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反腐、自律、親民、強軍。2013年歲末,中共領導人強化上述執政形象。
官媒將2014年定調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但2014年更應稱為具體制定和落實改革政策的 “行動年”或“驗證年”。要素價格市場化、國企改革、財稅改革、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等,怎么做、怎么改,外界都在看,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會給出更多答案。
改革號角重新吹響。但改革意味著利益重新分配,因而需要支持市場經濟的強人來推動,并壓制政治上的反對聲音。2014年,媒體及輿論監督和網絡反腐預計仍有施展空隙,但不可能超出官方所主導的范疇及劃下的“七條底線”。經濟發展和網絡普及帶動公民意識的覺醒,勢必給執政者帶來嚴峻的挑戰,如何調控好輿論和民怨的“壓力閥”,避免官民拔河及群體性事件加劇,將大大考驗當局的應對能力。
對外,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新型大國關系如何構建,中美博弈大局如何演繹,勢必受人關注,但最棘手的恐怕還是中日關系。民族主義固然是凝聚民心的一張牌,但當“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遇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相信中共領導人無意讓外部局勢干擾內部改革的推進。不管是中美或中日博弈棋局,預計維持斗而不破,而中共面對的內外兩個大局,也將繼續暗流涌動。
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據估測在7.5%左右,為十多年來最慢。然而,中國經濟放緩非但不值得擔心,反而有理由讓人感到樂觀。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中國新經濟政策的方向變得更為明朗,而且有很多積極因素。標題樸實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了一項承諾:將放松政府對市場力量的控制。中國政府頒布的法令文件在措辭上總是具有啟發意義。《決定》將自由市場所起的作用由“基礎性作用”更改為“決定性作用”,此前所有官方政策文件都使用“基礎性作用”這個詞。
隨著政府作用減弱,市場力量增強,私營部門將受益于優惠政策。私營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將能夠在目前由國有企業主導的領域展開更公平競爭,特別是資源開采領域和銀行業。
發生配送有毒物質事件的圓通于2000年在上海成立,目前在全國擁有6000個配送網店。據相關人士稱,雖然員工數量達到12萬人,但“能夠直接管理的只有上海和北京等一部分大城市”,其他都是加盟店,因此“圓通的管理可能鞭長莫及”。
如果僅僅依靠中國企業無法滿足急劇膨脹的快遞需求,那么是否可以依靠外資企業呢?但似乎這也存在困難。獲準在中國多個城市提供服務的外資企業只有美國聯邦快遞和UPS快遞兩家,而其進駐城市數量也是屈指可數,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提供服務。
中國領導層提出了減少行政干預、重視市場職能的經濟改革舉措,而這樣的舉措或許在物流行業是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