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中央大街,諾迪克酒店里,百余支未來企業家隊伍在此參加一場競賽。愛沙尼亞國家電視臺ETV對競賽進行了為期數月的全程直播,最后的冠軍隊伍將會獲得5萬歐元獎金。眾多編程員和電信專家都參加了這場名為《圍獵》的電視真人秀競賽,圍獵一詞在這里意指頭腦的比拼,競賽的口號是“想法,改變世界”。
在法國,廚師是競賽的主角;而在愛沙尼亞,發展勢頭強勁、追求技術革新的新公司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12年《圍獵》節目的獲勝者是KidsOS公司,該公司發明了一套系統,讓父母通過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觀察子女的活動。47歲的愛沙尼亞經濟與通訊部部長尤漢·帕爾茨親自向獲獎者授予了獎杯和獎金。最新賽季的決賽將于2014年5月7日進行,帕爾茨說:“這不僅僅是一個電視節目,競賽的目標是開創并支持若干創新項目,使每個創意都能轉變為商機。政府在培訓、資金及稅收方面都提供了十分優惠的條件,以支持新公司的創建。我們是一個既無石油又無天然氣的國家,除了森林之外,我們所剩的資源便是我們的頭腦了!”
自2004年加入歐盟后,愛沙尼亞一直是歐盟負債最少的成員國,為國家GDP貢獻了15%的數字經濟功不可沒。在愛沙尼亞,使用網絡被視為一項基本權利,與使用水和電一樣。愛沙尼亞95%的領土被高速4G手機網絡覆蓋,是世界上網絡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每100人擁有155部手機。無論是在家還是辦公室,城市還是森林,77%的16歲至74歲的愛沙尼亞人每天都會使用互聯網。無論是結婚證還是離婚證,公證文書已不再需要在紙質文件上簽字。95%的納稅人在網上進行收入申報,網上轉賬的比率更是達到了99.8%。四分之一的選民通過互聯網進行投票。新公司僅需12分鐘、200歐元便可在線進行工商注冊,并于當天進行商業活動。
在愛沙尼亞,從中學起便開始教授21世紀的語言——計算機編程語言,目的是使每個孩子從使用者變為設計者,并在10-12歲時可以為自己的電腦、平板或智能手機編寫屬于自己的程序。2014年新學年開始,550所愛沙尼亞中學會開設更多教授HTML、Python、或C++等程序的課程。古斯塔夫阿道夫中學創建于1631年,是歐洲最古老的中學之一,但這座古老的學校培養的卻是未來的研發者。著名在線通訊軟件Skype就是由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們研發的,它震驚了全世界的通訊大亨,2011年微軟出資85億美元將其購下。這次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愛沙尼亞的年輕企業家。
在塔林郊外的老工業區,工廠的外墻被粉飾一新,老工廠與繁忙的新企業并排而列。Guardtime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主要業務是保障網上儲存和流通的數據安全,在美國和亞洲獲得了巨大成功。Guardtime公司辦公環境開闊,桌子上放置著數字行業的“圣經級”雜志《連線》(Wired),藝術畫裝飾著墻面,乒乓球桌閑置在一旁,整個環境洋溢著炫酷、青春的氣息。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愛沙尼亞共有1.4萬家新公司注冊,比2008年增加了40%。馬丁·諾貝雷自Guardtime公司成立之初便擔任了業務發展負責人一職。1991年愛沙尼亞宣布獨立時,馬丁僅15歲。他回憶道,“當時的蘇聯工業被摧毀一空,一切都需重新創造!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重新啟程的時候世界處于互聯網的產生和繁榮時期。我們便開動腦筋,參與到數字化進程中。”
1996年愛沙尼亞政府通過虎躍(Tiger Leap)計劃時,馬丁還是一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該計劃旨在使民眾使用高流量的互聯網,標志著愛沙尼亞追趕數字化進程的開始。計劃之初僅有兩人,一個是雅克·阿維克索,國家教育部部長,另一人是托馬斯·亨里克·伊爾維斯,時任駐美大使并于同年成為外交部部長。(托馬斯·亨里克·伊爾維斯2006年當選為愛沙尼亞總統,并于2011年成功連任。)在兩人的努力下,2000年愛沙尼亞成為首個能在中小學享受高速率、永久聯網的歐洲國家。
托馬斯·亨里克·伊爾維斯不僅是政治家,還是個電腦高手。他13歲時便自學編程,如今這位60歲的極客成了云計算和e-政府的領頭人。
愛沙尼亞政府提供了3000多項在線安全服務,涉及警務、稅收、醫療等等方面。e-行政具有靈活性、互動性和透明性,遵循三個主要原則:第一,政府機構的官方信息完全公開;第二,為保護自己的私生活,每個人都應明確知道政府可以了解和獲取哪些數據;第三,任何政府機關不可要求公民重申其他機關已咨詢過的事宜。系統運行之初曾出現過偏差,但現在每一政府部門都能很好地遵循這三個原則,愛沙尼亞公眾也已把e-行政視為常事,直爽地將個人信息,尤其是與健康相關的信息上傳至網絡。這不僅減少了護理費用,同時也改善了護理質量。
東塔林中央醫院放射科醫生皮特·羅斯是數字健康系統(e-健康)的創始人之一。羅斯醫生只需在讀卡器上刷電子身份卡,然后輸入四位數密碼便可查看病歷。此時,屏幕上顯示了一份病例。“這位先生可能患有比較復雜的病癥”,他說,“僅需兩分鐘,我就可以看到他在愛沙尼亞其他診所和醫院的全部X光片,各項檢查結果,以及完整病例。不同于其他國家,愛沙尼亞所有機構的數據庫都是相連的”。
羅斯醫生的父親患有糖尿病,居住在首都塔林80公里以外的地方,“多虧實現了處方數字化,我父親不再需要去塔林的主治醫師那里。主治醫師和他網上溝通后開出電子處方,藥店查看處方后提供藥物。”塔林和塔爾圖(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之間的大巴車上安裝有完善的無線網絡,政府建立了1139個網絡點,使大巴和其他公共場所一樣,免費享用無線網絡。縱觀全國,即便是偏遠地區也基本實現了網絡覆蓋。
耀眼的變革背后,社會心理矛盾是否加劇?
27歲的艾勒維是全球互聯網協會(ISOC)愛沙尼亞副主席,該組織是全球互聯網絡最具影響力的道德與技術權威機構。他指出了愛沙尼亞民眾的矛盾心理。
看到蘋果以10倍于微軟的速度發展,越來越多的愛沙尼亞年輕人轉向自由軟件的開發,但是又有多少能獲得成功呢?愛沙尼亞獨立之初,就有成千上萬的愛沙尼亞人上街游行。艾勒維說:“我們意識到,政府一直強調與美國的統一戰線,一味發展數字經濟,這其實是很狹隘的。相比如火如荼的高科技革命,愛沙尼亞農業發展就大大滯后,產值僅占GDP的3.5%。分享是網絡的核心,但如今我們的做法與之背道而馳。沒能使用互聯網的23%的成年人過著怎樣的生活?7%沒有電子身份卡的人呢?那些沒能跟上數字民主化進程,尤其是至今生活在愛沙尼亞東部東維魯縣的俄裔人群呢?”在愛沙尼亞,講俄語的人占該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不僅是愛沙尼亞最貧窮的人,在教育、就業方面也遭到了排斥。2005年,年僅25歲的俄裔安德烈·克羅本尼克(Andrei Korobeini)在將自己開發的Rate.ee社交網絡出售給愛沙尼亞移動運營商EMT后,成為了愛沙尼亞最年輕的百萬富翁。但有多少俄裔能夠像他一樣講英語這一商業語言呢?能夠掌握數字經濟語言,即計算機編程語言的俄裔愛沙尼亞人恐怕就更加屈指可數了。
北歐硅谷,夢想就在明天
昂德里斯·羅,35歲,是一位前衛的藝術家,善于使用多媒體設備,制作電子音樂。他認為,盡管競爭殘酷,對數字化的追求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愛沙尼亞毫無選擇。“我們擁有一切便利,可以讓我們的國家變為‘聰明人’的國度,我們比任何人都更好地掌握計算機編程,以及所有屬于未來的技術。”2012年5月7日,由塔爾圖大學研究團隊和拉脫維亞、德國科研人員共同研制開發的首枚衛星ESTCube-1搭載歐洲空間局織女星(Vega)火箭,從法國圭亞那庫魯發射場發射升空,這使愛沙尼亞成為了第一個實現太空對接的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支持北約國防中心發動網絡戰,這只是這個北歐硅谷面向未來的一小步。對于擁有無限高速網絡的愛沙尼亞中學生而言,夢想就在明天。
[譯自法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