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地獄,一線之隔。
宋林、宋志平,同姓宋,均為中央企業董事長,都是中國企業界知名乃至風云人物,在2014年4月,兩人遭遇迥異。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遭組織調查、免職。唯一身兼兩家央企董事長的宋志平則卸任國藥集團董事長,繼續任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其稱“我也算榮歸故里”。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金陽表示,非常滿意宋志平任職國藥集團時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并向他表達敬意和謝意。任職兩央企董事長期間,兩公司均成世界500強。宋志平今年58歲,已經臨近退休時間點。
國企(包括央企)老總,常被人冠以“企業家”之稱,其實他們未必是真正意義的企業家。相反,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這幾乎是中國式國企老總的宿命。
云南紅酒業集團董事長武克鋼曾經直言:“我們國營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企業家。我非常同情那些自認為是企業家的國營企業的人,其實他們不是企業家。為什么?他們是事業家,他們的命運跟企業是分離的。”而國資控股的青島啤酒董事長孫明波也拒絕被稱為企業家,認為國企沒有企業家。
在國企“老虎”紛紛落馬的時候,有一個更達本質的追問就是:從國企領導到企業家到底有多遠?
毫無疑問,國企“老虎”該打。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有目共睹,國企領域打老虎的力度可謂空前,宋林們紛紛落馬。
國務院國資委層面,長期任職紀委系統、曾任中紀委副書記的張毅2013年3月調任國資委黨委書記,繼而在蔣潔敏落馬后接任主任,是加大打老虎力度的信號。這一年多來,眾多國企老總落馬,這些人遍布各地、各行各業,其中中石油、中移動為窩案。短時間內查處如此多國企老總,前所未有,可見此次反腐敗成果頗大,也說明國企腐敗問題不小。特別是,蔣潔敏曾執掌的中石油為特大央企,宋林任職的華潤集團資產萬億,兩人是名副其實的大老虎。
顯然,國企反腐力度會進一步加大。2014年3月,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對國企黨風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做出指示。按照指示精神,國企反腐必須與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同步考慮、同步部署、同步實施”。4月,國務院國資委紀委書記強衛東表示,央企腐敗案呈上升趨勢,將開展向央企派駐紀檢機構的試點;央企紀委書記從5月1日起不能分管其他業務,要專職反腐。今年中央巡視組也將繼續深入央企。
如今,力度空前的反腐面前,國企老總仿佛成了高危職位。這是對以往力度不夠的糾偏。
何以國企老總會成高危職位?大道不行,必有“歪門邪道”興起、盛行。讓國企老總成為企業家的大道(核心是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不實行,必然會有讓他們高危的“歪門邪道”盛行。必須強調的是,設計到位的激勵機制,意味著股東、高管的共贏,而非利益失衡乃至單方面給高管紅包。
先看薪酬。國企高管薪酬一直沒有市場化,實行限薪,國企高管薪酬過低是當事人的普遍看法。一位央企董事長曾對筆者笑言“我天天去國資委要求漲工資”。
持股無疑有利于激發、造就企業家,持有相當股份是企業家的必要條件。然而,長期以來對國企高管持股監管嚴厲。非上市國企,2008年發布《關于規范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后,就沒有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審批高管、員工持股的案例。華潤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均為國有獨資企業,宋林、宋志平不持股。中長期激勵同樣很嚴。可以管窺的是,2013年,A股共153家上市公司公布股權激勵方案,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僅占9%。同時,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股份占總股本普遍小于1%,收益占薪酬總水平的最高比重原則上不得超過40%。一位地方國資委官員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整體看屬于“小改、小鬧、小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長期激勵問題。然而,一如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瀘州老窖董事長謝明曾對筆者所言,股權激勵是提升國企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股權激勵在西方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正面激勵不足,負面激勵仿佛有余,如要求60歲退休(少數可以到63歲)。巴菲特、李嘉誠均超過80歲了,何來退休之說?非市場化規則的強制退休打擊積極性,激發國企59歲現象。
激勵不足的同時,國企老總的職權、責任大(意味著壓力大),國企老總面臨非常大的非市場化壓力。一如被當地國資委褒譽為“30年紅旗不倒”的國企領導、時任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曾表示,“我們家化給國家干預3次,每次都差點死掉”。
激勵不足、職權及責任卻很大并缺乏有效的制衡監督,導致責權利嚴重失衡,激發國企老總的道德風險,包括尋找非市場化的激勵以“補償”。 2008年后,一些央企的子公司違規(不經國資委審批)進行了高管持股。此外是逐利于亦官亦商,但亦官亦商幾乎決定了國企老總更多如武克鋼所言,宿命般無法成企業家,且這意味著他們也更容易陷入政商關系的漩渦。
市場經濟才是企業家的最佳土壤。非市場化生存,即便做到了像宋志平這樣身兼兩家央企董事長并獲CCTV年度經濟人物,也是戴著沉重的腳鏈跳舞。由是,相當一部分缺乏道德自律的國企老總如宋林逆生長成為老虎。國企“老虎”可恨又可憐。可恨的是貪婪,自律不足;可憐的是制度設計不到位,為他們變壞創造了很大的機會,乃至刺激變壞。制度設計遠比自律重要。打老虎更多只是治標,無法根治國企老總宿命。
面對筆者“你是否認為自己是企業家”的提問,一家央企董事長轉向手下,這個問題我怎么回答?然后轉到其他話題了。飽受外界國企老總不是企業家的質疑,宋志平稱:“我經常面對這樣的問題,就是說民企的領導人是企業家,國營企業的領導人算不算企業家?憑什么算企業家?其實這也是30年來的一個問題。我從一個技術員做起,把北新從一個虧損的境地帶出來成為上市公司,又把建材這家企業從困難中帶進世界500強……其實我也是用企業家精神來做的。所以,我老說國有企業也是企業,而且也進入了市場,既然進入了市場,市場也應該把我們當作企業家。”
企業家才能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對國企來說更是非常稀缺。有什么樣的制度設計,可以激勵國企高管的企業家才能,避免成為宋林般的“老虎”?答案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首先是解決外在問題,徹底恢復國企的完全企業屬性、國企高管的企業高管屬性,出資人做干凈、市場化的出資人,這為公司治理市場化奠基,從而為國企老總權責利匹配包括激勵到位、成長為企業家提供了重要保障。筆者在采訪原江西國資委主任李天鷗時,他認為:“國企有行政級別跟市場經濟是格格不入的。我認為繼續保留行政級別,對國企、對人才來說有百害而無一益。”
核心是解決成為企業家的內在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這無疑有助于國企市場化、破解國企所有者缺位。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其中大力實施高管持股(通過購買、獲得激勵)是必選項,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高管的內在動力問題:承擔虧損的風險、增值的動力,乃至一門心思搞好企業、淡化行政級別、謝絕從政機會。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展混合所有制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鼓勵員工持股,“只有實現員工持股,承認人力資本價值的企業才是好企業”。參與了不少國企改制的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也認為:“在中國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條件下,管理層持股對企業改制之后或者是混合之后的持續成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不乏成功例子。李天鷗曾跟筆者透露:一家江西省屬正廳級國企改制,引進了央企作為戰略投資者持股33%,江西國資委持股18%,原管理團隊、技術骨干占股49%,“改革之后,級別就真正沒有了。他們也根本不在乎這個東西,他們要的是業績、薪酬”,公司目前發展不錯。
當今,本著國資保值增值目的,通過力推高管持股,刺激、倒逼國企老總成為企業家、企業治理市場化及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治本之道。高管持股需具備相當的力度,以確保他們相對充裕、合理的壓力、動力。這種力度分兩個層面,一是持股價值的絕對值要比較大,如經營不佳帶來的折價會讓他們很受傷,反之大豐收;二是持股的價值占其個人財富的比重要比較大,乃至幾近全部,一如大多數民營企業家,其身家主要來自在所創企業的持股。這樣一來,他們的動力、壓力就會充裕,一心搞好企業—正如西方諺語:你的財富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否則,如持股力度不足,則動力、壓力不足,持股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甚至可能誘發短期行為,與激勵的本意背道而馳。
實現高管持股的最大阻力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早年國企改制發生不少國資流失案例,以至后來政策層面非常嚴厲。高管持股,關鍵的問題無疑是確保公平、公正。國企改制中實行高管持股,如實施得當,高管、國資、國企員工完全可以共贏。
現實的問題是國企高管的持股動力。長期以來,國企高管薪酬受限,因而財力受限。有的國企改制的高管持股實行的是出資人給予現金獎勵(基于以往對公司的貢獻)購買+自己出錢購買,此方式有利于調動高管積極性,同時給予他們應有的壓力:這對當今非上市國企的改制有參考意義。對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現高管持股,可以更大力度實施股權激勵;股份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轉讓給高管一部分。總體來看這與高管們的意愿一致。央企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稱:“事實上,我們(國企領導)很愿意改革,愿意股權激勵。”寶鋼股份今年3月推出股權激勵方案草案,公司總經理戴志浩表示“我們希望今年就能開展”,而其2006年的股權激勵計劃“無疾而終”。高管持股,需要高管主動以“自救”,更需政策給力。
力推高管持股的同時需做好監管、制度設計,以免利益失衡,乃至侵占國資,或者帶來國企員工的被剝奪感。其中,國企改制中獎勵的部分,更需科學設計并確保透明度。制度設計到位,方能避免一放就亂的情況。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就提出:“我們將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努力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在國資增值、作出巨大貢獻的前提下,國企老總自己也成為優秀企業家、薪酬市場化、持股價值不菲,做壞老虎的動力自然就不足、機會成本自然就很大—國企缺少這樣的企業家。事實上,許多國企老總能力不凡,但更多是動力不足:造就企業家的大道沒有實行。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宋林已成過去,今天的確要問一問:宋志平們怎么辦?