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已久的“財政公平政策”,似乎終于找到了打板子的對象。根據法國《隊報》的報道,由于虧損幅度超出了歐足聯“財政公平政策”的限制,以曼城、巴黎圣日耳曼為代表的諸多“土豪”俱樂部,即將受到罰款6000萬歐元、減少歐冠報名人數、限制轉會預算等一系列處罰。
所謂“財政公平政策”,核心內容就是一句話:量入為出。根據歐足聯目前的要求,一家俱樂部在賽季中的虧損額度不能超過4500萬歐元,未來該項指標還會進一步下調至3000萬歐元。也就是說,只要俱樂部出現支出遠遠大于收入的情況,哪怕支出會由俱樂部背后的雄厚資本買單,還是會因為違反規則而受到嚴厲制裁。
歐足聯之所以出臺這樣的規定,主要是顧忌到近年來大量海外資本涌入歐洲足壇所產生的后果。一方面,依靠各國富豪們揮舞的支票簿,球員身價乃至年薪數字被推高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但另一方面,俱樂部創收能力遠遠跟不上揮霍的速度,進而出現了普遍性的嚴重虧損。
以整體創收能力最強的英超為例,過去10年里,英超冠軍在曼聯、切爾西和曼城這三家俱樂部之間流轉。從2012—13賽季的財政報表來看,曼聯的總收入高達3.63億英鎊,即便是這種世界頂級的創收能力,仍然無法改變俱樂部賽季虧損900萬英鎊的結果。同一個賽季中,切爾西的虧損金額高達5600萬英鎊,比這個數字更嚇人的,是俱樂部的負債總額達到了9.58億英鎊。至于英超新科冠軍曼城,上賽季的球員工資總支出為冠絕聯賽的2.33億英鎊,由此導致俱樂部的虧損達到5400萬英鎊。
此類入不敷出的情況并非僅僅出現在豪門。上賽季排名墊底告別英超的女王公園巡游者,其財政數據要比競技成績更加不堪:俱樂部整個賽季的收入為6100萬英鎊,但球員工資支出高達7800萬英鎊,相當于收入的128%。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支出,俱樂部單賽季虧損6500萬英鎊,負債更是高達1.77億英鎊。
面對如此糟糕的財政數據,歐足聯認為只有實施強行限制支出的“財政公平政策”,才能避免危機伴隨著泡沫繼續膨脹。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歐足聯顯然借鑒了大洋彼岸NBA聯盟的做法。在NBA中,早就通過勞資談判建立起“工資帽”和“奢侈稅”制度,即將工資支出上限與球隊平均收入按照一定比例掛鉤。一旦突破標準,球隊必須為此向聯盟繳納額外的費用,超出越多繳納比例也越高。以本賽季的情況來看,布魯克林網隊除了需要向球員支付1.03億美元以外,還由于工資總額超過了7174萬美元這條“奢侈稅”征收線,必須向聯盟額外繳納8719萬美元。
來自美國同行的強勢作風應該讓歐足聯受到了啟發,進而以“財政公平政策”的方式來限制俱樂部支出。但在這個問題上,NBA與歐洲足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NBA的金錢流動主要發生在球隊與球員之間,工資成為最重要的一項支出。但在足球圈內,除了球員工資之外,轉會費也是豪門俱樂部的重要支出項目。因此,在對豪門支出進行嚴格限制的背景下,非但會降低球員工資的整體水平,也可能減少中小俱樂部的轉會收入。
比如,在過去幾年里,趁著海外資本在轉會市場上一擲千金的好行市,波爾圖就賺了個盤滿缽滿。如果將轉會市場上的收入減去支出,這家葡萄牙俱樂部過去3年的轉會凈收入分別是910萬歐元、7719萬歐元和4930萬歐元。在高價出售成名球員的同時,波爾圖不斷從其它俱樂部發掘具有潛力的新秀,將其培養成熟之后繼續套現,由此在俱樂部內部形成了良性循環,也在整個市場上打造出可以令多方獲益的人才供給產業鏈。
由此看來,NBA憑借選秀制度,以近乎零成本網羅全世界人才,可以不必考慮維持產業鏈運作的成本。但在歐足聯這邊,卻必須提防“財政公平政策”造成殃及無辜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