營造了一個畫境般的自然環境。這也許就是古代文人能夠醉心于此創作的原因吧。第二是將石頭注入“活”力,賦予它靈氣。石塊不再是堅硬的物體,而是與環境相生共存,為周遭注入活力的角色。“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從白居易的詩中便能看出文人也會向石頭傾訴感情,石頭是仿佛老友一般的存在。第三是以石言志,表達自己的理想。古時往往將石頭與剛硬、堅強等詞相配。石頭冰冷的形象就像是那些不趨炎附勢,默默無聞不改初衷的人一樣。古人喜愛石頭,就如同喜愛松竹梅一樣,不僅僅是因為外表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它們所體現的深刻內涵。
漫步在園林中時,總有一種是游走在畫境中的錯覺,想必工匠們心中也早有一幅完美構圖的山水畫,在此基礎上進行石景設計。山水畫實際上也是置石藝術的理論基礎。原本毫無活力的石頭,如何將之變成營造完美意境的點睛之筆,想必離不開一個“情”字。現今也有不少園林,面積甚至比古典園林還要大幾倍。當我們在其中游覽時,卻沒有蘇州園林中的那種感同身受。古人搭建園林的技藝尚在,為何情不復矣?單單模仿古人造園技法只能描摹出空心的軀殼,實質的精神卻難以復制。
3結語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置石藝術歷史悠久,富有內涵,值得后人細細研究并將之發揚光大。石頭在古典園林中像良師益友般的存在,也為園子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石頭也好,園子也罷,只有悉心設計,用心營造才能完美的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我們當下要學習的重中之重,將“情”傾注到石頭上,努力鉆研方能成就一片如畫境般的美景。參考文獻:
[1] 計成.園冶[M].重慶出版社.
[2]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