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eople Who Answer the Phone
在美國,自殺率越來越高,“生命之網”熱線電話真的能網住那些絕望的生命嗎?
在紐約市“生命之網”預防自殺呼叫中心,負責大橋地區的那臺電話機每月也許只會響起一次。可每當它響起,必定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低沉的鈴聲仿佛傳遞著一種悲痛欲絕的情感——它會立刻被“生命之網”熱線(LifeNet hotline)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在崗的工作人員辨別出來,這是有人從紐約11座大橋的某處打來的電話,電話那一端的人也許正在考慮是否從大橋上縱身一跳,結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之網”是覆蓋紐約大區的一個心理健康和預防自殺的服務熱線(全美“生命之網”共有161條呼叫熱線,其總部就設在紐約)。每天早上9點至晚上7點是紐約生命熱線最繁忙的時段,大約50名工作人員,在下曼哈頓區一個不顯眼的L型辦公空間里接聽電話。辦公室前方墻壁上有一面大型顯示屏,上面標著處于工作狀態電話線路的號碼。僅從辦公室的布置觀察,沒人會明白這里真正發生的故事。每月平均有8000人撥通這條熱線,它也是全紐約唯一一條多語言、多文化的免費熱線電話。
大橋區電話機旁邊的墻壁上,掛著幾個黑色的宜家鏡框,里面展示著紐約地區每座大橋的詳細信息和公用電話亭的位置:向北第三條路出口、向西60號電燈桿……如果有人打來電話,工作人員會將來電顯示的信息與黑色鏡框中的內容進行比對,找出來電者的確切位置,立即施以援手。
美國的自殺率自2005年以來不斷攀升,2009年,美國自殺人數首次超過交通事故死亡人數。2010年,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38364名美國人實施了自殺。1999年至2010年,35到64歲美國人的自殺率上升了28.4%;同期,50至60歲男性的自殺率上升了50%。由于許多自殺并沒有被報道,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數字要低于實際情況。
美國自殺人數的上升,引發了一場如何更好預防自殺的大辨論。在過去15年里,美國聯邦政府將更多的資金投放在廣泛關注人們的精神健康等問題上,幫助人們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最終避免產生自殺意念。這種做法的反對者卻擔心,這么做會使那些最有可能自殺的人,得不到所需的幫助。
專家們常用河流來作比喻,將有自殺傾向的人進行劃分。預防工作是應該面向處于河上游相對廣大的人群,防患于未然,還是將資源集中,用于已經處于河下游、站在危險瀑布邊緣的少數群體呢?國家預防自殺生命熱線主任約翰·德拉浦認為,如果我們能將站在河邊的人向上游推一推,遠離瀑布危險區,整個心理健康體系成本會被大大降低。
“生命之網”辦公室,上午10:15
德利·桑提亞哥戴上耳機,看了一眼辦公室大屏幕上等待通話的電話列表:五個電話已經接通,正在排隊等待,另外還有十幾通電話正在響起。
作為紐約市預防自殺呼叫中心的雇員,桑提亞哥和其他49名同事一道,保持中心電話日夜暢通。自2009年起,這位現年29歲的精神治療醫師就在“生命之網”工作。她工作使用的那部電話,可接入14條不同熱線,包括心理健康熱線、恃強欺弱行為受害者幫助熱線、颶風桑迪受害者熱線、特定語言熱線、全國橄欖球聯盟生命熱線……
這天早晨,桑提亞哥接的第一個電話來自紐約州濫用毒品救助熱線。只要不是預防自殺生命熱線的呼叫信號,她通常都不會太緊張。桑提亞哥提出了一長串問題,以測試訪客的危險程度,她語調抑揚頓挫,口氣舒緩,又不失堅定。
“你是在哪個區受到酒駕處罰的?”
“你一直有酗酒問題嗎?”
“想到過自殺或傷害別人嗎?”
不管電話來自哪一條熱線,工作人員都要按慣例詢問對方是否想過自殺,因為他們無法判斷濫用毒品呼叫者是否會很快變為自殺呼叫人。來電一個接著一個,每接完一通電話,工作人員會停下三分鐘,等待相關情況錄入數據庫。這時他們可以喘口氣,等待下一個電話接入。
“你好,這是生命之網,我能為你做些什么?”桑提亞哥抓起話筒問道。
擴大救助范圍
留著馬尾辮、蓄著山羊胡、說話細聲細氣的“生命之網”熱線主任德拉浦一直全力主張將預防工作前移。他是一名職業心理治療師,每天會花大量時間勸說人們放棄自殺的念頭。上世紀八十年代,德拉浦加入預防自殺流動醫師工作隊,深入到精神狀態不佳、又不方便或不愿意就醫的患者家中。這段經歷使他確信,大多心理不健康的人都不會主動就醫,那些飽受焦慮、憂愁、孤獨之苦的人沒能得到幫助。
帶著改革心理健康體系的信念,德拉浦來到紐約市心理健康協會,幫助創辦了這條“生命之網”網絡熱線。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紐約“生命之網”因幫助無數受害者撫平心理創傷而受到廣泛關注,“生命之網”呼叫量和工作人員數量都成倍增長,自此從未出現回落。
今天,德拉浦和他的工作人員監管著全美160多條網絡呼叫熱線,撥打美國國家危機電話1-800-273-Talk ,系統會將你的電話轉至離你最近的一處“生命之網”熱線呼叫中心。在美國,每年有800萬成年人嚴肅考慮過自殺,其中110萬人真的進行了嘗試。因此,當德拉浦看到2013年“生命之網”熱線的呼叫量達到了110萬這個數字時,他覺得這是一件大好事,“呼叫量不斷上升并不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處于困境中,而是意味著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人真的得到了幫助。”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擴大救助范圍,將大筆資金用于自殺的早期防范,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畢竟求助熱線對于消除人們自殺意念的成功率很難判定。評價這項工作只能用它究竟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只有讓他們站出來講話,才是唯一的辦法。2007年到2012年間,哥倫比亞大學馬德林·古德爾與美國藥物濫用與心理衛生服務部合作研究發現,大多數與危機中心接觸過的求助者,其憂慮感和自殺的意念的確減少了;在對有自殺意念求助者的跟蹤采訪中,12%的人說,與生命熱線的談話阻止了他們的自殘與自殺行為;有一半的電話訪客聽從了心理專家的指引,尋求醫學救治。德拉浦說:“我們還要尋找什么證據呢?這些人的話就足以說明,生命熱線為挽救人們的生命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生命之網”辦公室,上午11:14
這天上午,桑提亞哥接的第一通預防自殺熱線的電話,就花去她整整一小時。這位訪客從早上七點便開始撥打熱線,他用西班牙語告訴桑提亞哥,他最近非常抑郁、焦燥,他不想去看心理醫生,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在呼叫中心,這類中年男性的來電數量正在不斷上升。2008年,當華爾街股市崩盤時,許多中年男性因為身處嚴重的財務困境,身心疲憊不能自拔,大量加入了訪客的隊伍。
在美國,城市人口自殺增多的同時,農村地區的自殺率上升得更快。懷俄明州的自殺人數位于全美之首。美國黃石公園所在的帕克縣,自殺率高達45/100000(全美的自殺率是12/100000)。在懷俄明州,除了獨立和萬事不求人的牛仔硬漢心理最為廣泛外,它還是全美持槍最多的州。經過精心制作,懷俄明州電視臺利用廣告等手段,發動了一場預防自殺的宣傳活動。海報上是一位硬漢形象的老人,一雙孤獨的眼睛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一行文字寫道:“我能理解你,兄弟,生活很殘酷。”懷俄明州一個縣花費5萬美元開通了“生命之網”熱線,確實引來十幾個電話求助,又有兩個縣加入進來,但其余地區對于這種花錢引來幾個求助者的做法,仍然不置可否。
“生命之網”辦公室,上午11:25
這天上午,有一個中年男人連續打進六個電話,可見其狀態之不佳。桑提亞哥說,幫他熬過這難熬的一天,他自殺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到一天結束時,桑提亞哥通常要回答來自14條不同熱線的20-25個電話。
預防自殺呼叫中心聽上去像是一份可怕的工作,但實際上它同其他普通公司的辦公室一樣,大家在飲水機旁閑聊,與同事一塊吃午飯,在休息室吃桂皮卷,不同的是,在這里,每天都會有生命被挽回。
“每當我告訴人們我的工作時,他們總是說,‘噢,德拉浦,那一定是份令人倍感壓抑的工作吧’”,德拉浦說,“我會告訴他們,哥們,我們是在預防自殺,而不是協助自殺。我和同事每天看到、聽到的都是希望,我們知道,自己正是為這一目標工作著。”在美國,每年有110萬人想要自殺,而實際上,因自殺身亡的僅僅有38000人。“這說明絕大多數的自殺被成功地阻止了”,德拉浦說,“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
[譯自美國《時代周刊》]
專家們常用河流來作比喻,將有自殺傾向的人進行劃分。預防工作是應該面向處于河上游相對廣大的人群,防患于未然,還是將資源集中,用于已經處于河下游、站在危險瀑布邊緣的少數群體呢?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擴大救助范圍,將大筆資金用于自殺的早期防范,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畢竟求助熱線對于消除人們自殺意念的成功率很難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