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蓉 謝榮幸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決策的提出,為現代設計行業的發展和推進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本文從可持續設計的重要性談起,分析了當前設計師社會責任缺失的現狀,指出可持續設計是設計創作時首要考慮的問題。進一步探索了可持續設計的過程,以及設計過程中實現生態設計的具體方法。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中設計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同等重要。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設計;社會責任0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環境和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為了改善現有的環境質量,為子孫后代創造綠色健康的發展之路,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在此背景下,設計機構和設計師必須要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更要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創作時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斷進行方式方法的創新,把可持續理念落到實處。
1可持續設計重要性
設計在人類的持續性發展中扮演者雙刃劍的角色,在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同時,也有可能使人類文明走向絕路。作為設計師,在人類的持續性發展中更是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設計師要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在設計產品的始終。設計師是產品生命的賦予者,因為他們所負責的問題不僅涉及環境與生態問題,更涉及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設計產品材質的選用為例,產品的既定年限、能利用途徑,以及產品后期的循環利用等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設計師社會責任的缺失
隨著設計發展的大眾化,多元化格局在設計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設計的公共性”受到了設計師們廣泛的關注。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隨著物質條件的富余以及權錢利益的誘惑不斷增多,設計師們應有的責任感趨于淡薄,隨之而來的價值取向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主要表現在:在文化方面,對西方設計理念不能批判性吸收,對藝術主體性的重視不夠。設計師們在設計中摒棄中國元素,從藝術標準到審美視角,對西方設計理念完全照搬。在生態方面,設計目的過于功利化,缺乏可持續性考慮。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消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轉型,當代設計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世俗利益的沖擊和影響,從而表現出日益嚴重的功利化現象。一些設計師不顧職業道德,只看重眼前利益,卻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長遠未來。忽視了產品設計、生產和服務各個環節的可持續設計考慮。
3可持續設計的路徑
如果我們視可持續發展為一個過程,那么可持續設計業應該是以過程為導向的設計。[1]在設計過程中,策劃、選材、制作、運輸、使用和回收各個環節的考慮都是必要的。(1)確定產品最佳使用壽命。設計的創作過程是表現的過程,是設計意念的展現過程,是為人類貢獻的過程。[2]因此在設計產品的使用壽命時,設計師要把產品的實際用途和對環境的影響結合起來,并做出全面評估,最終確定出產品的最佳使用壽命。一方面,對材料和能源的耗費越少,產品的使用壽命越長,環境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小。另一方面,現階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這對產品的使用功能和環保性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使用壽命長的產品其技術就必然落后,而且產品外觀也缺乏美觀性。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夠把握好各方面的關系,確定出科學合理的產品使用壽命。(2)選擇健康環保材料。在設計時,設計師不僅要考慮到產品的功能需求、審美需求以及技術要求,還要保證產品的環保性能,因此,在選擇材料時要綜合考慮環保與性能兼得。目前來說,市場常見的材料有可更新材料、危險材料、可降解材料三種。設計師在設計時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功能特點等。在選擇環保材料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擴大材料的選擇范圍,實現材料的多樣性。其次,減少材料的耗用,盡量避免過量使用。再次,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基礎上,重點選擇可回收利用材料。(3)降低產品能耗。設計師不僅要考慮到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還要注意使用過程中的能耗。以家用電器為例,在設計時就要把減少水電消耗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通過材料創新和技術創新,把產品的能耗降到最低。(4)實現產品的回收利用。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應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任何決定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環境和生態問題。[3]因此產品使用結束后的有效處理也是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內容之一,產品在到達使用壽命或者用戶結束使用時,都要采用環保的方式進行處理,其目的就是對材料進行再制造、再使用以及循環利用。因此,設計師的使命就是設計出在終止使用以后更容易環保處理的產品。在具體設計中,應該全面考慮到產品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從材料選擇到產品設計的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控制,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一般來說主要從五個方面對產品設計進行考慮:分別是減少消耗、可替代、可循環利用、可再使用、易于維修。一個好的設計不但要可慮到產品使用期間不為環境帶來傷害,還要考慮到當它的生命結束后是否能夠歸回大自然,甚至回饋大自然。
4生態文明建設中設計的社會責任
設計師的社會責任,無法用明確的文字、法則來規范約束,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會遵循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因而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設計師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作品在設計中要注意生態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把握。中國當代設計師在進行創作時要把我國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糅合當代概念的同時,實現對民族生態文化的傳承。這不僅體現了設計的地域性,也承載了我國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等文化要素。(2)制定明確的價值標準判斷體系。我國的設計價值判斷標準與西方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主要是由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決定的。歸根結底雙方的設計生態環境不盡相同,只有制定出明確的價值判斷體系,才能使設計出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3)加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儲備后續資源。設計的社會責任主要通過其產品展現出來,因此對設計人員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僅是對設計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更是為未來的設計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僅包括專業技能的培訓,還包括設計師社會責任的承擔等方面。(4)營造良好的設計氛圍。作為重要的信息傳播途徑,輿論的力量是巨大的,設計的發展也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在公眾之間開展關于設計作品的討論和評判,能夠加深民眾對設計的認識和關注,加強公眾對設計師的監督,提升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5)設計要貼近民生,切合實際。社會責任感歸根結底還是民生問題,因此提升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最重要的就是從實際出發,以民生需求為設計點,鼓勵設計師們走進民眾生活,把自己的社會責任與公眾的生活需求聯系起來。
5結論
我們的健康乃至人類的生存都在受到環境和生態危機的威脅,因此,建立生態文明的社會不僅是改善目前環境狀況的要求,更是為子孫后代創造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作為設計師,其社會責任就是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前提下,設計出環保、可循環利用的產品。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必須要將這一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從業道德,并以此作為設計活動的基本準則。參考文獻:
[1] 張志為.當下可持續設計的反思[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112.
[2] 單瑩瑩.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與視覺污染[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3] 楊曉斌.可持續設計與設計師的社會責任[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