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騎單車從慕尼黑市中心出發,沿著伊薩爾河一路南下。此時正逢雨季,河堤處的浪潮洶涌澎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樹叢島,這里有各式啤酒屋,客人可以盡情地享用啤酒。騎過一個山坡后,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的訓練場便出現在眼前,征戰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德國國家隊中,有8人來自這家豪門足球俱樂部。
每當新一輪的德甲聯賽開始前,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前來觀摩球員訓練。在這里,粉絲們可以與世界頂尖級足球運動員親密接觸,這其中就有曼努埃爾·諾伊爾、熱羅姆·博阿滕、菲利普·拉姆、馬里奧·格策、托馬斯·穆勒、巴斯蒂安·施魏因斯泰格等等當今世界足壇上炙手可熱的球星。
拜仁俱樂部除了擁有征戰德甲聯賽的一線球隊外,還有一支充滿朝氣的青訓隊。毫無疑問,這支青訓隊為培養德國本土球星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德國隊在本次巴西世界杯中奪冠的基礎所在。在2000年的比利時歐洲杯上,德國隊在小組賽中以3負1平的戰績慘遭淘汰。賽后,德國足協下定決心,投入10億歐元大力培養青少年。14年后,由當年第一批重點培養的青訓隊員組成的德國國家隊在巴西世界杯中捧得大力神杯。
德國足球的發展體現了德國人嚴謹的思維模式,即擅于發現問題、剖析原因、解決問題。而這種思維模式也體現在德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從家庭生活到商務談判,甚至滲透到了德國的國策方針。
美國的職場女性一直幻想著男人可以多分擔一些家務,但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國夢”,而德國人卻讓這個夢變成了現實。德國政府在“女性產假”的基礎上進而推出了“父母育兒假”,該政策規定,父母雙方可以休長達3年的育兒假,且第一年為有償假期,這有助于男性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養育子女的重任。當法國工會因工人報酬問題展開激烈爭論的時候,德國工會卻在為工人積極爭取更多的利益,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保障。就在英國人深深懷念工業革命所取得的成就時,德國已經開發研究出諸多領先世界的尖端產品,在過去的40年中,德國和英國一樣,都致力于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但德國人推崇的創新制造技術令其在轉型中更具優勢。
精益求精的匠人
如今,所謂的“德國模式”已經被世界各國所接受。英國勞動黨議員斯圖爾特·伍德在接受英國《衛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坦白地說,作為一個英國人,我必須承認德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p>
隨著全球化、全球變暖和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我們不得不以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德國。以環境問題為例,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德國就十分注重節水和保護水資源,隨著德國人的節水意識不斷深入,德國的用水量明顯減少,流經自來水管道的水量大幅減少,以至于2009年德國的自來水管道和排水系統開始出現問題。很多人嘲笑德國人“過度節水”的做法,但嘲笑歸嘲笑,在節水方面,世界上又有哪個國家能和德國一樣做得如此出色呢?
在外貿出口方面,德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強。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除了德國政府大力扶持出口產業以及其他種種經濟技術原因外,其獨一無二的學徒制度是推動德國外貿出口的重要保證。該制度規定,員工在正式上崗前必須完成3年時間的理論學習和實操任務。學徒制度的普及不僅減少了犯罪與失業率,還為德國企業培養了大批的技術型人才。為了更有效地管理企業,美國和中國已相繼引入德國的學徒制度。
備受爭議的“德國戰車”
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已過去整整100年,重新審視德國歷史,不難發現,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社會地位上都遭到重創。二戰結束后的60年里,德國一直在嘗試努力轉型,希望重新贏回世界人民的尊重。曾經在戰后遭人唾棄和鄙夷的德國,如今已發展成為被世界各國所仰慕的“德國戰車”。德國在各個領域開啟的“德國模式”已成為各國爭相效仿的對象,可以說,德國的發展成就了歐洲的未來。
“德國模式”究竟是什么呢?根據書中給出的定義:“德國模式”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政府建立起的一整套治理國家的先進理念,其中包括加強各自治城市間合作和完善稅收與社會保障制度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德國模式”又有了新的含義。美國人的夢想是牢牢占據世界霸主的地位,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是發動戰爭。而與美國人相比,德國人則更愿意把自己的夢想與世界相連,他們希望專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讓全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得更好。
就在全世界都在對德國取得的成就贊不絕口時,有些人卻要拿德國的過去說事,試圖將其成就掩蓋得黯然失色。2008年10月金融危機爆發之際,以冰島為首的眾多歐元區成員國相繼陷入債務危機,德國作為歐洲經濟和政治力量的領導者,率先承擔起帶領歐洲走出危機的重任。
但德國在歐元危機中所做的努力并沒有換來歐元區成員國的好評。2010年年初,德國總理默克爾決定對垂死掙扎的希臘展開救援,此番舉動令金融危機逐漸蔓延到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眾多南歐國家。在全世界看來,德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功離不開歐元區鄰國的幫助,但德國在歐元危機中的舉動卻是將眾多國家推向了一個深淵。從其他歐洲國家的角度來看,因為德國把這幾年來經濟危機帶來的傷害強加于飽受債務折磨的鄰國公民上,所以德國反而是歐盟中唯一一個實現經濟反彈的國家,一時間對德國的批評聲越來越多。
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一些經濟學者認為,現在的德國就像19世紀的法國一樣驕傲跋扈,德國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在19世紀時,拿破侖的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入了埃及,并對其實行侵略統治。外界對法國的此番侵略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與其說法國強行占領了埃及的領土,倒不如說是在緩解本國的經濟壓力。在這次歐元危機中,雖然德國并沒有試圖占領愛爾蘭和希臘的領土,但其態度和做法與過去的殖民列強沒有什么不同。作為一個依附鄰國消費刺激本國出口的國家,德國在歐元危機中對各國的幫助不僅沒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還被認為是強行干涉外國經濟政策,受到全世界的質疑。
此外,在全世界看來,德國一直努力在歐盟中捍衛自己的“王者”地位。最近,英國國內關于“退出歐盟”的呼聲越來越高,以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及很多黨外人士都希望英國能退出歐盟。考慮到歐盟的整體利益,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發表聲明稱,德國希望英國作為一個“有建設性和主動性”的伙伴留在歐盟。同時,默克爾也對英國的諸多做法感到不滿,她在聲明中還指出,德國希望歐盟成員國間的關系能更加緊密,英國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但英國不要試圖插手歐盟作出的各項決議。英國卡內基財團的特約研究員烏爾里奇發博客表示,德國需要通過協商引領歐洲,如若采取威逼戰術,歐盟各國立馬就會組成反德聯合戰線。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德國雖然作為危機中歐盟經濟的“一枝獨秀”而處于風口浪尖,卻仍然是歐盟進一步發展和一體化的發動機。作為由歐盟滋養成長起來的國家,德國比任何國家都了解穩定歐元和歐元區經濟的重要性,努力督促受援國作出節支和改革承諾,主導和推動著歐元危機的救助和解決方案。
隱形的冠軍
德國制造的產品因其精密度高、質量好而享譽世界。如今,為了購買使用“德國制造”的產品,全世界都在積極叩響德國的商業大門。世界上最大的鐘樓座落在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為了給這座鐘樓配備最精良的鐘表,以迎合麥加的神圣地位,沙特阿拉伯王室決定聘用全世界最頂尖級的鐘表專家。于是,他們找到了一家始創于1860年的德國鐘表公司——佩洛特公司(Perrot)。
這家公司坐落在德國西南部城市斯圖加特,以制造鐘塔、電子門鈴、自動鬧鐘裝置以及所有鐘表而聞名,目前由第五代家族成員進行經營管理。這家公司雖然規模很小,且與瑞士名表制造商相比名氣并不大,但在沙特王室看來,德國人精湛嚴謹的工作精神令其更具優勢。于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型鐘表公司拿到了一份由沙特王室開出的價值上億元的合同。
從佩洛特公司的成功實例中不難發現,德國出口的優勢在于其眾多中小企業長期在細分市場(指被市場中的統治者或有絕對優勢的企業忽略的某些細小的服務領域)中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這就意味著,顧客寧愿跨越大半個地球,也要購買德國人的產品。經濟學家將這類企業稱為“隱形的冠軍”,即雖然名聲不大,但在全球市場中起到支配作用的中小型優良企業?!半[形的冠軍”這個概念起初只是出現在書中,但現在已經成為德國中小企業的宣傳口號。
德國經濟在19世紀最后20年和20世紀最初10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時間,德國涌現了大批技術創新型企業,“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也逐漸成為了高質量產品的代名詞,德國制造業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在世界各地不斷引入“德國制造”的今天,崛起中的中國是否也會效仿德國,大力發展創新型企業,讓“中國制造”發生質的變化?
是不是移民國家?
20世紀60年代初,雖然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但卻極度缺乏勞動力。繼從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國招聘工人后,德國又開始從土耳其招聘勞工。于是,6800名來自貧困地區的土耳其人懷揣著“發財夢”乘坐德國人開設的專列駛向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在那里經過雇主的挑選后分別去往不同的城市工作。這些土耳其人最后都定居在了德國,這就使得如今的德裔土耳其人多達300多萬。
即便如此,德國政客在過去的40年間一直聲稱德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然而位于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移民政策研究所歐洲事務所長帕帕梅特里約表示,德國聯邦政府內務部經常討論德國的移民政策,過去的幾十年里,在被問及德國是否會成為移民國家時,德國政客的解釋是:“你瘋了嗎?難道你希望我們成為美國那樣嗎?”
自2005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上任后,情況有所改觀。為了填補勞動力市場上的空缺,德國于2008年正式推出“工作移民項目”,繼而在2012年正式推出“藍卡”政策。新政策將外來人才最低年薪的門檻降至4.4萬歐元,而此前,只有年薪達到8.6萬歐元的高級人才才能拿到德國綠卡。這些舉措為德國國內經濟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不是移民國家”的言論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與德國不同,丹麥、英國和加拿大等國更傾向于技術移民政策,即只允許特定技術人員移民的政策,這些國家更多考慮的是移民者的教育背景,而德國從不這樣。在德國政府看來,技術移民政策的缺陷不容忽視。由于大部分技術移民者在本國取得的資格證書無法被他國承認,所以一些技術移民者只能在移民國家找到相對低端的工作,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甚至找不到工作。而德國政府會結合國內就業情況,待勞動力緊缺時放松移民條件,這樣可以很好地避開上述問題。同樣,在制定移民政策時,德國也會充分考慮歐洲的大背景,近來,因為經濟危機的緣故,移民到德國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人得到的報酬要比以前多得多。
在贊賞和質疑聲中前行
在過去的50年里,美國在制定移民政策上遇到了不少瓶頸。雖然德國的綜合實力遠不及美國,但德國的移民政策卻優于這個傳統移民大國。德國足球國家隊在選拔隊員時一直摒棄“單純血統”的觀念,旨在打造一支文化背景不同的“混合型球隊”。
但在某些方面,德國表現的有些差強人意。比如,德國女性參政的比例遠遠低于歐洲的平均水平;德國在利用太陽能發電方面只關注到其背后的經濟利益,并沒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此外,德國新頒布的勞動法令德國員工的工作缺乏穩定性。
上溯到19世紀,所有的國家都希望成為英國,某些國家為了追趕英國的發展步伐不惜犧牲一切。但是當下,世界的焦點集中在德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評價德國呢?“德國模式”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完美,而在于它正在努力走向完美。沒什么不好意思的,模仿是人類的天性,讓我們跟上德國人的嚴謹思維——發現問題、剖析原因,解決問題,一起開啟“德國模式”吧!
[譯自韓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