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礦業巨頭力拓集團做出一項重大決定:關閉位于美國猶他州的賓厄姆峽谷露天銅礦。該礦井從1906年開掘至今,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集的露天銅礦,也是歷史上人工挖掘規模最大的礦井。礦井關閉日期定于2013年,那將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可終結并未來臨。
從露天到地下
如果今天你去鹽湖城參觀賓厄姆峽谷,將會看到一隊房子大小的自卸卡車下到礦井里,裝滿巖石,再爬上來、開出去,然后再下到礦井,日以繼夜。原來,力拓正規劃在同一地點——更確切地說,在賓厄姆峽谷下方2000英尺處——建設第二個礦井。
該項目將徹底改變礦山的運營方式。露天礦井的礦石是從上面開采,就像用勺子從碗里舀糖。而地下礦井的礦石是從下面挖,就像用勺子從碗底的糖中舀了一勺,只不過這塊“糖”是堅石板,有一個城市那么大。賓厄姆峽谷正在經歷的改變是驚人的,但卻不是唯一的。在全球各地,老化的銅礦井都在演變為洞窟。
十年間,礦山從關閉到重新繁榮,其間發生了什么?兩個字:發展。現代工業靠電力支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亦是如此,銅材幾乎承載了上述所有需求。隨著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蓬勃發展——工業和中產階級擴大了,年耗銅量也是以前的三倍多,2011年達到79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銅消費國(同年,美國耗銅量是190萬噸)。這對銅價產生了極大影響。2000年銅價低于1美元/磅,這一價格持續多年。到2007年大蕭條到來之前,銅價升至5美元/磅。盡管后來價格有所降低,現在也還是圍繞著3美元/磅的基價上下浮動——在十多年的時間內銅價翻了兩番。
在各種金屬中,只有銀比銅的導電效率更高,但銀稀少且昂貴,不適合大規模工業應用。銅還具有可塑性、延展性、高度耐腐蝕性的特點,這使它在電線及管道制造業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除了高壓傳輸線用的是鋁,其他只要有電的地方,就會有銅,它遍及每家每戶、每一臺電腦,甚至每一盞路燈。幾種重要的化肥和農藥也以銅為基礎原料。沒有銅,就沒有現代經濟的發展。
如今,大多數富礦石已被采光,露天礦區的平均含銅量僅為0.6%。每提煉一噸銅,需要加工近167噸礦石,并產生近167噸的尾礦(富含硫酸、砒霜、鉛和鎘等有毒物質,這些物質是礦石本身所固有的,并非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因此無法避免,在成百上千年內對人類造成威脅)。露天礦井已成為經濟效率的絆腳石,人們只有以更快捷、更經濟的方式從地下采礦,礦石開采才能維系。為此,力拓集團用了十多年時間、投入十億美元將賓厄姆峽谷銅礦遷至地下。
十月一個陰冷的早晨,我來到賓厄姆銅礦,搭乘一輛皮卡,翻越一處低矮山脊到達礦區。1906年采掘之初,礦石在猶他州奧克爾山脈腹地堆成了一座底基堅實的錐形山峰。今天,山峰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處巨大的礦洞。暴風雪提早到來,冷風勁吹。我站在礦井邊緣往下看,大片絮狀白云掙脫了天空的束縛,盤旋著向深達數千英尺的礦井底部飄落。
我跟隨云朵,沿著陡峭的碎石子路緩慢螺旋下行半小時。在我的周圍,世界上最大的電鏟正在向世界上最大的自卸卡車上裝載碎礦石。十幾臺電鏟,上百輛卡車;每一鏟的重量為98噸,卡車每次裝載320噸——賓厄姆銅礦每天挖掘出50萬噸巖石。
我終于抵達礦井底部,相比從礦井上面向下俯瞰,眼前的一切帶給我的震撼絲毫不減。這里有許多望不到盡頭的巷道,根據計劃,巷道將延伸到礦體下方2000英尺,相互堆疊,構成雙層網格,漏斗狀豎井將網格各層連接起來。最后,上層網格的礦石將被炸開,碎礦石會通過漏斗狀豎井落到下層網格,并在這一層被移出(注意,移出的不是巖石垃圾,而是純礦石)。還有第二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巖石飽含地下水,必須開鑿上千個排水孔,并安裝一個巨型抽水系統,以避免巷道滲水。
礦山、大眾與科技
經營賓厄姆峽谷銅礦所需的機械、人力和能源象征著一張巨大的環境賬單,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也象征著步入工業社會。礦山不再僅僅被視為意外之財,而是被當做基礎設施、技術和人力資本,其中的利益遠遠超出礦山本身,并比礦山存續的時間更長。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事實。在烏蘭巴托以南300英里,力拓的大型銅礦奧尤陶勒蓋的第一階段建設已接近尾聲。力拓在奧尤已投資60多億美元,至少還要再投資50億。僅這一點就大大促進了蒙古經濟發展。蒙古政府還直接擁有34%的經營權,力拓則要為開采出的礦石繳納礦山使用費及利潤所得稅。力拓與蒙古政府簽署的合同不僅涉及資金,還包括90%的礦工必須是蒙古人,力拓必須為其提供培訓和教育。該公司必須建立一座機場(已完工)和一條鐵路(建設中),讓蒙古與中國鐵路網相連,使這個內陸國家得以通往深水港。到2017年,礦井的所有電力必須出自蒙古。該協議已經幫助蒙古政府通過為一座新的1200兆瓦的發電廠銷售債券而融資1.5億美元,這座發電廠不僅向礦山供電,還為蒙古國內的企業和家庭供電。
在如今的新銅器時代,另一個讓人吃驚的變化是,在礦山的發展中,互聯網成為關鍵因素,因為它給曾經弱勢的第三方(指除了開采集團和礦產所在國以外的當地社區、原住民、環保組織)以談判發言權。只要能使用谷歌搜索,能講一點英語,任何一個鄉土農村的小組織就能獲得全球性體驗。1985年,蒙古人很難理解礦山發展的含義。現在你可以把信息直接通過手機送到每個人手中。對礦業公司來說,這些變化不僅僅關系到業務流程,還關乎企業的根本性質。不久的將來,礦山自身的建設正變成次要方面,首當其沖的將是基礎設施,下一條戰線則是科技。
羅翰·麥高恩是力拓集團創新與資源發展部副總裁,我問他對佩布爾礦怎么看。這是一座計劃在阿拉斯加建設的礦區,它的尾礦將會吞沒布里斯托爾灣的鮭魚家園,淹沒美麗的伊里亞姆納湖,那里生活著當地稀有物種——淡水海豹。麥高恩沒怎么思考便回答:“要是按3美元/磅(現在的銅價)我們也許覺得不值。但要是銅價漲到每盎司400美元,而且佩布爾成為了地球上最后的礦藏,它就一定不會被埋在地下。”
銅即使消失了,也不會達到這樣的價格,而且,人們都不相信銅會耗盡,就算明天全世界的礦石都消失了,通過提煉海水,我們還是可以得到銅。麥高恩的觀點是,目前,佩布爾礦的破壞性高于它的產出價值,但是他還說,我們道德標準會像銅價一樣因需求而有漲有落。
參觀賓厄姆銅礦前,在鹽湖城,我曾向兩個人提起了這座銅礦,一個是服務員,另一個是酒店前臺,他們甚至不知道那兒有一座礦山,這還是當地老住戶呢!我的內心頗受觸動:雖然現代人時刻離不開生活中的種種便利,但作為一切便利的來源,即便是最大的礦山也只在人們的意識中留下蜻蜓點水的痕跡。
離開賓厄姆銅礦時,這個想法再度讓我震驚。礦井在我身后的雪云里逐漸消失,前方一座座低矮的山脈映入眼簾。要不是知道這些小山是由礦井的廢石堆砌而成,我也已經忘了這里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礦坑。
[譯自美國《太平洋標準》]
露天礦區的平均含銅量僅為0.6%,因此,在賓厄姆露天銅礦,每天15萬噸的礦石加工量會產出約820噸銅——還有14.9萬噸的有害尾礦。露天礦井已成為經濟效率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