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
摘要:民間美術具有很高的文化、審美價值。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合理應用民間美術元素,既可以很好地傳承民間美術,又可以突出美術教學的地域特征、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強化美術教學的效果。本文采用文獻綜合、社會調查等方法對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間美術;高校;美術教學民間美術具有很高的文化、審美價值,是一種帶有原發性的,兼具歷史性與現代性的民族文化,是幾千年來集體勞動積累起來的具有大眾化的豐富經驗的結晶,帶有強烈的本民族色彩的美術形態,對它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是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的重要課題。它的題材、圖案、造型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而其工藝技術和藝術符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合理運用民間美術元素可以突出美術教學的地域特征、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強化美術教學的效果,并具有深化美術情感訴求,凸現美術文化價值的功能。
1傳統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
(1)“言傳身教”式傳承。民間美術在傳承的過程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對美的追求的一種體現。“言傳身教”實際上是師徒、父子關系等直接傳授的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美術教育的普通百姓,其技藝的交流是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其經驗傳播給下一代。口頭語言通俗易懂。因此,能更生動直觀的交流技藝。在民間的師徒傳承中“身教”的情況可能比“言傳”多得多。在很多民藝傳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們或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其技術精要的情況下,以實際操作來教育徒弟,徒弟觀察師傅技藝的“身教”就成為民間美術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2)書籍傳承。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現為民間美術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民間美術自然地借助于文字傳播的方式,出現了一些記載民間工藝的理論和民間創作者所畫的藝譜,如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唐代《工藝之法》、明代《天工開物》等[1]。雖然其來源不統一,但都是經過幾十代人的日積月累而逐漸完善而形成的摹本,這種傳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傳播,有利于民間藝人的交流。
(3)民間藝術品傳承。民間藝術品傳承和書籍圖譜傳承一樣屬于以“物”為媒介進行的傳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創作者內部的傳承,而是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品的所有者而將民間美術的技藝帶到四面八方。這種參與商品交換,又不局限于行業內部的傳播方式,使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更加廣泛,其社會功能也隨之增強了。
2高校民間美術教育的現狀
高等學校是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高層次的人才素質包括美術等藝術方面的素質。最早提出對民間藝術關注的是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紀期間,不斷探索著民族化的現代藝術教學模式,提出了重傳統、重民間、重實踐的美術教學方針,推動了中國美術教育走向新階段。因此,在全國范圍內,大多數的藝術院校和有相關藝術專業院校都紛紛開設了民族民間藝術的相關專業或者相關課程。自各地開展民間美術教育以來,加強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大量從事民族民間藝術的專業人才。同時,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的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增強了學生保護民族藝術的責任心。
3本地民間美術資源的運用
“我們對于藝術如何起源跟對于語言如何產生一樣不甚了了。如果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建廟筑屋繪畫雕塑或編織圖案這類工作,那么全世界就沒有一個民族沒有藝術。”[2]可見民間藝術的普及性和地域性。各地民間美術都具有自己獨有的藝術體系和造型體系,這種藝術體系和造型體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實形象去表達某種觀念,而是用觀念去觀察和描繪某種事物,不雕琢、不做作,使創作者的觀念暗寓其中,是最自由、最生活、最淳樸的藝術。高校應該借鑒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優勢開設具有本民族文化內涵的美術專業課程,民族傳統藝術產品經典古樸,獨具一格,都值得我們在高校美術教育中以課程的形式進行專業的探討,滲透民間藝術文化。
為了借鑒、研發民族民間藝術,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考察、調研中收集原始資料,虛心地向當地民間藝人請教,從而得到創作源泉。這樣,我們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才能保持民間的原生態藝術情趣。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數民族特色地區建立了實訓基地,開發了該地區的民族美術,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比如廣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園林工程和蘇州印象的海報活動。他們通過活動提高了本民族形象,宣傳了本民族文化藝術。但是有些地方的民間工藝產品的推廣研發并不樂觀,大多處于手工或半手工生產的低層次階段,人才素質層次偏低,藝術性不強,已成為產業發展緩慢的根源,由此可見高校根據當地特色開設相關民間美術課程的重要性。
4民間美術資源走進專業課堂的實施策略
(1)各地民間美術教材的編寫。專業教材是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進行各地民間美術教材的編寫研究,是民間美術走進高校美術課堂的第一步。相關部門應組織各地專家和民間藝人編寫具有地方特色、高質量的教材,鼓勵專業教師認真編寫課堂講義,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2)相關教學設備的完善。民間美術教學既是理論課、欣賞課,又是技能課,需要安排大量的實踐教學環節,如手工制作、參觀考察等。因此,要有相應的專業教室,配置性能質量較高的教學設備和專用工具,如年畫制作就需要整套的木板刻印設備。此外,可與民間藝術作坊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這樣,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民間資源,同時又能給當地民間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
(3)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培養。地方高校不可能有現成的民間美術教師,所以, 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定期輸送教師出去進修,鼓勵專業教師鉆研民間美術的課題,專心鉆研備課,承擔基本的教學任務。另外,可聘請當地民間藝人到高校兼課、舉辦相關講座或作技藝表演,讓學生與民間美術有近距離的接觸。
(4)民間美術校外調查的建立。民間美術資源走進課堂不僅僅只局限于課堂內的教學,還應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走進民間,與當地民間藝人交流,虛心請教,深入體會當地民俗活動與民間美術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對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進行調查研究。也可走進博物館,觀摩優秀民間美術作品,為教學提供直觀欣賞作品的場所,讓學生有機會經常接受民間美術的熏陶。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文化傳播的主體,因而對他們進行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至關重要。同時,美術教育自身就起到了對本地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的作用。民間美術的繼承和發展在于民間美術的民俗應用和社會應用,脫離了現實生活的應用,任何傳統的民間藝術品種都會失去它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將民間美術帶進高校課堂,既是對民間美術的普及、傳承和發展,是一個消化、吸收、轉換和升華的過程,同時借助傳統的民間美術,賦予它時代的活力,極大地豐富了美術教育資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參考文獻:
[1] 潘魯生.民藝學論綱[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
[2] 貢布里希(英).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