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前幾天,跟幾個高三考生聊天。當談到“理想”這個古老的話題時,他們的想法讓我大吃一驚。我以為這些男孩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然而,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談到這一點。
有個女孩說,她希望中學畢業后到美國去,用一半時間來念書,另一半時間則去周游世界。出門的時候,只帶一個行囊。交通方面不用花任何費用——一路上可以搭好心人的順風車;到了晚上,就到教堂里去住宿,在教堂做義工,作為報答。這個女孩說,她要拿著一臺家用的普通攝影機,去拍攝那些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去拍攝教堂天花板上莊嚴的壁畫,去拍攝街頭筆直的樹木和熙熙攘攘的行人,去拍攝孤獨而美麗的鄉間小屋……她要認識各種各樣的朋友,嘗試各種各樣的食品。這個女孩的母親是中央電視臺的一位導演,在體制內過著兢兢業業的生活。母女倆的人生將是天壤之別。于是,我問女孩:“你媽知道你的想法嗎?她支持你這個夢想嗎?”女孩對我狡猾一笑,不在乎地說:“我沒告訴我媽呢。等我能展翅飛翔時,媽媽想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時候她能不讓我飛走嗎?”
另一個男孩子告訴我,他的夢想是大學念醫科,畢業后到非洲大陸最窮苦的國家盧旺達去,開設一家為當地人服務的、不收費的醫院。我奇怪:“為什么要挑盧旺達呢?”男孩說,他在互聯網上看到許多關于盧旺達內戰的消息,那里的孩子因為疾病和饑荒而變得骨瘦如柴,無依無靠地躺在沙漠里悲慘地等待死亡的降臨,他們的眼睛一直圓圓的睜著,仰望著不再純凈的藍天。這些苦難的畫面,讓這個男孩心里十分難受。他夢見自己來到那片干旱貧瘠的土地,與那些小黑孩一起唱歌和舞蹈。
同學們的夢想還有很多,有人的夢想是當搖滾歌手,有人的夢想是去研究毒蛇,有人的夢想是創辦一所大學……在這些夢想中,可以看出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然而,沒一個孩子想待在寫字樓里,做個循規蹈矩的白領職員。
我敬重他們做夢的勇氣,也羨慕他們做夢的自由。我也知道,真正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在這群孩子中是少數,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以后或許還是得成為天天坐辦公室的白領,過著平凡而乏味的生活。但我還是覺得,有做夢的勇氣,真好。
美國教育家博耶回憶,三十多年前,他被學校叫去,校方憂慮地告訴他,他的孩子已經成了一個“特殊學生”——孩子的成績十分糟糕。在一次測驗里,老師給這個孩子寫了一句“他是一個夢想家”的評語。博耶啞然失笑,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幻想,經常幻想星星和月亮,幻想到非常遙遠的地方,甚至幻想怎樣才能逃離學校。但博耶絕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只不過他的才能不適合學校的常規活動和僵化的考試而已。于是,博耶按照自己的方式呵護著孩子的夢想,他相信學者詹姆斯·艾吉的觀點:“不管在什么環境下,人類的潛能都會隨著每一個小孩的出生而再現。”果然,他的孩子長大以后成為一個杰出的人物。
沒有夢想的童年算不上真正的童年,沒有夢想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而夢想需要勇氣的支持。同學們,你們還有夢想的勇氣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