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時節,經過一輪集訓、熱身、調整后的中國男籃,又開始了新一輪循環。從6月中旬開始,男籃進入為期一個月的封閉集訓。王哲林、西熱力江等隊員回歸國家隊,來自山東的中鋒陶漢林則被調整到國奧隊。未來一段時間里,人員的進進出出將是男籃的常態。沒有大牌,也不需要大牌,誰的狀態好,誰更努力,就可能獲得機會。主教練宮魯鳴的思路很明確,新一屆中國男籃不但要完成隊員新老交替的更換,更要完成精神和氣質層面的一次洗禮。
收獲和改變從熱身賽開始
從4月開始的集訓,前后征召了38名球員,“大國家隊”的思路意在激活隊內的競爭氣氛。參加集訓的隊員中,80%是“90后”,換血的意味和速度都十分明顯。老將王仕鵬、朱芳雨、孫悅等人未在其中,讓人略感意外。畢竟,他們的經驗對換代期的國家隊還有價值。
對此,宮魯鳴的態度非常鮮明:“老隊員不是沒有能力,老隊員有經驗,但他在場上不玩兒活,掛著‘我是大明星’,嚇唬誰呢?”

從人員名單開始“動手術”是宮魯鳴從根本上改變男籃面貌的第一步。為此,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籃球館里的橫幅也換了內容:“知恥后勇,從零開始”,“祖國利益高于一切”。以往掛在高處的明星隊員大幅照片,換成亞洲競爭對手的照片,“都打到亞洲第五了,我們要給隊員一個奮斗目標”。
5月底到6月初,中國男籃先后在澳大利亞和國內同澳大利亞國家隊交鋒4場。先打客場,兩負,再打主場,兩勝,似乎有“主場之利”。但看了這四場比賽,不難發現男籃在客場遇到的包括裁判吹罰等意外困難,比在國內大不少。新男籃表現出的精神面貌則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客戰第一場兩分之差負于澳大利亞,給隊員們帶來不少信心。
“我們希望打一場能有一點進步”,宮魯鳴說。他也聽到了外界對新男籃的一些贊揚,“還是要更努力,畢竟年輕,起伏很大也是現實。要通過比賽學會怎么打球,特別是和高水平對手的對抗”。
在談到四場熱身賽的具體得失時,宮魯鳴認為,隊員們還無法做到100%集中精力,常常出現階段性放松的現象,包括防守選位、腳下基本功、拼搶籃板、進攻節奏控制、命中率的穩定等,都暴露出或多或少的問題。和力量十足的澳大利亞隊比賽,“鍛煉價值比勝負重要得多。如果能跟他們對抗起來,我們在和其他亞洲球隊比賽時就能輕松一些”。
這種高強度的身體對抗,其實一直是中國隊的軟肋,卻是世界籃壇的發展大趨勢。所以,今年的熱身賽選擇了很多類似的對手。比如7月中下旬在國內舉行的中歐對抗賽,對手分別是德國、黑山和塞爾維亞,之后的斯坦科維奇杯,對手是安哥拉、斯洛文尼亞和俄羅斯隊。和這些對手過招,對于年輕的中國男籃適應高強度對抗有著積極意義。
對抗質量的提升,隊員們有著直接體會。參加了國內兩場中澳對抗賽的郭艾倫直言:“還不適應。第一場上去一直喘不上氣來,跟隊友的體能有差距。年輕球員做到上場以后就玩命,不要過多想自己的位置,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在短時間內技戰術還無法更上層樓的情況下,新男籃脫胎換骨更體現在精神層面上。郭艾倫認為,這是他待過的“最團結氛圍最好”的一屆國家隊,“這屆男籃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給人一種積極向上、很有希望的感覺。無論是訓練和比賽,都要堅持下去,爭取越來越默契,重新把男籃帶到一個很高的高度”。
另一名中生代球員周鵬也感覺“和之前的國家隊相比,自己發揮是否更好還不敢說,但精神面貌肯定比之前積極了。球員年齡小一些,進步空間也比較大”。
老隊員已非必需品為國效力要出于自愿
在宮魯鳴的國家隊班子中,有兩個既熟悉又新鮮的名字——姚明和蔣興權。說熟悉自不待言,說陌生,是因為身份比較特殊。他們在新一屆國家隊中擔任顧問的角色,而且,不是只掛頭銜的顧問。“他們都是各自方面的代表人物,蔣指導的訓練管理、姚明的職業精神,必要時給隊員們講講”,宮魯鳴說。
對于這支國家隊,姚明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俱樂部和國家隊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追求,國家隊征召一名球員,應該給他不同于俱樂部的感受。姚明進一步解釋說,俱樂部是一個球員的“飯碗”,在俱樂部打球是立身之本。能夠入選國家隊,更多是榮譽上的追求。如果一名隊員沒有進入國家隊的充分愿望,愿意為國效力,那么即使來了,也可能出工不出力,“所以,國家隊應該營造一個氛圍,必須是你愿意來,愿意穿上國家隊的球衣,100%投入其中才行”。
這個想法和宮魯鳴正好合拍。隊伍重建并不是簡單的年輕化,一些老隊員的落選也曾引起爭議。宮魯鳴認為,只要體能有保證,老將的經驗技術的確還可以在隊伍中發揮作用。但他更強調一點,老將為國效力是出于自愿和責任,而不是“請你來”。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老隊員某種程度上對于新男籃來說已非必需品。宮魯鳴甚至擔心老將回歸可能跟不上進度,“和目前這些人對抗,他們肯定不靈,體能、技術狀態都不夠。籃球比賽不是光有經驗就可以的,首先要有好的身體,第二個技術要穩定”。他反復強調:“老隊員即便回來,各方面不帶頭,只想上場打球,那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以看出,不唯大牌和營造競爭氛圍是宮魯鳴改造男籃的出發點。集訓隊有30多人,實際上組成了國家隊和國奧隊兩支隊伍。他說:“兩支隊伍一起抓,設想是國家隊保持十五六個人,主攻亞錦賽備戰,國奧隊主要為國家隊服務。新老交替預計要到8月份完成,仁川亞運會的時候基本就是未來中國男籃的主力陣容。”
中國籃協幾經周折,最終選擇宮魯鳴接手處于低谷的中國男籃,是相信他在培養和使用新人方面的能力。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正是他將19歲的王治郅召入陣中委以重任。對于這撥年輕球員,宮魯鳴多有肯定:聰明、善于學習、訓練和比賽中肯拼命,但基本功不扎實也是短板。宮魯鳴的評價是:“缺練。”聯賽中到底應該如何提升,不少隊員都稀里糊涂,沒一個上田徑場的,“不知道怎么管理和經營自己的身體”。
談起宮魯鳴的執教風格,郭艾倫說:“之前是外教,現在是本土教練,要求更嚴格。從細節到生活、訓練很嚴格。宮指導從來不罵人,有錯誤就給你指出來,引導你。我覺得這點很好,感覺很和藹。”
宮魯鳴手下的這支國家隊雖然還未經受真正的考驗,但隊內氣氛和隊員心態卻已經有不小變化。年輕球員已經意識到,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有機會在國家隊中找到位置。他們更有動力,也更有目標,用實際行動傳達一個信號:老將已無重回國家隊的必要理由,即使回來了,也需要和他們進行公平競爭。

未來之路從重新沖出亞洲開始
去年亞錦賽跌到第五名,失去參加今年世錦賽的資格,這是男籃痛定思痛、下決心換血的引爆點。宮魯鳴覺得,男籃再差,“也不至于到亞洲第五啊”。他認為,如此戰績的原因有兩條,一是中國男籃的風格不明確,二是隊伍的凝聚力比較差,“隊伍是散的”。對集體項目來說,這是最致命的弱點。
至于放棄今年世錦賽的外卡,宮魯鳴說:“男籃不應該再好高騖遠了,把眼光收回到亞洲,腳踏實地地明確自己的風格,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才是最現實的。”
世界籃球潮流近年來發展迅猛,亞洲隊伍追趕都很吃力。作為亞洲籃球的代表,中國男籃還是最有希望的一支隊伍。宮魯鳴認為,男籃的風格應當既不固守傳統一成不變,也不盲目追趕世界潮流,“原來說小快靈,現在世界上都是大快靈。我們怎么辦?只能更快、更靈”。如今,中國男籃身高已經是世界一流水準,但光有身高沒有力量和對抗,技戰術成了空中樓閣,風格也無從談起,“現在訓練就是按照更快、更高、更強的方向去走”。
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加時認為,中國男籃正處在第三次創業的階段。第一次創業是參加1994年世錦賽的黃金一代,世錦賽和96年奧運會都打入八強,那撥球員水平普遍比較高,隊伍沒有明顯短板。第二次創業是姚明時代,姚明、王治郅、巴特爾三大中鋒一出道,就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在這批隊員是第三次創業,還處于發掘、成長階段。
胡加時說:“和上一批中國男籃的隊員相比,這批年輕的男籃隊員基本功還有欠缺,需要更多磨煉,成長也需要時間和耐心,但他們的士氣和拼勁都非常好,特別想要表現好。”
今年9月的仁川亞運會是新男籃的第一次挑戰。宮魯鳴說,在亞洲,奪冠是永遠不變的目標。這屆國家隊最重要的是明年亞錦賽,因為只有冠軍才能獲得進軍里約奧運會的資格。所以,今年基本確定以練為主,提高個人能力,初步形成隊伍風格。胡加時表示,對于這批年輕人暫時不會要求成績,關鍵在明年。現在亞洲歸化球員這么多,各隊都在變強,所以我們必須得先練好自己,再談成績。
對于未來,宮魯鳴低調卻堅定:“只要隊員們用心投入,我們能堅持這樣打下去,終會躋身世界強隊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