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公民,不分職業、教育程度、年齡與種族,他們的行為本來均應受到法律的統一保護,亦應受到法律的統一限制,但中國的現實,常常是他們都受制于“關系”—大家都要“搞關系”。
在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搞關系”勢在必需。但隨全球化和城市化而來的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本應不靠“關系”而靠“規則”來打交道。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搞關系”之風愈演愈烈,跟之前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搞關系”可以看作是一種重要活動或“產業”,并且它的“投入產出比”有時是驚人的。
“搞關系”是一種社會資源的“轉移支付”,通常體現為私人錢物與公共資源的交換。 “關系網”是一項巨大的資源,但對它的運用,有時是以損害更多社會成員享受公共服務的機會,以及其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為代價的。“搞關系”對當事雙方帶來的經濟效用越高,它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水平也就越高,社會的凈成本或凈損害也就越高。
“搞關系”者對“關系”的占有人所奉獻的代價,不會被社會的其他成員得到,它所造成的是“社會凈損失”;而法紀機關對于違法者懲罰所得到的罰款等收益,也很少提供給其他社會成員—即是說:懲罰既有損違法者,而又無益于其他社會成員,這也是人們對于“搞關系”持較寬容、默認態度的一個原因。
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政府及有關社會機構所應提供的公共服務的缺失、公民法律意識的淡薄、“拜物”觀念的盛行、公務員隊伍的紀律松弛、現行體制所帶來的權力分配問題,以及公務員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等等,都是造成“搞關系”現象的重要原因。
“搞關系”對社會造成的損害是無法客觀衡量的。它擠占了社會資源,扭曲了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原則,破壞了人們對法律的信仰,也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威望,并且助長了社會道德日趨頹廢的態勢。
在形形色色的“搞關系”活動中,有多少是法律可以容忍的,而又有多少是應受到懲罰的?這中間存在大面積的“灰色地帶”。
由于這個“灰色地帶”的存在,也就是說,違法可能不受到追究,或追究的成本過大,因此導致個人受到定罪或懲罰的可能性減少,必然導致仿效行為的大量出現,“搞關系”的風氣由此而長盛不衰。
目前的法律精神是,對法庭判定有“行賄受賄”罪者的懲罰行為足夠嚴厲,但對揭露和認定犯罪的可能性取值很低,對大量輕微違法行為和輕微犯罪的懲罰付之闕如。部分原因是:增加定罪可能會明顯占用公共資源,而預期收益不會有立即而明顯的增長,因此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
僅僅對“搞關系”予以道德譴責是無力的,也是沒有用的。“搞關系”者的基本動機,是在一個有著高度相互依賴的社會、經濟活動的環境里,每個人都非常需要借助有“熟人社會”特色的“關系網”來行事,也都要盤算收益與成本間的差異。
顯而易見,只要公開、合法的活動能夠達到目的,人們就會減少對不正當“搞關系”等違法亂紀活動的沖動和依賴,而且能夠普遍提高遵紀守法意識。
有效地發現、揭露和懲罰,由于大大增加了不正當“搞關系”活動的風險,也能減少這類活動的數量。如果違法“搞關系”者所得到的最終收益少于從事正當合法活動的收益,那就是“違法不合算”,從而降低“搞關系”的當事雙方違法亂紀的熱情,并且也會影響到其他社會成員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