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藍英年下放到青島郊區李村鎮勞動鍛煉。在山坡上休息時,公社通訊員送來一份《人民日報》,上面的一則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蘇聯作家協會開除帕斯捷爾納克會籍。在那個只談法捷耶夫、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的年代,帕斯捷爾納克對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出于好奇,藍英年請在美國聯合國秘書處任譯員的叔叔給寄一本俄文版的《日瓦戈醫生》。書不久寄到,封面是一棵果實累累的大樹被烈火焚燒。“文革”時,這本書被他藏在馬恩列斯俄文版著作中,才得以從紅衛兵手下保存。
1983年夏天,藍英年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喝茶聊天,編輯們正在談論《日瓦戈醫生》,一位編輯認定這本書沒有俄文版,各國的譯本都是從西班牙語轉譯的。藍英年說,“我有原文版。”第二天他把書帶到出版社,編輯們見了都很驚訝不已,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外文部主任的蔣路當即拍板,指定由藍英年翻譯。藍英年又請來張秉衡老先生合譯,兩人開始苦譯這部詩人寫的小說。清除精神污染運動結束后,兩人加快速度,每天譯完一部分,編輯取走手稿直接送往印刷廠,最后從交稿到出書只用了一個月時間。
僅是翻譯還不夠,60歲以后,藍英年根據自己在俄羅斯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陸續寫了一批反思蘇俄文學以及蘇俄作家真實命運的文章,再次遇上帕斯捷爾納克。這次他揭開了帕斯捷爾納克拒領諾貝爾文學獎的真實原因,并不是迫于作協將開除他會籍的威脅,而是為了保護深愛的女人伊文斯卡婭免遭迫害。
在另一篇關于茨維塔耶娃的文章里,帕斯捷爾納克的身影再次出現——1935年6月底,帕斯捷爾納克與精神上相戀已久的茨維塔耶娃在巴黎相遇。這次見面并不愉快,兩位詩人無法心靈相通,茨維塔耶娃難以理解帕斯捷爾納克在蘇聯的處境,而后者并不知道前者在巴黎靠借貸度日。帕斯捷爾納克悄悄說,“瑪琳娜,別回俄羅斯,那里太冷,到處都刮穿堂風。”
女詩人沒能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她回到了祖國,并在那里結束自己熾熱而跌宕的一生。藍英年指出,她的悲劇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的性格。
藍英年出生在江蘇吳江,父親藍公武早年赴日本留學,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回國后師從梁啟超,與張君勱、黃遠庸合辦《少年中國周報》,被稱為“中國三少年”。1913年,經梁啟超推薦,25歲的藍公武以進步黨代表身份當選北洋國會議員,是當年最年輕的議員。
藍英年記得父親曾在散步時告訴他,一次開會時,他同袁世凱爭論起來,一時沖動,拿起墨盒向袁世凱扔去。回家后害怕了,連夜乘火車逃往青島,又從青島乘船到德國。
1930年代,藍公武根據康蒲·斯密的英譯本翻譯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曾是流傳最廣、使用最多的版本。抗戰勝利前夕,藍公武被晉察冀邊區城工部接到邊區,擔任察哈爾省教育廳廳長。
文史專家唐振常在文章中寫道:“當年新中國三少年,曾令多少人神往。三人之遭際命運,爾后迥異。張君勱1949年后亡命海外,粹然成為新儒學一代宗師。藍公武為共產黨員,全國解放后任司法最高當局。黃遠庸則以英年為黨爭而斃命槍下。”
藍英年的童年在淪陷的北平度過,父親擔心他受到奴化教育,不許他上學,家里也沒人教他文化,直至12歲跟隨父親到晉察冀邊區才上了小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傳到所在的晉察冀邊區聯中時,每個班級輪流傳看。藍英年差不多一天就讀完了,除了保爾和冬妮婭戀愛、保爾釣魚時把一個小少爺打到河里,其他就沒印象了。
1949年9月,即將南下的姐姐送給他一本羅果夫主編的《普希金文集》,那是他真正讀俄羅斯文學作品,讀得入迷,好多詩現在還背得出來。書上有姐姐的一句贈言,“小弟:我馬上到南方去了,你也入團了。”《普希金文集》在班上傳看,同學們都很喜歡《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用紅鉛筆劃一道,藍鉛筆劃一道,把這首詩畫得花花綠綠。
后來,他考入人民大學俄文系,上課的都是蘇聯專家,每個小班都有一兩個調干生,進度極慢,藍英年也很無奈,一個禮拜的課他一天就能讀完。調干生不理解“睡覺”是動詞,問老師“睡覺不是不動嗎,怎么是動詞呢?”后來,藍英年干脆自己看課外書。俄國老師發現后,問他看什么書,他說屠格涅夫的《前夜》,老師很吃驚,問他《前夜》的內容,他都回答得上來,此后老師不再管他上課看課外書。
畢業后,他的俄文水平考副博士研究生沒問題,但馬列主義只考了兩分。老師在上面念稿子同學在下面記,他記得手疼,提出不如印出來發給大家,遭到團總支書記、張志新的丈夫曾真批判。反右期間,他想不明白本來關系不錯的同事怎么第二天就變成敵人了,但很快他也成為批判對象。因為他是從晉察冀邊區來的,有人說他過五關斬七將,他聽了哈哈大笑,心想過五關斬六將都不知道還批判我,這一笑問題變得嚴重了。
他沒能留在北京,被調到山東大學外語系,到山大后戴上一朵大花,“光榮”地下放勞動鍛煉去了。1974年,他調入北京師范大學蘇聯文學研究所,籌辦《蘇聯文學》,參與組稿、寫稿。
1989年,蘇聯大使館一秘兼蘇聯教委代表向中國教委點名要求派遣藍英年赴蘇聯,藍英年被中國教委分配到海參崴遠東大學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學。在俄國的兩年里,他的注意力漸漸轉到了蘇俄作家的命運上,很多事實與他在國內時了解到的截然不同,令他震驚,也使他對蘇俄文學有了與傳統觀點不同的看法。
在蘇聯時,藍英年整天跟俄國人在一起,到過遠東很多地方。他身邊總帶著個本子,聽到不懂的,無論俗話還是俚語,都請人寫下來。他跟著俄國朋友去庫頁島、勘察加看馬哈魚洄游,在海邊住了3天,渾身沾滿腥味。馬哈魚洄游時,一棍子向魚群打下去就能打著一條馬哈魚。
他到蘇聯時政局已經開始動蕩,各個加盟共和國都要求脫離蘇聯。但他很快就對形勢失去興趣,轉向文學,看雜志、做讀書札記。他和遠東大學老教授謝爾蓋成為朋友,經常上他家談文學。他通常帶一瓶伏特加往桌上一放,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藍英年不怎么喝酒,光顧著聽老先生講述,記下他所不知的作家的軼事以及蘇聯的真實情況:農業集體化時多少人死亡,多少人逃離故土等等。老教授在送給藍英年的一本書上寫道:“您是最了解蘇俄文學的中國人。”
“我在中國時聽說過法捷耶夫是自殺的。”1957年春天,蘇聯老師悄悄把這個消息告訴藍英年。為證實老師的話,他開始尋找有關法捷耶夫之死的文章,最后找到《蘇共中央通報》上他的遺書手稿影印件,才確定法捷耶夫是自殺的。為能夠進入圖書館書庫查資料,他給圖書管理員買糖果鮮花,跟她們搞好關系,就能自己上書架翻書或把刊物帶回宿舍看。
藍英年還到離海參崴三個多小時車程的法捷耶夫故居參觀,在那里住了一夜。法捷耶夫紀念館館長熱情地接待他,他是參觀這個紀念館的第一位中國客人。館長大談法捷耶夫,將其說成完美無缺的人物,卻只字不提他自殺的原因和任作協總書記時對作家的打擊、迫害。藍英年聽得不耐煩,得出結論:名人故居講解員或館長的話不可輕信。
后來,藍英年根據掌握的文獻史料試圖揭開法捷耶夫自殺之謎:法捷耶夫同斯大林的關系,用愛倫堡的話來說,是士兵和元帥的關系。元帥的每句話對士兵都是命令。法捷耶夫說他一生最怕母親和斯大林,但也最愛他們兩人。法捷耶夫不同于斯大林周圍的黨棍,是有頭腦有抱負的人,再加上文學品味與斯大林往往不同,違心執行斯大林意志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只得借酒消愁,成為酒鬼。
1991年,藍英年在離開俄國前夕,決定再次去海參崴二道河子憑吊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弄清關押詩人的勞改營的位置。回國后,他在一篇有關曼德爾施塔姆的隨筆里表達了對詩人命運的無限惋惜:這樣完全不通世故的人,在布爾什維克為鞏固政權同白軍拼死廝殺、國內生產瀕于癱瘓、百姓難以果腹、知識分子活動受到鉗制的1920年代,命運就已經注定;曼德爾施塔姆竟然寫了嘲諷斯大林的詩,沒有第二個詩人敢寫這樣的詩。人們生活在現實中,都已學會保護自己,只有曼德爾施塔姆沒學會。
藍英年在勞改營舊址附近的街心花園里默默坐了很久,他坐的椅子上曾放過葉甫圖申科憑吊曼德爾施塔姆的花籃。“我從曼德爾施塔姆聯想到他們那代作家悲慘的命運,不必說茨維塔耶娃和葉賽寧了,勃洛克的命運同樣悲慘,咽氣前才批準他出國治療。他們都是不諳政治、手無寸鐵、潛心創作的人,就不能對他們寬容點?然而,斯大林沒有寬容他們。于是出現了俄羅斯文化的斷裂,文化接力隊中缺少了一批傳遞接力棒的高手,其后果人們至今仍未完全認識到。”
那時最不能容忍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
人物周刊:您提過一個觀點,十月革命之前,俄國作家和詩人也分成幾個派別,有支持布爾什維克,有不支持。我看了下,白銀時代的詩人好像都不支持。
藍英年:沒有一個,都是仇恨。有一個苔菲,幽默諷刺小說寫得極好,是果戈里的嫡派真傳。苔菲就說,我熱愛俄羅斯,但我仇恨布爾什維克,但她是在巴黎說的,安然無恙。這些人在蘇聯被稱為白俄,沒一個是擁護布爾什維克的,說他們殘忍、殺人,把局面變成這樣,特別是后來列寧下令槍斃尼古拉二世一家。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法捷耶夫這個人和他的命運?
藍英年:這個人天生有正義感,文學品味跟斯大林往往不一致,但他當時的身份是作家協會總書記,就是斯大林的文學總管。斯大林告訴他,身邊都是特務,巴甫洛夫是特務,愛倫堡是特務,怎么不抓啊?他說好。但他心里明白,這些人怎么會是特務?他內心充滿矛盾,做過不少違心的事。
法捷耶夫是真正懂文學的人,但他的文學才能沒有發揮出來。《青年近衛軍》本來克拉斯諾頓市被德國人占領后,中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德國人。斯大林一看就火了,這哪兒有黨領導啊,重寫!法捷耶夫被迫重寫。他認為重寫的《青年近衛軍》已經不是他的作品了。
他本來準備寫一本書叫《最后一個烏兌格人》,是他真心想寫的,但始終沒有寫出來。烏兌格是一個少數民族,在蘇聯也不過兩三千人。他一直想不再擔任作協總書記,自己好好寫小說。他死前多次給當時的蘇共領導人寫信,要求接見,但他們忙于內斗,沒有接見他。法捷耶夫徹底絕望,自殺了。
人物周刊:蘇聯時代的作家里哪些有才華的沒有被正視?
藍英年:比如特里豐諾夫,我翻譯過他一本小說叫《濱河街公寓》,去年我又重譯了。他是出色的作家,敢于反映蘇聯的真實情況。他的成名作《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品,1952年譯成中文,風靡一時,我們那代大學生都讀過,還開討論會。這位作家極有才華,小說結構好,人物刻畫得好,而且非常真實,敢于觸及現實問題。他在中國不甚知名,知道他的人不多,我們在“文革”時翻譯了他的《濱河街公寓》,這篇小說不僅轟動蘇聯,也轟動歐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內部出版發行,供批判用,譯者不署真名。
還有詩人布羅茨基,當局把他定為懶蟲,因為他沒有工作。他說我寫詩。人家說你寫詩算什么?那時人們對他的評價非常低,他是到美國后才有名的,他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他沒有工作,就靠寫詩維生,他的詩不能發表,日子過得非常艱難。那時候有名的詩人是吉洪諾夫、伊薩科夫斯基,伊薩科夫斯基是《喀秋莎》的詞作者。1950年代,沒人知道布羅茨基,因為他只寫自己想寫的,不愿歌頌政權,那時當局最不能容忍的是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什么都要聽斯大林的。
人物周刊:您怎么評價高爾基這樣的無產階級作家?
藍英年: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真正關心知識分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為俄國是一個農民國家,非常需要知識,他熱烈歡迎二月革命,認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科學文化,對十月革命抱有抵觸情緒。他未必喜歡無產階級專政,不喜歡布爾什維克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老為知識分子說話。他出國實際上是被列寧逼出去的。
他最好的作品是流浪漢文學,寫得生動感人。三部曲也讀得下去,最讀不下去的是《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和《母親》。《母親》是圖解列寧的一句口號:現在我們罷工不是為了經濟問題,而是要推翻體制,工人已經覺悟到要推翻沙皇制度了。列寧很敬重高爾基,始終保護他。沒有列寧,高爾基恐怕早被其他人消滅了。列寧對他的戰友們說,高爾基是個文人,他有什么古怪的想法我們不管,但他是我們的朋友。
現在誰還讀高爾基的作品?《約翰·克里斯朵夫》你可能還想重讀,高爾基你想重讀嗎?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去看看契訶夫的小說,看完之后我馬上心情就舒暢許多,因為那是真正的文學作品。高爾基的某些作品政治含義太重,過了那個時期就讀不下去了。他的流浪漢文學沒有多少政治含義,《二十六個和一個》很優秀。但總的來說,他是個中等作家。
人物周刊:您心目中一流的俄國作家有哪些?
藍英年:當然是果戈理、萊蒙托夫、契訶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流的,還有很多,比如苔菲。我介紹過苔菲,我認為她才是果戈里的嫡派真傳,是果戈理之后第二個非常了不起的幽默諷刺作家。她有篇小說叫《毅力》,一個叫伊萬的人到醫院看病,發現心臟有點問題。醫生就說,別喝酒,我相信你能做到,因為你有毅力。他從醫院里出來經過商店,看到有賣酒,他想買瓶酒不喝,考驗自己的毅力。吃飯時,把酒放在桌上,看著不喝,因為他有毅力。后來打開酒瓶不喝,因為他有毅力。他想喝一口就不喝,因為有毅力,最后爛醉在桌子底下。苔菲鞭笞的是俄羅斯的民族性,如不講信用、夸夸其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